Friday, December 19, 2008

肉體的痛苦

我很少刻苦努力過,印象較深的一次,是一大把年紀能夠再進入學校唸書,格外珍惜這個機會,因此白天上課時,帶著小筆電作筆記,晚上回宿舍,還熬夜邊看書邊用大筆電整理筆記,加上火氣太大(聽說是因為缺乏女朋友照顧),結果眼瞼發炎,我又不予以理會,讓小小的針眼引發大災難,積膿不退,雙眼開刀取膿無數次,看醫照料近兩年才好轉。

這次機會(災難),讓我體會到病患的無助與恐懼。當醫生說我必需開刀取膿時,心中恐慌且無所適從,雖然那只是一種小小的手術,卻令人有一種任人宰割的感覺;醫生的話語就像神喻,除非您有另一位神可以信,否則只能祈禱求得上上籤,或者無奈地承受下下籤。

剛手術完及塗藥時有片刻必需幪上眼睛,在一片黑暗之中,什麼事也不能作,對一個單身漢來講,感受特別深。讀書是我唯一的樂趣,如果我真的失明了,不要說看書,連很多事都作不成,那麼該如何活下去?因此我相當佩服殘障人士,他們對於生命與活著具有一般人無法體會的領悟。這時我想起了中國偉大的史學家陳寅恪,晚年失明,由老妻唸書給他聽。唉!可我哪兒找來可解語的花。

朋友有次告訴我,網路上推薦一種含有叫作葉黃素的保健碇,對眼疾具有一定功效,兩個人興沖沖跑到醫院樓下的藥局去買,並慶幸一次買兩盒有折扣,然後在微風二樓星巴客吃藥丸,便成了我們不成文的儀式。接著,朋友檢查眼睛時,刻意問了醫生這類食品的功效,結果答覆是僅具保健功效。之後,雖然偶爾會想到要吃這個藥丸,但不免興味大減。過一段時間,我又從藥師朋友那裡聽到,葉黃素對眼睛的保健,很值得推薦,因此又讓我重拾對它的信心。

人的患得患失,來自於無法承受的恐懼。其實,肉體終究會逐漸衰老,最後成為長滿蛆蟲與臭膿的腐肉,「珍惜肉體與生命」的痛苦,會一直陪伴人們到最後。從另個角度看,與其他面臨更劇烈肉體疼痛的人們比起來,我的症狀微乎其微,我曾聽過有人疼痛一、二十年,痛到想自殺,難怪會有類似「活神仙」對某些醫生的尊稱;因此當自己還四肢健全、五感無礙時,這已經是最大的福氣。

肉體的疾病與衰老是一種痛苦,人為對肉體的折磨又是另一種痛苦,後者經常伴隨著心靈的折磨。有機會到台北景美人權園區,從舊監牢與照片,目睹當年白色恐怖時的慘狀與人性的墮落。不由地想起有次走訪綠島,在綠島人權紀念碑,看到遊客指著碑上的名字嘻笑,聽到「呂秀蓮的名字在這裡啦」,心中一陣絞痛。

在那個戒嚴野蠻的年代,一位青春年華的女子,為何需要承受一般人無法想像的痛苦與折磨;換作是我,在被逮捕的那一刻大概早已像隻蟲一般任憑擺布了。有這麼多人默默承受暴力,其中絕大多數人被剝奪了生命,為台灣居民換來了十數年不用恐懼的生活,還有什麼比得上這件事更需要感恩。

延伸閱讀:
貓吉拉 - 活著
貓吉拉 - 民主是最好的武器

Tuesday, December 09, 2008

交通倫理學

開車是一件很容易讓人原型畢露的事,有人貌似忠良,一旦開起車來,猛踩油門、猛按喇叭,成了荒野大飆客。車子或許有一種魔力,可以讓人躲進屬於自己的小空間,不由地拋開束縛High起來。雖然如此,但有時候又可以看到開車者彼此存在著某種默契,例如鄉村的單線道,這一頭有車先到,那一頭就會讓他先過,而不會發生黑羊白羊的窘境。在缺乏紅綠燈、交警的情況下,駕駛者如何判斷誰讓誰行呢?或許開車界也存在著某種秩序吧。

若說開車界也有風格的話,兩個最極端的風格,一是日式,一是義式。

日本開車是有名的小心亦亦,筆者曾看到巷子裡等紅綠燈,一排長龍,沒有車子按喇叭,沒有車子搶道,全都乖乖等。斑馬線上若有人出現,無論紅燈綠燈,馬上停車。更誇張的是,散步經過平交道,結果看到經過的車子,真的幾乎每輛都先煞車,看左看右,才再前進。真不愧是禮儀之邦,這就是日式風格。

沒到過義大利,聽來的說法,萬車齊鑽,喇叭齊鳴,看起來是比台灣還恐怖。

其實,無論日式或義式,這裡面沒有高低好壞之分,他們僅僅是兩種不同的民情風俗,或者是社會秩序。你要嘛是日式,要嘛是義式,只能選一樣。我們可以回頭來想想,那麼台灣風格又是哪一種?

台灣風格是,我要的是義式,而你只能是日式。我一看到有人擋在前面,就忍不住對他按喇叭,到底會不會開車啊,還不閃邊;有人對我按喇叭時,就X他老木,你到底會不會開車啊,沒看到前面塞車。一遇到塞車,就鑽進機車道,一線道變成雙線道,甚至三線道。於是乎,每個人都是義式,同時也都要求別人是日式。

這看似不正常,但仔細端詳社會百態,確實是如此,電視上演的,不都是一個手指指別人,四個手指指自己的劇情嗎?只因為你傻瓜,我聰明。

Tuesday, November 11, 2008

陳雲林訪台不負責簡評

中國海協會陳雲林先生自11月3日起訪台五天,在這段行程裡,PRC、KMT、DPP三方進行較量,整體而言,無疑以PRC為最大贏家,以馬英九先生為首的KMT有勝有負,而以蔡英文為首的DPP則是最大輸家。但受傷害最嚴重的,當屬台灣的居民。

陳雲林訪台的主要目的是與海基會簽署四項協議,其次則是就近觀察KMT的實力,包括目前KMT掌控台灣、以及與PRC交手的能力。兩會互動簽署包括空運、海運、食品安全與郵政等四大協議,以及一場金融論壇,成功將台澎金馬納入中國CEPA的運作軌道,在四項協議如期執行之後,可望在政治與經濟上將台澎金馬納入大中國圈底下,台灣正式香港化。

KMT對台灣的掌控,確實如國共交流時所設想的方向去走。如今KMT重新與舊有國家機器接軌(plug-in),包括原有的軍、公、教體系,以及警、檢、司法等體系,而在立法院也成為絕對多數,在媒體則依然掌控主要發言權,更重要的是,假如KMT重新在台灣成為一黨專政,則這個一黨專政是透過法定選舉程序產生的,與之前兩蔣集權比起來,KMT讓台灣成為合法的集權國家,台灣正式新加坡化。

但KMT未能完全壓制抗議民眾,顯現馬英九指揮國家機器的無能,也讓部分台灣民眾對馬政權產生更多疑慮。國家暴力,「理性」的人民不會怪罪中國,而會究責馬英九背離民主、背離台灣,這是KMT負分的地方。陳雲林成功擴大KMT與台灣民主之間的矛盾,讓KMT贏卻又不能贏太多。看來,接下來KMT仍需專注在對內掌控,包括持續弱化最大反對黨DPP,卸除DPP的動員能力與募款能力,持續將台灣居民弱智化,因此短時間內不太可能有餘力與PRC交手。當然,我們目前仍難以瞭解國共雙方到底進行了哪些交易,交易到什麼程度。

陳雲林的易外收獲,或許是發現DPP竟然衰弱到這種程度。由於阿扁等幾位黨員被指控洗錢、貪腐,以及媒體、政論的推波助瀾,人民對DPP的信任度已經降到最低點,人們急於與其切割,不太可能動員大量人力,也不太可能募集到足夠的資金。這幾天DPP的行動,也曝露出小英這位空降黨主席對黨內多方勢力的控制十分有限,在目前DPP急需重新組織群眾運動的當兒,小英可能來不及熟悉航海術,就被失控爭食的船員及迎面而來的風暴給淹沒了。這幾天,暴力黨、暴力小英的頭銜,給DPP再次痛擊,雖未KO,也差不多躺在地板倒數了。

PRC與KMT將會關注的是,殘餘的台灣本土散兵游勇,究竟尚有多少殺傷力?在DPP執政的八年裡,由於DPP與社運以往的戰友關係,雙方互有忍讓,而舊的社運與街頭運動也在這八年的溫室裡養尊處優,很難有行動力。這次陳雲林訪台,正是DPP及社運重新操兵的機會,DPP顯然沒有好好掌握。但新一波的群眾公民力量則在蘊釀當中,我們也看到年輕人不僅擁有深厚的台獨理論,且具備創新手法、熟悉新式技術,也能夠直接向國際發聲。至於學生靜坐,可能不是太大問題,只要在適當時機,當學生飢寒交迫到某種程度,社會觀感也開始同情學生,馬先生再親自現身給個交代就罷了。

對台灣居民的傷害是,台灣不可能再進步了。推測聰明的馬先生將會採用「亞洲價值」這類「李光耀論述」來統治台灣,在這半年讓台灣經濟降到最低點,由於台灣基本面不錯,因此若大環境不持續惡化,台灣經濟應該會在八年中持續復甦,而經濟成長將會獎勵執政黨;人民只要專注在經濟,基本上不會希望有任何可能危及經濟的狀況發生。

多作多錯,集權政府除了搞經濟餵好百姓,不會作太多其他可能讓民眾胡思亂想的東西。由於十年來台灣居民見證許多初步的選舉與言論等民主自由,只要KMT維持現狀,緩慢勒緊,人民不太可能接受憤世忌俗者「台灣缺乏自由民主人權」那種說法。

時間站在中國及KMT這一邊,對KMT而言,這應該是好的不能再好的時光了。

(以上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應是天意)

延伸閱讀:
Island Republic:必須保衛台灣人的生活方式(2008.11.06)
雲程:初評四大協議(2008.11.07)
雲程:來去陳雲林(2008.11.08)
A Political Animal:台灣會恢復一黨制嗎?(2008.11.09)
曾韋禎:白痴、黑心政府(2008.11.17);(雲程轉引

Sunday, November 09, 2008

圍陳事件網路側寫

序曲

陳雲林預計11月3日(一)中午抵台,展開五日行程。早在10月初開始有許多網友及本土社團號召各式嗆陳行動,例如由網友發起「一個人的遊行活動」,卻被警方押走,引起網路上的討論;接著網友BillyPan貼出Kuso味十足的「抗議陳雲林的13種方法!」;10月30日由網友漢堡等人發起行動藝術團,號召網友於3-8日以愛好藝術的心,去歡迎陳雲林。另外在立法院則有台教會蔡丁貴的絕食抗議,到了11月1日送醫,由吳麗慧接手。DPP小英等則將在濟南路從3日開始展開為期四天的靜坐、守夜。

筆者並未在事件現場,身旁唯一獲取資訊的來源只有電腦網路,單單依靠網路,沒有,電視媒體,能夠得到多少遠距離的「真相」?

第一天(1103)

行動藝術團網友先沿著中山北路三段到北美館,開始行動藝術,然後走路南下到台泥附近,遭到警察暴力,於是將其經歷貼上Blog,網友Tiat轉引後,並且在微網誌傳佈開來,網路上已開始不滿警方的執法過度,並視之為準戒嚴。

同一時間,DPP則在濟南路開始靜坐。立法院台教會的靜坐也在持續。

Jessie:首日各地活動紀實(2008.11.04)

第二天(1104)

在圓山,網友回報,有人在圓山喝完咖啡,拿出攝影就被架走了;有車子插ROC國旗被攔下。近中午,人權紀錄片工作者陳育青在圓山拍攝時被警察押至派出所;有四名住進圓山飯店DPP女議員則在正面掛出抗議大布條。

上午則有台灣國海洋之聲號召民眾上台北嗆聲。

下午,陳雲林進入晶華,國安人員將喝下午茶的謝欣霓與邱議瑩圍住。近傍晚在國賓,楊蕙如等人(與簡余晏?)揮舞ROC國旗,楊蕙如並扮成四行倉庫女童軍,結果被警察暴力推擠驅離,楊也送進馬偕急診。同時,美國人丹尼爾則在晶華面嗆陳雲林

逆轉本部在下午四點發佈兩天的「勿通匪類 導護台灣」開跑!傍晚,Freddy與友人身著理念T-shirt在中山北路逛街,被警察推撞牆。在國賓,則有逆轉本部人員被警察拖行數十公尺。網友BillyPan則建置一中一台網站,發佈最近狀況。

陳雲林進入晶華,國安人員則將喝下午茶的謝欣霓與邱議瑩圍住,兩人並遭推擠。

在街上,劍潭有一群年輕人被警察圍住並驅離;黃越綏在中山北路與民生東路當導護,也被警察驅離、踐踩而昏倒,送進馬偕醫院。中山北路旁的上揚唱片行播放台灣之歌,被迫拉下鐵門

同時,在自由廣場有千名法輪功人士靜坐抗議,DPP本部則仍在濟南路靜坐。

林世煜:回信給悲傷的朋友(2008.11.04)
獨孤木:民進黨,你們到底在幹什麼?(2008.11.04)
Jessie:第二日各地活動紀實(2008.11.05)
BillyPan:台灣的民主,正陷入20年來最大的危機中(2008.11.05)
馘首:行動藝術團逮捕事件(2008.11.08)

第三天(1105)

針對4日國家暴力,網友Portnoy首先向國際發聲;同時,國際有幾位學者也開始關注台灣當局對DPP的不當司法問題。國內司改會則將在下午召開記者會,抗議馬政府向中國人權低標看齊;也有45社團連署要求馬道歉

由於晚上KMT主席吳伯雄將在晶華酒店宴請陳雲林,因此據傳有台北市議員號召民眾到晶華;王定宇將率眾到晶華嗆陳。有網友表示有親民黨黨工加入警察行列盤查民眾;也有網友回報高鐵只開到青埔站,也有傳言遊覽車不准上交流道;網友回報濟南路林森路口停了四輛遊覽車,坐滿台中上來的警察。

公民直播記者進駐老爺,用攝影機及電腦進行網路直播,並垂下布條,引起警察注意,趕來準備破門而入。

馬先生下午到西門町出席1895首映會;馬先生随扈推倒邱議瑩,馬看了一眼隨即離去?。

警力主要集中在晶華正面及中山北路,晶華後方公園則有埋伏;有民眾開始失控,追打落單的警察。胡志強宴會完離去時,被民眾包圍吐口水;台北市議員周威佑則被警棍擊中頭部,血流如注。

東森及中天報導民眾是暴民,並陳述警察可憐。警察開始由晶華正面往後退,眾人以為陳已離去,DPP王幸男與段宜康趁機在晶華lobby召開記者會。現場民眾還在,包括法輪功民眾;經過中山北路的車輛會鳴放喇叭聲抗議,而林保華則在晶華酒店前,呼籲警察與人民站在一起。

近晚上十點時,全副武裝的鎮暴警察出現了,同時圓山飯店的警察也開始動起來,有15位在圓山吃飯的人被70-80年警察圍住。據說陳雲林被困在晶華地下室,而替代役、保警也開始清理晶華前後民眾,準備讓陳離去回到圓山。十點半左右,由於晶華前後都有靜坐民眾,因此警察開始沒收大聲公,並抬走民眾,包括躺在LV巷子的年輕人,有兩名年輕女性被拖行到巷子裡,導致昏迷,全賴民眾幫忙送到馬偕醫院急診。

警察將替代役擺到第一線,後面則是鎮暴警察,將替代役往民眾推。到十一點多,馬偕又送來八位年輕女性及三位年輕人,也有一位婦人被武警打斷腿。圍陳民眾裡,看不到有人進行組織,容易被警察圍打。

快十二點時,幾乎所有SNG都離去了。電視上,TVBS大罵現場民眾是暴民,且要求小英讓陳離開晶華,KMT文傳會主委則要求小英解決晶華被圍狀況,卻不知小英根本管不到現場民眾,而現場DPP立委們也早都離開了。中山北路開來二十輛警備車,鎮暴警察排列隊伍。據聞陳雲林要求從哪邊進來,就從哪邊出去。近清晨兩點時,鎮暴警察開始強制驅離。最後陳逆向中山北路轉往南京東路離去,但葉宜津的助理則趁機向陳座車潑牛奶,並撲在引擎蓋上。

台大李明璁教授決定明天上午11點在行政院大門口前和台大學生一起靜坐抗議。台灣主權觀測網站並號召明天圍陳。

第四天(1106)

馬先生將在10點召開記者會,馬陳會提前在11點進行,很快五分鐘結束,陳隨即回到圓山,X週刊則表示陳維安是馬親自操盤。同時台大李明璁教授也與約400位台大、政大、師大學生在行政院門口靜坐並發表聲明行政院的靜坐到晚上九點左右,傳聞人數約200-500名;立法院門口台教會等本土社團靜坐仍持續。

網路上針對馬陳會提前,開始傳訊號召前往台北賓館;而DPP則只好提前圍城,按原訂之中山南路-徐州路-林森南路-仁愛路-景福門遊行,然後靜坐。但網友對DPP的場子似乎沒有興趣,只傳聞DPP沒有組織,有點混亂,下午五點半,幾場演講後就宣佈結束,DPP黨公職轉往中央黨部召開記者會;但仍有零星民眾留在景福門,有部分DPP民代及民眾前往圓山(某民代帶過去的?)。

另外,自主公民長老教會及玉山神學院等則在濟南路集合後,據聞準備到圓山嗆陳雲林;網路上則有號召直接到圓山,也有呼籲到行政院前加入學生行列。據說在美術館附近已有民眾和鎮暴警察對歭,另有四名前往圓山的駕駛被抓了,而北美館則有拒馬鐵絲被剪斷,一女子身圍ROC國旗衝撞警察。網友傳訊,由於警察太多,且有「不明人士」混在裡面,呼籲儘快離開。據傳小英曾親自到中山橋頭勸DPP人員及民眾離開;晚上不到九點,宣傳車及DPP公職人員都離開了,但民眾依然與警察對峙,接著就失控了...

媒抗:11月6日嗆馬圍陳行動
獨孤木:圓山的狀況已經失控(2008.11.07)

第五天(1107)

警察預計下午一點開始驅離行政院學生,學生決定若被驅離,則前往自由廣場。學生被驅離後,李明璁隨即被警察毆打,而學生也在自由廣場發起新一波學生運動...

The End & To Be Continue...

延伸閱讀:
小英:向台灣人民報告:我們為什麼不歡迎陳雲林(2008.11.03)
ESIR:圍陳事件(2008.11.07)
che35:陳匪雲林遊台灣事件(2008.11.08) <-- 動容
A Political Animal:爲什麼我也走上街頭?(2008.11.08) <--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Freddy:馬政府!這帳算在你頭上!(2008.11.10雲程轉貼)

網評者論述:
德國豬舍:也想當暴徒(2008.11.07)
torrent:抗爭者要寫自己的歷史(2008.11.07)
timojazz:暴力,衝組,被放生的人民(2008.11.08)
弱慢:民主的陰影(2008.11.09)

Thursday, October 16, 2008

(轉貼)民族主義圖騰橫貫古今東西

班那迪克.安德森

編按:當代民族主義研究大師,班那迪克•安德森(Benedict R. Anderson)近日應國策研究院與文建會邀請抵台,將參加廿五日於國家圖書館舉行的「新世紀世界文化體系之變遷與挑戰」國際研討會。安德森父親曾在中國海關服務多年,他本人也出生在雲南昆明,自三十年前以爪哇革命取得博士學位後,即以東亞與後殖民論述為其研究主題,其成名作「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即總結了他的研究心得。

安德森預定在研討會上以「東方與西方的民族主義」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本報先行摘譯部份內容:

一開始必須說明,我不認為民族主義有顯著的東西之別,過去、今天及未來皆然。亞洲最古老的民族主義(我在此指的是印度、菲律賓及日本)遠比歐洲及歐洲之外的科西嘉、蘇格蘭、紐西蘭、愛沙尼亞、澳洲等地悠久。菲律賓民族主義的發軔與古巴及拉丁美洲相仿;明治時代的民族主義也與十九世紀末的奧圖曼土耳其、沙皇時代的俄羅斯帝國和大不列顛帝國的官方民族主義有共通之處,而印尼的民族主義在形態上也與在愛爾蘭或埃及看到的形似。

世人對「東」、「西」的概念與定義,也隨著時間與人口遷徙有相當大的變化。自一八四○年清廷開始「開放」港口以來,數百萬「天朝」的華人便開始移民海外-東南亞、澳洲、加州,後來更遍及全球。帝國主義將印度人帶到非洲、東南亞、大洋洲、愛爾蘭及澳洲,日本人前往巴西,菲律賓人前往西班牙。冷戰使人口移動腳步加快,韓國人、越南人、寮國人、泰國人、馬來西亞、泰米爾人等都加入了移民的行列。現在韓國、中國、日本境內有教堂,曼徹斯特、馬賽、華盛頓特區有清真寺,洛杉磯、多倫多、倫敦及達卡有佛寺、印度教及錫克教廟宇。

人口遷徙身分認同產生區隔這些人口遷徙會對人的認同與身份產生何種影響?是一個極為複雜,且極難回答的問題。我在這裏提一段插曲,定能博君一粲。大約四年前我在耶魯大學與若干研究生討論關民族主義的問題,研討會開始時我要求每一位在座的學生陳述自己的國籍,臨時的也可以。課堂裏有三人從其臉部特徵和膚色看來是華人,但是他們的回答令我及在座的學生都感到吃驚。第一個有美國西海岸口音,雖然在美國土生土長、從未到中國大陸,他仍以堅定的口氣說自己是「中國人」。第二個沈靜的說他想做「臺灣人」,他是國民黨家庭出身,父母隨蔣介石在一九四九年遷到臺灣,不過他本人是在臺灣出生,也認同那個地方,因此他不是「中國人」。第三個氣呼呼的說:「我是新加坡人。真受不了美國人以為我是中國人,我才不是。」

如果如同我所陳明的,民族主義不能以東西或歐亞來區分,什麼才是可取的替代方案?

我的新書「想像的共同體」的主要論證是,不管是那一種民族主義,能反映其脫胎的舊有政治型式(王國,尤其是現代之前及現代早期的帝國),才能充份被瞭解。最早期的民族主義,我稱之為歐洲殖民者的民族主義(Creole Nationalism),就是源起於帝國海外極度擴張的遠方。移民乍到那裏,宗教、語言、風俗、習慣與「上國」一致,但漸漸的他們感到受到壓迫,越來越與其疏遠。美國及拉美若干國家在一七七六年至一八三○年間紛紛獨立,就是這類民族主義的典型。

帝國擴張殖民伴隨文化侵略

這種歐洲殖民的民族主義今日依舊強韌,甚至還在散播。魁北克的法裔民族主義情緒自五○年代就高漲不已,至今還鬧著要從加拿大獨立出來。在我的祖國愛爾蘭,北愛「移民」的問題一直是大家心中的痛,至今愛爾蘭與北愛仍無法統一。而在南愛,早期的民族主義人士(一七九八年起義的愛爾蘭青年軍),都是移民家庭或像我的家庭一樣是移民及本地的凱爾特及天主教信徒的混合。

澳洲與紐西蘭最近也充斥這種歐洲移民民族主義情緒,他們想藉吸收原住民及毛利人的傳統及符號主義,跟聯合王國劃清界線。

然而我要幹冒大不諱的提出來,我認為臺灣民族主義和新加坡民族主義中的若干特質,就屬於這一類民族主義。這些民族主義的核心成員是來自天朝(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的移民,有些為避秦而出走,有些是朝廷所遣。

有時是用成功的和平手段,有時利用暴力,他們後來居上,壓倒了先來的人的勢力,情形跟紐西蘭、巴西、委內瑞拉及波爾南非一樣。在宗教、文化或語文上他們容或跟「上國」相似,但久而久之,他們發展出自己特有的傳統、符號和歷史經驗,最後終於在感覺上國壓迫太重或太遙遠時,走向政治獨立。我認為不應該過份強調日本在台灣五十年殖民統治的重要性,也不應輕易下結論說日本帝國主義文化之於海外中華文化比英帝文化之於海外法國文化更令人疏離。我們可以說歐洲有種族成見的人與新世界歐洲移民等人之間容易區分,但說魁北克人比移民到臺灣的中國人或移民到巴西的日本人更具有種族偏見,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如果這一點論證是對的,那麼在十八、十九、廿及廿一世紀都有歐洲移民式民族主義在美洲、歐洲、非洲及亞洲此起彼落的出現。這是一個全球現象,而且也有一大家未曾料到的副作用:今天有很多國家共用西班牙語、英語、法語和葡萄牙語,卻無一國將語言據為己有。

在「想像的共同體」中廣泛受到討論的第二種形式的民族主義,我掠前人塞頓-華森之美,將它稱為「官方的民族主義」。這種形式的民族主義從歷史角度來看是對民粹式的民族主義的反動,後者是下層對統治者、貴族及帝國中心的反抗。

最顯著的例子是沙皇時代的俄羅斯,王室說的是法語,以此表示他們比所統治的庶民文明,說俄語便是低人一等的賤農。但十九世紀在民粹式民族主義席捲俄羅斯帝國時,沙皇終於體認到他們也是俄羅斯民族,他在一八八○年代,展開俄羅斯子民俄化的運動,沙皇與庶民都是「俄羅斯人」。這個他以前避之唯恐不及的政策,最終斷送 了他的江山。

但是,最特異也最諷刺的例子卻是從一六四四年一直統治到約九十年前的清朝,這個朝代由滿族建立,清朝統治者並未試圖將人民甚或官員滿洲化,因為清朝和其他國家的情形一樣,統治者的優越地位是奠基於「差別」而非類似。慈禧太后到末年才嘗試藉著「中國傳統」之名,來利用人民對西方帝國主義者的仇視。但是為時已晚,清朝於一九一一年滅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滿族也隨之滅亡。

內憂外患中國民族主義濫觴

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鼓舞了第一代民族主義者的想法,他們認為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將帝國轉型為國家。因此這些第一代民族主義者不假思索,將全世界的反抗帝國主義者運動的人民民族主義與十九世紀末的官方民族主義結合起來;而且我們知道後者源起於人民而非國家,其思維以控制領土為主而非解放人民。因此出現了像孫中山這類的奇人,他是正宗的人民民族主義者,但也對東南亞與中亞部份地區提出荒謬的領土要求,其依據虛實參半,說這些領土是過去王朝統治者征服所得,這些統治者之中有許多並非中國人,正是孫氏的民族主義要打倒的物件。

十八世紀以來,世界起了急遽的變化。我在書中嘗試闡述這種變化的本質,以我們看到自己幼年照片時所處的困境來對照。父母親向我們保證照片中的小寶寶就是我們,但是我們自身對拍照一事已渾然忘卻,也無法想像自己一歲時的模樣,而且沒有父母親的協助就認不出照片中的自己。實際上發生的是:儘管我們周遭有無數過往的痕跡-紀念碑、寺廟、檔、墳墓、手工藝品等等,但是這過往與我們卻是漸行漸遠。同時,為了各式各樣的原因,我們又覺得需要這過往,至少是為了那份有如船隻下錨的安定感。但這就意味著,跟以前相比,現在我們與過往之間的關係更為政治化、意識形態化、更有爭議,甚至更為機會主義。

這是民族主義全球性的基本現象,但是中國大陸又再一次成為最有趣的例子。大陸每年都會推出一個大型的電視特別節目,時間長達數小時,而且極受歡迎,節目中「展示」組成中國的各個民族。少數民族要穿著多采多姿的「傳統」服裝出場,然而,儘管我們從圖畫和歷史紀錄可知漢族的傳統服裝也非常鮮豔美麗,但節目中的漢族卻不能穿這種服裝出場,例如漢族男性穿的是根據法國和義大利模特兒設計的西裝,完全不具一絲「漢族風味」。由此可見,漢族代表的是「未來」,而少數民族代表的是「過往」,這幅景象有非常濃厚的政治意味,這種以少數民族為標誌的「過往」,同樣也是中共為擴張領土自圓其說的一部份。

通訊便利民族主義不限國籍

最後讓我來探討另外一種形式的民族主義,就我所知,這種民族主義顯然起源于歐洲,我稱這種民族主義為「語言民族主義」,出現於十九世紀初期的歐洲諸帝國,其哲學根源來自於赫德與盧梭的學說,基本的信念是:每一個真正的民族都有其特殊的語言與文學的文化,共同呈現這個民族的歷史性天份。因此要全力為許多當時還沒有字典的語言編纂字典,例如捷克語、匈牙利語、烏克蘭語、塞爾維亞語、波蘭語、挪威語等等。口傳文學也要抄寫下來,印刷散發,這些產物是要用來抵抗帝國的「大語言」,諸如鄂圖曼語、高地德語、巴黎的法語、國王的英語,還有莫斯科的俄語。

我們甚至可以主張:電子通訊結合了目前世界經濟體系所導致的大規模人口遷徙,衍生出惡性的新形態民族主義,我稱之為「遠距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不再像以往倚賴「祖國」的領土定位。有些最激進的錫克民族主義者是澳洲人、克羅埃西亞民族主義者是加拿大人、阿爾及利亞民族主義者是法國人、中國民族主義者是美國人。網際網路、電子商務和廉價的國際旅遊,讓這些人能對自己祖國產生強大影響力,儘管他們已經不願意住在祖國。這是近來盛稱的「全球化」過程中最諷刺的結果之一;同時它也是一個原因,讓我們相信:無論是在理論上或實驗上,將民族主義一刀兩斷地區分成東方的與西方的、亞洲的與歐洲的,都沒有合理依據。

(李巧雲,閻紀宇合譯.中國時報2000.04.23)

延伸閱讀:

Perry Anderson - 南中國海上的藍與綠(2004.9台社)
火燒之島 - 新左評論再論台灣 (2005.5.1)
弱慢 - 發現「國族內爆機」(2006.4.16) <-- 看回應
島嶼共和國 - stand-off in Taiwan︱台灣化不開的歷史結(2008.9.25)

Thursday, September 25, 2008

海角七號網摘

尚未看這部電影,但家人已搶先去看了;據說台語對白讓我那不識字的母親快樂地笑呵呵!可以讓母親高興的電影,就是好電影。茲先網摘於下:

陳凱劭:海角七號之師生戀海角七號之終戰引揚
豆腐魚聽自言自語:淡淡的愛情、滿滿的在地抵抗
Fabg:海角七號之「高砂丸」探究篇
旅的火車頭:海角七號觀後之我見
雲程: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野玫瑰〉 <-- 現代化與中國化
打狗旅行社法國辦事處:你們這些昆蟲,現形吧!

Saturday, September 20, 2008

誌國際援救與台灣民主發展座談會



這場座談是以彭明敏教授為案例,邀請當時援救彭教授的三位友人:Milo L. Thornberry、宗像隆一、阿部賢一,回憶當年,並邀請王景弘、張炎憲及李筱峰評論;彭明敏教授及謝聰敏夫人、魏廷朝遺孀現身致詞。

1964年9月20日台大教授彭明敏及其學生謝聰敏、魏廷朝三人,因為發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遭到警備總司令部逮捕,於1970年1月3日經香港流亡瑞典,當時俱以為是美國協助坐軍機偷渡。

當時美、中、台三地高層咸以彭明敏教授為台獨最具影響力者,因此彭明敏教授出亡瑞典,以致季辛吉、尼克森會見周恩來時,周恩來兩次都提到彭教授,怪罪是美國協助所致。其實是日本友人宗像隆一幫忙,請友人阿部賢一先到台灣(2日),然後利用阿部的日本護照,偽造成彭教授於隔日出關,阿部再以護照遭竊為由,到日本駐華領事館重新申請一本護照,經菲律賓玩三天再回到日本。由於當時海關尚未電腦化,因此無法查到阿部出關「兩次」。有趣的是,蔣政權一直到美日發表記者會,才知道彭教授已出走了。

Thornberry講了個故事,一位80歲老翁種胡桃樹,別人提醒他胡桃樹需10-20年才能長出果實,他可能無法活著吃到果實,老翁回答:「我一生中都在享用胡桃樹而沒種過胡桃樹,為什麼現在我不播種,讓其他人在我死後可以享用呢?」

阿部賢一經常出國,他舉了個阿拉伯的諺語:「說話像雲,作事像雨」,阿拉伯遍地沙漠,雲飄盪在空中,但很少下雨。只有腳踏實地去作!

王景弘談到,如果2008競選成功,該走的大概都走光了,可借失敗,那麼接下來八年,台灣意識將會受到很大的打壓。

李筱峰最近心情相當低落,他舉彭教授1996年與謝長廷競選總統為例,那一次競選失敗,彭教授就把一半募來的競選經費成立基金會,另一半大額捐款則退回,這些經費並沒有在國外轉來轉去。

張炎憲溫文地說,當時這些人如果心裡沒有一些「浪漫」與「熱情」的話,根本不可能知其不可而為之,也就不可能成功!這八年應給予歷史定位,而台灣意識其實也是在這八年才有比較明顯的成長。接下來將會面對的困境,更應該要懷抱著希望,努力去作。

主持人陳儀深談到,台灣問題沒有萬靈丹,主張已獨立的有三派,主張未獨立的也有三派,大家要一起坐下來討論,共同為台灣找出最有益的道路。

彭教授心情不錯,拿出了當年假借阿部賢一護照出關時,頭上戴的假髮,以及身上的背包。彭教授說道,民主與人權是普世價值,當時就是為了民主與人權,才會有這些外國友人的援救。

這個座談會也發表了兩本新書,一本是由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編印的《一中一台:台灣自救宣言44周年紀念文集》,一本是王景弘《強權政治與台灣:從開羅會議到舊金山和約》。很高興,能請彭教授及王先生幫我簽名。



【延伸閱讀】

彭明敏:從「自救」到「自覺」(2008.09.21)
台灣人權景美園區
研究生的呢喃自語:台灣人民現在真的要自救啊!(2008.09.13)
麥盧:宗像隆幸演講譯文阿部賢一演講譯文

Tuesday, September 16, 2008

活著



搬到台北住時,一開始就注意到這隻小黃狗,獨自坐在走廊上。可能是太老,或者身有殘疾,行動略有不便,走起路來搖搖擺擺。

雖然行動不便,但一聽到幾隻流浪狗在為某事爭吵時,他也會晃過去看看究竟發生什麼事?

寒冷的冬天,微下著毛毛雨,小黃就蜷曲著休息,試圖保留僅存著一點點熱量;我每次都很擔心會不會在某個嚴冬的早上看到他凍僵的身體。

卡謬說:「人必需生存到那想要哭泣的境界。」

小黃是否也會感到痛苦、悲傷、喜悅、無奈...

我想,是的。他的腳可能是被打瘸的,那個時候他一定相當痛苦且悲傷,等到痛苦過去後,他依然是堅強地活著。這麼多的流浪動物都是這麼走過來的。

就在小黃消失幾個月後,我在路上又看到他的身影。頸上繫上了項圈,身上的毛髮乾淨略有光澤,實在為他感到高興。

Sunday, September 14, 2008

從華盛頓到台灣



2005年4月台灣方面某政治領袖訪問中國,中國政府以大貓熊相贈,台北市動物園及六福村乃急於向農委會申請引進,到了2006年初農委會也開了審查委員會。就當時而言,主要是專注在保育問題以及申請單位之設備與能力,就貓吉拉就知,較少人談到華盛頓公約(CITES)及主權問題。今年總統選舉由KMT馬先生當選,大貓熊排除障礙,誓必飛來台灣,也開始有人談到CITES所產生的問題。

CITES是國際環境法,規範的是國與國之間保育類野生物貿易的問題,實在跟ROC/台灣的主權無關。但問題就在於,當局要不要援引這條公約,就已經表達出其對ROC/台灣的主權的看法;要援引,就是兩國(國際事務),不援引,就是一國(國內事務)。比較適當的作法,就是直接以在地保育為由,決議不適合引進,而不要去牽扯到CITES,就不會有立場表述的問題。馬先生當局決定引入,然後找到國貿局放水給中藥商的漏洞,依然是規避了CITES,也就清楚地表達了其有關主權的立場(兩岸事務,是國內事務)。

專研CITES的資深學者David Favre在1989年的著作裡,就已經談到台灣問題;他認為,雖然中國政府宣稱台灣為其一部份,但中國政府的統治並不及於台灣。David Favre會特別講出這段文字,主要是因為非洲犀牛角的盜獵猖獗,使得1987年CoP6大會宣誓要採取更積極的措施,而台灣正是主要消費國(區)之一。果不其然,1992年京都CoP8大會期間,NGOs遊說各締約國,擬對中國、南韓、台灣、葉門四大消費國發起制裁,中國政府抗議CITES這種將台灣視之為主權國家的作法,而美國則在1994年4月依據培利修正案對台灣進行貿易制裁。

問題出來了,台灣是個大問題,照中國政府的說法,CITES應該去找北京政府解決問題,但可惜的是北京政府的管轄能力不及台灣;當國際間要制裁台灣時,台灣也無法向國際申訴或尋求協助,怎麼辨?

在中國政府的首肯之下,只好以NGOs藉觀察員身份參與,包括由IUCN及WWF所支持的TRAFFIC,在台灣成立辨事處,以及由政、學菁英所成立的SWAN,挾帶國貿局及農委會官員參與CITES會議。這種模式自1992年以來,已經成為慣例,但重點在於,這些NGOs代表大會只能談跟CITES相關的議題,決不能牽涉到半點主權爭議,因此即使裡面有國貿局及農委會官員,也只能私下與各國進行業務交流。

有人會認為,以NGOs參與國際協商場域,是一大突破,其實這種突破是有限的。首先,無論TRAFFIC Taipei或SWAN International都是以國際NGOs的身份參與,就像我們也可以加入Ramsar Japan會員以參與Ramsar Convention大會;其次,大家心知肚明TRAFFIC Taipei或SWAN International裡的成員是誰,因此CITES秘書處已事先與中國政府達成共識,在沒有政治色彩的情況下,就不會提出抗議,也就是說,關鍵還是在於中國(我可以有政治色彩,你不行),很單純就是NGOs參與而已。在這麼委屈的情況下,參與之團隊還是作了許多事情,十分不容易。

「不給糖,就使壞!」由於台灣在當時是有名的壞孩子,因此偶然地得到了些許甜頭,但在其他國際場域就沒那麼幸運。關鍵之處,還是在於我們不瞭解「現狀」,究竟台灣與ROC的現狀為何?不瞭解現狀,如何設定Scenario?如何推演策略?

如果流亡到台北(不是流浪到淡水喔)的ROC,依然堅持一個中國、ROC是中國的合法政府這種自慰的想法,則無論你手槍打得再爽,國際間依然是以北京政府為中國合法政府。台灣當局就僅僅是台灣當局,並不是什麼國家,因此自覺自己尚不是國家,進而去爭取自己所希望的,去貢獻可以分享的,可能會比較適當些。前述TRAFFIC Taipei及SWAN International就是貢獻專業能力,乃更能得到CITES大會的肯定。

【延伸閱讀】

WWF: Giant panda

貓吉拉:淺談台灣引進大貓熊案(2006.02.25)
曾韋禎:藥用貓熊(2008.09.13)
台聯:貓熊違法來台 監院應究責(2008.09.13)

Friday, September 12, 2008

台灣需要的是善治

自從爆發阿扁洗錢疑雲之後,有關政府募款議題開始有人在談論。劉進興倡導小額募款,其用意是從在地札根,動員最基層的人民,同時也是向基層人民負責的意思。例如陳玉峰、徐仁修也是堅持小額募款的理念,推動環境保護運動。無論小額募款的成效如何,其理念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令人搖頭的是,吳伯雄認為,保留黨產可杜絕黑金,這種莫名其妙的言論,可能有相當多腦殘的百姓讚成呢!

首先,黑金政治不就是KMT創黨以來的特色嗎?加上KMT的黨產,得之於ROC黨國不分時代,國庫通黨庫,因此才有「不當黨產」的名稱,吳伯雄的說法,就好像:老大已經搶了一家銀行,因此小弟就不會去偷便利商。相當荒謬而可笑!

最可怕的是第三點,吳伯雄暗示人民,「有錢的人不會貪污」,事實上貪污跟法治、良心有關,跟家裡有沒有錢無關;況且,公司裡會破壞規矩、便宜行事的,通常是那些掌有權力的人,而非底下工作的小職員。如果按吳伯雄這種說法去作,是否以後要有百萬家產才能當公務員,千萬家產才能當官,要億萬家產才能選總統?而月收入不足五萬的貧民,走在路上都應受到警察臨檢,因為有順手牽羊的嫌疑。

1989年世界銀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機(crisis in governance)來描繪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狀況,並且於1992年年度報告使用治理與發展(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作為標題,此後包括OECD、UNDP及UNESCO等組織皆著重對治理以及善治(Good Governance)的探討,而國際治理也成為建構國際體制與網絡、健全國際合作的重要概念。

台灣目前面臨到的問題,跟第三世界國家一樣,依然是缺乏良善的制度與治理。制度(Institution)可視之為權利、規則、決策程序的集合體,用來遂行社會實踐,並指派各種角色參與此實踐;因此,制度常被視為社會問題的肇因,反之制度也可成為社會問題的藥方。治理(Governance)則為國家在經營管理其經濟、社會與環境資源時,其權力行使的方式與手段,良善治理代表的即是一健全的政府管理制度,而良善治理推動的目的則在於提升國家的制度量能。

今天政黨貪腐問題,並不是募款金額大小、募款來源是財團或平民、政黨有沒有錢的問題,關鍵點還是在於善治,其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性、透明性、問責性、法治、回應與有效。簡單地講,即使是小額募款、政黨有千億黨產,如果缺乏透明度與問責性的話,還是可能貪腐、黑金的。

除此之外,不只是政黨,包括企業、NGOs、政府機關,依然需要處理善治議題。例如這次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的資金募集就是公開的行為,另外全球最大NGOs之一的WWF,也是公開與企業進行合作,包括得到企業的讚助,但仍不妨害其組織的公正性與信任。

【延伸閱讀】

World Bank: Governance & Anti-Corruption
躲藏世界:擺脫對金主的依賴(2008.08.19)
Poiesis:把陽光照射向企業政治獻金(2008.08.20)
無差別:慈濟,汝之名喚為爭議(2008.09.22)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08

人民不願面對的真相

讀小學時,班上有一位男同學,服裝整潔,行矩如儀,成績優異,是老師同學們眼中的好學生、模範生。我對這位同學的印象,就是檢查手帕手紙時,他一定隨身攜帶;我則只能跟旁邊女同學借二張手紙應付。

馬先生給我的感覺,就是那種乖乖牌、好學生,堅信老師講的都是對的。因此,我倒是相信馬先生不愛權、不愛錢,但是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統一中國的大業:中國民族主義。我相信馬先生謁靈時感傷垂淚,確實是出於真心的。

1
馬先生說,ROC與PRC之間,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而是特別的關係。這是對的,只是沒有交代,所謂「特別」的關係,是什麼關係。

現在遷到台北的ROC政府,是孫文集團1917年於廣州所成立的,於1928年繼承北京共和政府成為中國(中華民國)的合法政府。這個國民政府後來被毛澤東集團所打敗,毛澤東集團1949年10月1日於北京成立人民政府,取代了國民政府,特待國際上承認其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從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到1949年10月,總共出現3個政府(先不算汪精衛南京政府),但從頭到尾只有一個中華民國(PRC的意思是:人民的中華民國),到今天依舊如此,從未出現過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情境。

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機會,在1971年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時已失去了。目前馬先生所領導的ROC政府,是一個在憲法體制統治整個中國,但實際上只統治台澎金馬的「政府」。全世界承認統治全中國的合法政府是位於北京的人民政府,而現實上只統治金馬的國民政府又是什麼?(當然,目前仍有23個國家承認台北的國民政府是全中國的合法政府)

台澎金馬居民不願面對的第一個真相,就是ROC這個政府,只是一個中國的「叛亂集團」,或者是「尚未被承認的政府」。因此2007年8月30日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韋德寧(Dennis Wilder)清楚地表示:「台灣,或者說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上並不是國家(Taiwan, 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not at this point a st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這是因為真正的中華民國仍然存在,其政府就是北京人民政府),韋德寧接著說:「中華民國是個未有定論的議題(ROC -- Republic of China -- is an issue undecided)」

為何ROC會落到這個窘境,因為當北京的人民政府被國際承認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時,跑到台北的國民政府仍堅持一個中國,不願建立新國家,成為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因此這個ROC從1971年後,就不再被認為是一個國家了(除了那23邦交國,承認ROC是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2
當馬先生發表ROC與PRC之間是特別關係時,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補充說明「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是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關係」,這裡有些對,有些錯。中華民國到目前從未消失,的確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只是目前其合法政府是位於北京的人民政府。至於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有沒有關係?很抱歉,中華民國憲法不及於台灣、澎湖,因此兩者沒有關係。

台澎金馬居民不願面對的第二個真相,就是中國從1895年割讓台澎給日本之後,至今仍然沒有取得台澎。日本於舊金山和約放棄對台澎的所有權利要求,而盟軍麥克阿瑟則命令盟軍蔣介石元師依總命令第一號佔領台澎及北緯16度以北的法屬印度支那,後來印度支那成立越南,而台澎則未有明確決議。

當1951年舊金山和約簽署時,當時中華民國外交部長葉公超向立法院解釋這個條款時表示,舊金山和約「並未規定把這些島嶼歸還給中國」後來立法院就1952年中日和約進行質詢時,有立法委員問:「台灣和澎湖群島的地位是什麼?」葉公超回答:「事實上,這兩個地方正由我們控制...然而微妙的國際形勢使得它們不屬於我們。在現行情況下,日本沒有權利把台灣和澎湖群島轉移給我們,即使日本有意如此,我們也不能接受」

那麼台澎金馬目前「各自」是處於什麼地位呢?也就是說,我們目前仍不清楚地瞭解「何謂現狀」?這就是我們無法掌握自己未來命運的關鍵所在。

3
馬先生及其KMT對於台灣、澎湖的看法是什麼?台澎居民不願面對的第三個真相,就是馬先生及KMT集團至今仍堅持台澎就是中國的一個省,無論此中國的合法政府是誰。換句話說,即使馬先生及KMT高喊「台灣意識」,那也僅僅是愛鄉愛土的鄉土意識,而無關什麼國家意識,因為KMT心中的國家是涵蓋全中國的中華民國(ROC或PRC),而台澎僅僅是個省。

2008年5月28日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與中國總書記胡錦濤舉行「吳胡會」,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空間,吳伯雄表示,台灣朝野一致希望要有安全、尊嚴、合理的國際空間,但「台灣意識不能扭曲成台獨意識」,這不利於兩岸關係,國民黨也無法認同。再對照上文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的補充說明,就很清楚了。

4
老先生忍不住跳出來了,批評馬總統連台灣地位都搞不清楚,蘇起在1999年7月12日的記者會有較詳細的說明。可惜,或許馬先生根本很清楚,他只是拉到相反的方向去而己。

以上僅是目前為止貓吉拉對相關問題的筆記~

【延伸閱讀】

貓吉拉:美國對台灣定位的立場(2007.08.30)
王逸峰:1955年英國首相Eden對於Formosa主權問題的答覆(2008.08.08)
雲程:UN開議前論台灣地位:UN下的特別自治區(2008.09.02)
雲程:「先生」接受墨西哥「太陽報」(2008.09.03)

Wednesday, August 20, 2008

宛如迷霧驚魂

從8月15到現在五天,看不到可信而有效的證據,但僅憑立委、名嘴八卦爆料,媒體記者興風作浪,憤青、部落客等一窩瘋,於是人們喊打喊殺,政府乾脆指導司法辨案,甚至明言懸賞自首方不追殺,這種景象,讓我想起William Golding的「Lord of Flies(蒼蠅王)」以及Stephen King的「The Mist(迷霧驁魂)」,兩者述敍述的,都是人類純真與文明的墮落,雖然台灣並沒有什麼純真與文明。至於司法與辨案,可參考Zodiac這部電影,目前看來,台灣還停留在中世紀獵殺女巫的程度。

在我看來,陳前總統是否涉及不法,已經不是什麼多重要的問題,就像台灣從1945年以來,多少醜陋、罪惡與不義,多少冤曲、憤怒與不平,仍有待一個文明的人權與民主法治制度來處理。也就是說,重點仍然在於人權與民主法治制度,而不是什麼道德、台灣意識等空泛的語詞。缺乏人權與民主制度,既使現在終於找到證據,證明陳前總統貪污、洗錢,予以徒刑一百年,到了他出獄,台灣仍然是一個沒有人權、民主與法治的社會,因為我們並非以這個基礎去思考社會所面臨到的問題,而陳前總統事件乃其中之一耳。

【延伸閱讀】

意識型態咖啡:改變誘使人腐化的制度吧!(2002.06) <-- 舊文重貼
貓吉拉:The Mist(2008.04.10)
小英:對媒體與政治文化的期待(2008.08.03)
曾韋禎:陳水扁錯在哪邊?(2008.08.16)
彭明敏:敗德、敗戰及忍辱(2008.08.19) <-- 感動!!
大紀元:扁家海外密帳案 記協籲媒體勿侵入性採訪(2008.08.19)
慕容理深:初論美麗島事件以來最大規模的清算鬥爭(2008.08.19)
路犁:《他們的道德與我們的道德》里昂.托洛茨基(2008.08.21)
李勝雄:這一課:法律人權(2008.09.17)
打狗旅行社法國辦事處:有病的是媒體不是陳幸妤(2008.10.09)

Thursday, July 24, 2008

綠色外交

台北的馬先生即將展開中南美洲邦交國訪問,雖口稱務實外交,然而以ROC的處境,能有多少務實,令人存疑,大概依舊是金錢外交(金錢援助),別無二法。這些承認ROC為中國合法政府的國家,全部都是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極需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才讓兩個「中國政府」得以展開金錢外交,只是在這種外交模式之下,ROC只有死路一條,因為北京政府作為中國全法政府已是大勢所趨,而且北京政府是專制集權政府,可以動用一切資源來打擊台北政府。

國際外交的方式相當多,同樣是用金錢進行援助交際,對這些發展中國家來講,其選擇性相當多,不必儘是聽任兩個「中國政府」你來我往。

PERSGA project

在聯合國底下,針對各國國家發展,全由聯合國發展署(UNDP)來推動。UNDP作為聯合國全球發展網絡組織,其目的在促進各國取得知識、經驗與資源,以協助其人民建立更好的生活。UNDP在全球166個國家與其政府及人民一起工作,面對來自全球及國家的發展挑戰,以建立各國自己的解決方案。當各國致力於發展在地量能時,他們可以得到來自UNDP及其夥伴們的協助。UNDP目前主要工作是在2015年達成千禧年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其中特別著重在效援助管理(effective aid management)及南方方案(South-South solutions)。其五大核心目標是:1)民主式治理 (Democratic Governance);2)減貧 (Poverty Reduction);3)預防危機及復甦 (Crisis Prevention and Recovery);4)環境與能源 (Environment and Energy);5)HIV/AIDS

UNDP提供一套國家發展的重點架構,發展中國家要得到實際的經費援助,就得依靠世界銀行集團(World Bank)及全球環境基金(GEF)。

世銀一開始的使命是協助二戰之後歐洲國家的重建,現在的任務則是資助發展中國家解決貧窮問題,提高生活水準。它的貸款工作的確也遭致不少責難,但是有關社會發展、環境保育等計畫項目,也是有可取之處。只是它的借貸對象限於會員國,因此只有中國的合法政府-北京政府可以借貸,不被承認的台北政府則僅可以對它進行研究。

GEF成立之目的,則是向UNDP、UNEP及世銀的會員國提供計畫經費及優惠貸款,所資助的主要都是用來保護全球環境,並促進永續發展的工作項目及計畫。GEF資助領域包括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國際水域、抗沙漠化、臭氧層保護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特別的是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公約,都是指定GEF當作援助管道。可惜,與世銀一樣,可以申請的單位都是會員國政府。

重點就在這裡,台灣當局與其聽任凱子外交,不如藉著邦交國,協助他們去向世銀及GEF申請計畫,然後共同合作去完成計畫。這種環保、綠色的外交方式,可以創造雙贏。

1. 對邦交國來講,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經費確實是十分迫切,但是除了金錢之外,永續的發展藍圖與政策才是長久之計。這對兩個中國政府來講,都是半斤八兩,除了銅臭之外,兩方都拿不出什麼具體方針。因此,與先進國接軌,直接向GEF與世銀申請計畫經費,瞭解先進國國家發展的作法才是上策。

2. 一項計畫,除了計畫經費之外,計畫的執行與評估也是重點。申請國除了拿到經費,透過世銀及GEF的審核與控管,可以讓申請國瞭解計畫設計、經費運用與借貸運作機制,這些都是一國進行永續發展量能建制的關鍵所在,也就是制度的建立。KMT流亡台灣時,連會計帳都不會作(請參考林炳炎《保衛大台灣的美援》),固故自封60年之後,我們都瞭解政府、學術界都是如何執行計畫的。因此,協助這些邦交國向世銀及GEF申請經費,同時也是讓台灣當局學習先進國的制度。

3. 台灣當局在國際場合上沒有練習場域,因此將逐漸地為國際社會所排斥。台灣可以提供高智識人才及經費,邦交國則提供申請資格,在申請、執行至結案過程之中,邦交國同時推動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並確保環境的永續性,同時學習先進國制度安排。對台灣而言,則在這個場域中學習、印證腦中的知識,並且磨練國際交流來往的習慣與技術,培養真正的國際視野,而習得的制度概念也可以用來改善台灣老牛拖車的制度。

4. 台灣除了提供邦交國自籌款之外,也可以提供經費給國內學術界及NGOs,讓有興趣的學者及NGOs可以到這些邦交國之計畫場域進行實際操作,並且與國外進行交流。不僅可以深化學術界的實力,也可以培養NGOs拓展能力。而且,由於台灣對國際組織已有相當研究,也可以讓參與的學術界及NGOs向邦交國提供建言,預先避免申請經費時的負面影響。

5. 台灣當局是站在協助邦交國推動永續性的國家發展,而非灑錢引誘邦交國貪污腐敗,因此可以贏得好名聲;而且實質上也是幫助邦交國人民改善生活、保育環境、深化永續性,十分正當。

台灣當局外交機關如果還是那套「增加邦交國」的信念,一定必死無疑,因為你再怎麼拼,還是拼不過「正牌」中國。與其灑錢,不如承認我們就是冒牌,我們就是沒有國際視野,我們就是需要練習、操作的場域,彎下腰來與邦交國一起向先進國學習。這就是「綠色外交」的精神所在。

【延伸閱讀】

Island Republic:新東北亞安全典範?遺失的三角關係?(2008.08.04)

Saturday, July 19, 2008

誌聯合國、台灣與永續發展座談會

2008年7月19日由新世紀台灣文教基金會舉行「聯合國、台灣與永續發展座談會」,興沖沖跑過去參加,地點依然是外交部訓練中心。感想如下:

1. 發表講演的是台大葉俊榮教授,他的《全球環境議題-台灣觀點》可說是瞭解永續發展思潮在國際上演變的重要書藉,其講演的前半部大抵是闡明這本書部份內容;由於時間不夠,因此後半部有關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部份就沒有講。與談人裡的許晃雄教授正好是氣候變遷的重要學者,而他的意見也是說明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的關係,因此葉許兩人剛好互相銜接。令我訝異的地方是,不僅葉俊榮台語講得好,連許晃雄也是一口流利的台語,雖然許在一開始就表示他沒有在課堂上用台語上課的經驗。

2. 許晃雄表示平常沒有用台語上課的習慣,引來聽眾發出不滿意見。對語言的堅持,也可以說是台派最主要的拘限之一。台灣是個多族群的地區,70's彭明敏就表示不分先來後到、四大族群都是台灣人。坐在台北捷運上,就是用普通話、台語、客語、英文廣播的;到了東部,理想上也應視地區用原住民語;未來,可能還會有不少使用東南亞語言的新移民。從溝通的便利性來看,能夠讓所有族群坐在一起討論的語言,目前就只有北京話(普通話)。現場與談人還有蠻野心足的文魯彬,他就聽不懂台語。

3. 對國家來講,人口也是永續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台灣目前已進入高齡化、少子化的情況,面對座談會現場,同樣也是高齡化現象。跟上週由陳文成文教基金會在景美舉行的「人權之路新書發表會」一樣,與會來賓年齡在30歲以下的,大概不超過5人。我參加多次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舉辨的研討會、座談會,與會者多白髮蒼蒼,需旁人扶持方能入場者,亦3-5人之多。如此歲數,還在為台灣分憂,令人感佩;但是「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新世代的培養是相當重要的。

4. 對「制度」的研究與討論,仍相當重要。台灣有許多關於環境的法律與制度,但是執法能力不足,這種情形在1994犀牛角事件,來台的觀察員就已經提及。是否還需要訂定新法、建立新制度?例如溫室氣體減量法、氣候變遷法等等。現存法制的修正,例如環評法、國土復育法等等。

Thursday, July 17, 2008

金馬撤軍論

2008.6.11金門縣長李炷烽提出金馬撤軍論,引起不少爭議。事實上,金馬駐軍,只存在經濟意義、政治意義,而不存在戰略意義。

鄉村要在短期間內澎脹經濟規模,最簡單的方式有三:1)工業區;2)校區;3)軍區。這三種規劃,都為當地投入大量人口,為當地食、衣、住、行帶來大量需求,因而增加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長久以來,金門的經濟靠的就是軍隊以及酒廠,軍隊為居民提高收入,酒廠則增加地方政府歲入。金門軍隊連年裁撤,50's約有10萬大軍,到90's底約5萬多,至今則只剩5-6千人,對居民經濟收入造成不少影響。

反過來看,居民的生活是建立在依賴性經濟的基礎上的,面對不斷地縮減兵員,金門本就該立即提倡適合當地的社區營造、改變生活態度、提倡永續的生產與消費,將經濟發展轉到漁業或觀光,尤其是生態觀光與文化觀光,都是值得發展的方向(可參考日本沖繩)。可惜長期的依賴,讓人民不願動腦筋、面對挑戰,因此小三通後轉而依賴廈門。

金門不具戰略地位,故宜撤軍,早在50's台海危機,美國即有此建議,要求蔣介石撤守金、馬,但蔣不為所動。然而,金馬真有戰略價值嗎?

1954.10.20中華民國駐聯合國大使蔣廷黻對美國助理國務卿饒伯森說,台北明白沿海島嶼的得失,在軍事上對台灣防務的意義並不大,而且台北也不吝惜那點領土。但是,從心理上政治上講則不然,台北控制這些島嶼是它反攻大陸的決心和希望的象徵。一旦失去這些島嶼,台灣的前途也就黯然了。("Extracts of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y the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Chinese Affairs (McConaughy)", October 20, 1954, FRUS: 1952-1954, XIV, part 1, p.781,轉引自賈慶國《未實現的和解》,頁157)

再稍早一點,9月1日,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滙報說,他和英國首相艾登(Anthony Eden)的談話表明,後者在沿海島嶼問題上的態度跟美國政府很不一樣。他說,在他向艾登介紹美國政府在中國問題上的看法時,艾登聽得很認真。但聽完以后不無婉轉地對他說,英國政府理解美國政府關於防禦台灣的承諾,英國人很可能會贊同美國這樣做。但是,英國政府認為沿海島嶼問題和台灣問題不一樣,因此美國政府若承諾防禦沿海島嶼,英國政府將無法表示支持。("Tlelgram From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President, "September 1, 1954, p.2, September 1954 (1), Box 3, Ann Whitman File/Dulles - Herter Series, The Dwight D. Eisenhower Library.)

也就是說,就政治意義而言,對蔣幫而言,金馬乃是ROC與中國之間的臍帶;對盟國而言,金馬與台澎的政治(甚至法律)意義是不同的。

就在李炷烽重提金馬撤軍論後,聯合報報導,國防部官員私下表示,「金馬撤軍是個政治問題」,軍方一向規劃將金門、馬祖的兵力逐步縮減,甚至最後降至一個聯兵旅。站在軍方的立場,在武力威脅未消前,仍必須有象徵性的部署。至於最終是否完全撤軍,就要看政府高層決定。因此當我看到綠萎也跟著反對金門撤軍,不僅感到好笑~

順道一提,從古寧頭到兩次台海危機,是哪些人擋住中國的攻擊呢?我們可以說,是美、日、台聯合抗敵的成果。

首先是美國人提供的武器與物質,其次是日本人提供戰略,最後則是國府徵台灣兵軍隊大換血。

管仁健:為台灣守住金門的「倭寇」(2005.12.31)
雲程:廣角視野下的八二三(全)(2007.08.22)
陳凱劭:保衛大台灣的美援(2007.02.10)

Wednesday, July 02, 2008

人權之路

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賜,擁諸無可轉讓之權利,包含生命權、自由權、與追尋幸福之權。茲確保如此權力,立政府於人民之間,經受統治者之同意取得應有之權力;特此,無論何種政體於何時壞此標的,則人民有權改組或棄絕之...(美國獨立宣言)


一個國家、政府最基本的義務,便是保障人權;假若這個國家無法滿足保障人權的要求,則人民有權不要這個政府,而這是人的最後一項權利。

參加由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所舉辨的《人權之路》2008新版‧新書發表會,令人高興的是會場有許多年輕人參與,這些都是台灣未來的種子。前考試院長姚嘉文、民進黨蔡英文主席皆全程參與。

這本書,應該民進黨從黨主席、重要幹部到所有會員,皆應人手一冊;這本書,應該所有台澎金馬居民,關心自己未來命運者,皆應人手一冊。

【延伸閱讀】

寫給台灣的情書:我以青春為你護航(2008.06.05)
寫給台灣的情書:更美好的台灣(2008.05.14)

Thursday, June 26, 2008

我是「台灣」人

到國外自助旅行時,有個難題就是,如何向外國人介紹自己?一般各國旅客最常用的是以國藉自稱,例如美國人、日本人、新加坡人,但這時對台、澎、金、馬居民就會有點困擾。

用「台灣人」,雖說台灣只是地區名稱而非國家,但一般大都知道台灣指的是哪裡;只是我們別忘了還有澎湖人、金門人、馬祖人,並不一定樂意自稱台灣人,何況據說在台灣有一群人,若被稱為台灣人的話,其弱小的心靈會受到創傷。

用「中國人」,我們大部份居民拿的是中華民國護照,說是中國藉也相當合理;只是目前國際上正式的、習慣的都確定「中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就是「人民的中華民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加上目前中國在全世界的形象委實不佳,用「中國人」自稱,不合適也十分不明智。

我個人的建議是,可參考美國政府的作法。

美國於1979年1月1日宣佈「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其目的是在承認北京政府為中國合法政府之後,用來與統治台、澎、金、馬地區的統治當局維持關係。其第二條a款說明「由於美國總統已終止美國和臺灣統治當局--在1979年1月1日前美國承認其為中華民國--間的政府關係(The President- having terminated government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overning authorities on Taiwan recogniz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Republic of China prior to January 1, 1979)」,很清楚地顯示,美國有時候會用「台灣」來指涉CKS的「中華民國」。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2007年8月30日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韋德寧(Dennis Wilder)會說「台灣或者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上並不是國家...中華民國是個未有定論的議題(Taiwan, 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not at this point a st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pos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is that the ROC -- Republic of China -- is an issue undecided, and it has been left undecided)」這裡所用的「台灣」,指的就是CKS的「中華民國」。

ROC實在是一個相當特殊的統治當局(governing authorities),它並非國家,但美國需要用類似國家的方式來處理它,其目的,就是在作為中美之間的緩衝區。

「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第四條b款很清楚提到「當美國法律中提及外國、外國政府或類似實體、或與之有關之時,這些字樣應包括臺灣在內,而且這些法律應對臺灣適用(Whenever the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refer or relate to foreign countries, nations, states, governments, or similar entities, such terms shall include and such laws shall apply with such respect to Taiwan)」,根據這一條,美國方能與1994月4月12日依據培利修正案(Pelly Amendment)對台灣進行貿易禁運。

這個用法,可能是依照國際法的法理進行的。

杜蘅之《國際法大綱》上冊說明:一地叛亂者,其在政治意識或組織上雖仍不足以成為合法政府的對手,他國為保障己身之利益,必要時仍可藉由明示或默示的承認方式,將其從「叛亂組織(rebel)」的法理地位,提昇至「叛亂團體(insurgent)」,俾使該組織接受國際法的約束。而以顛覆合法政府或另建新國家為目標、實力遠超前者的叛亂組織或叛亂團體,國際社會則更可斟酌事實需要,承認其為「交戰團體(belligerent)」而成為一個暫時的、不完全的國際法人。(p.115)

就此來看,毛澤東叛亂團體雖很快地打敗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但國際上所承認的中國合法政府仍是流亡到台北的國民政府(Chinese Taipei);直到聯合國2758號決議之後,毛澤東的人民政府成為中國合法政府,而國民政府則降級為交戰團體。到目前為止,這個與中國政府對抗的ROC交戰團體,一直未能顛覆中國合法政府,也沒另建「新」國家,它充其量只能是一個「暫時的、不完全的國際法人」,是故美國的「台灣關係法」用「在台灣的統治當局(the governing authorities on Taiwan)」來指稱ROC,而台灣關係法也沒有逾越國際法的規範,美國只販賣武器、協助防衛,並沒有承認ROC是一個國家。

ROC作為一個統治當局,它所統治的區域全部是別人的領土,包括中國的金門、馬祖,以及美國的台灣、澎湖。就金門、馬祖而言,ROC是中國的武裝叛亂集團、交戰團體;就台灣、澎湖而言,ROC則是代替美國管理的軍事當局。如果ROC被解散了,中美之間就會出現另一條白令海峽。

作為ROC的居民,有許多的不方便。然而一般民眾對外自稱時,比照美國用「台灣」來指稱ROC,也許是目前較為可行的方式。

Monday, June 23, 2008

CIty Tour-台北228公園



1908年(明治41年)設置「台北公園」,由於略晚於「圓山公園」,因此民眾銜稱之為「新公園」,一直到1996年(民國85年)2月28日才改稱「228公園」。公園裡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其前身是1906年(明治39年)為紀念兒玉源太郎總督及後藤新平民政長官,發起全民一人一圓捐資建立紀念館,1908年宣佈設立「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同年10月24日南北蹤貫線鐵路全線通車,至1915年(大正四年)紀念館落成。



公園內有一隻銅馬,經網友考證,乃由台灣神社(建於1901年,明治34年)遷移過來的。公園入口處另有一對銅牛,一說是1935年(昭和10年)為紀念日本治台四十週年,由滿州國特別致贈給台灣總督中川健藏,做為慶祝的賀禮。但有網友考證認為西側那隻是旅台日商川本澤一訂製獻給台灣神社,東側那隻則遠來自北海道小樽(紀念箱館戰爭,腹面刻有大東亞共榮圈地圖),原本也是放在台灣神社,國府接收台灣後才移至台博館。



台灣博物館內正好展覽南北縱貫鐵路通車百年展,發現早在民國前4年,台灣的南北縱貫鐵路已經通車,當時在台灣是日本帝國明治41年。台灣歷史經過不同國家的統治,擁有多元族群觀、文化觀,但KMT等中國人到21世紀仍無法理解這種多樣性,喜歡玩小把戲,例如將日治時代的事物皆冠上民國XX年,或者將日本統治時代稱之為「日據」,事實上日本是依據國際法「馬關條約」合法、正式擁有台灣、澎湖主權,用「竊據」這種名詞實在不當。

反過來看,ROC又是根據那條國際法領有台灣、澎湖?指控別人「竊據」時,原來自己才是「小偷」!

【延伸閱讀】

Tony:台北.二二八公園的銅馬、銅牛、石獅
台灣舊事:銅馬─公園、衡陽路與榮町通(四)
斌斌:台北‧二二八公園‧銅馬的秘密
雲程:日本下的滿洲國與台灣
國立台灣博物館

Monday, June 16, 2008

世界第一勇

610魚釣島事件,KMT政府劉兆玄行政院長發出豪語「不惜一戰」,KMT有史以來沒這麼硬過,想必台北的馬先生,肯定是吞了一大罐威而鋼,面對真ROC三百顆飛彈的威脅,偽ROC仍有餘力單挑美日同盟,當真是世界第一勇!

一、用什麼身份對日宣戰?在聯合國2758號決議之後,真正代表中國的,乃是位於北京的「人民的」中華民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至於逃難到台灣的「蔣介石元帥的」偽中華民國(CKS's Republic of China)充其量只能算是PRC的叛亂集團,不知屆時宣戰書要如何寫?「來自台北的馬先生,要求日本國首相給個交代,否則休怪西瓜刀無眼!」

二、用什麼理由對日宣戰?日本是依照「沖繩返還協定」行使領土主權,偽ROC又是依照哪條國際和約主張領土主權呢?1945年二戰停戰之前,沖繩、台灣都是日本合法領土,不知哪一年、哪一條和約,載明釣魚台以及「台灣」的領土主權轉交至ROC手中?從沖繩領土轉移,順便檢討台灣領土地位之轉移。

我舉雙手讚成偽ROC對日宣戰,如此我們才會重新去檢討逃難到台灣的偽中華民國是什麼碗糕?1945年後的台灣又是什麼東西?

【延伸閱讀】

ricebug:把釣魚台當搖擺狗?(2008.06.12)
年糕料理館:綠卡政權之不惜一戰(2008.06.13) <-- 魚釣島是誰的?
曾韋禎:錯了就是錯了(2008.06.11) <-- 海釣船違法在先
黃昭堂:台獨聯盟聲明(2008.06.16)
酥餅:看誰在嚴詞批評馬團隊(2008.06.13)
雲程:「中國台灣」釣魚台碰撞、沈沒,與「娛樂漁業管理辦法」釣魚台事件的思考聯合號事件心得,先進國之所以先進 <-- 國際法、國際視野
雲程:聯合號海釣船事件的思考(2008.06.18) <-- 必讀!
賴怡忠:對美日同盟開戰?(2008.06.14)
寒山石徑:釣魚台事件之國內法國際法傻傻分不清楚(2008.06.16)
慕容理深:思憶福克蘭戰爭(2008.06.17) <-- 精采對比,文後有詳細釣魚台blog鏈結
田中邦貴:尖閣諸島問題

【舊文回顧】

Blah Blah Blah: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談台灣護漁(2005.06.19)
Sounds and Fury:民盟捍衛台灣主權?(2005.06.28)
王逸峰:再論釣魚台主權(2005.06.23) <-- 藉釣魚台以認識舊金山和約
迷幻機器:台、日、中關係裡的保釣與統獨(2005.07.01)
香港保釣論壇:全球華人知識界保釣護漁行動聲明 <-- 這份連署不知對台北的馬先生有效否?

Thursday, June 12, 2008

黠豎子

西嶺母有好李,苦窺園者,設阱牆下,置糞穢其中。黠豎子呼類竊李,登垣,陷阱間,穢及其衣領,猶仰首于其曹,曰:「來,此有佳李。」其一人複墜,方發口,黠豎子遽掩其兩唇,呼「來!來!」不已。俄一人又墜,二子相與詬病,黠豎子曰:「假令三子者有一人不墜阱中,其笑我終無已時。」(馮夢龍《智囊全集》)

國中讀到這則故事,深以為戒,不要成為黠豎子,更不能當黠豎子的同伴。

ROC遲早要被消滅!使用「中國台北(Chinese Taipei)」,或者用「台灣」,至少ROC及Taiwan還是脫鈎;若是用「中國台灣(Chinese Taiwan)」,則等到ROC被消滅,台灣也跟著被拖下水。

中國開始定調用「中國台灣」來稱呼台、澎、金、馬,比之前用「中國台北」(意指溜到台北的中國叛亂集團)更加邁進一步,不知Mark政府治下的ROC,是否也配合定調用「中國台灣」?

沒有遠見的「遠見」倒是蠻配合,作了一份「兩會復談前,民眾怎看兩岸關係」民調,裡面說道:在只能二選一的情況下,「64.2%偏好中華台灣,19.6%則較贊成中華台北」(請參見遠見雜誌民調中心

黠豎子沒良心、惡劣,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那些蠢到為了幾顆李子,被騙到糞坑裡面的傻蛋,自作孽,不可活!倒霉的是我們這些眼睜睜被一同拖下水~

延伸閱讀:

Island Republic:光華寮刺激台灣的「官銜」想像(2007.04.04)
李明峻:光華寮判決國際法震撼(2007.03.30)
酥餅:IEEE考慮將台灣改為「台灣,中國」(2008.06.10)
雲程:中國台灣與中國大陸(2008.06.12)
雲程:馬克的兩岸政策
慕容理深:從 French X 看 「Chinese Taipei」(2008.08.02) <-- 中屬台北

Saturday, June 07, 2008

誌2008彭明敏國際法講座

台灣國際法學會每年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台講演,名為彭明敏國際法講座。今年邀請大沼保昭教授(東京大學大學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教授),主講「跨文明觀點的國際法-建立一部普遍適用於全人類的國際法(A Transcivilizational Perspective on International Law: Toward an International Law Valid for All Humanity))」,現場除了彭明敏教授、李鴻禧教授、黃昭堂主席之外,並邀請到王志安教授(日本駒澤大學法學部教授)、陳荔彤教授、廖福特教授作為與談人。

大沼保昭這場講演,使用他於海牙國際法院所作的系列講演的第一場簡報,等於是他的學術研究主題的緒言。大沼教授認為,我們認知此世界的觀點,普徧上採用的是西方觀點(現代歐美),包括國際法所採用的亦是以西方歐美觀美為優先。然而地球上仍存在著非西方文明的社會,例如伊斯蘭、佛教、儒教等等,我們應該用跨文明的觀點,來針對國際法一般原則進行概念化工作。

大沼教授認為:「人類所追求的價值與道德,並不限於國族利益、資本主義的經濟利益或是現代主義下的文明利益。全球化社會所做出的決定,並非永遠依國家中心的國際觀,或是一個現代主義的、西方中心的跨國界觀點來定義。在這兩個風行的觀點外,人們還透過各種宗教的、文化的、利益的架構來觀看世界。」這就是跨文明的觀點。

當然,到目前為止,尚未有採用跨文明觀點的國際法一般原則案例,大沼教授如此承認。就我所知,在華盛頓公約(CITES)裡,將傳統醫藥納入考量,或許算是一個跨文明的作法吧~

不過,在場包括彭明敏、王世榕等人,都對所謂亞洲價值、中國掘起抱持謹慎態度。

大沼教授認為,未來會是一個多極化的世界,中國與印度將成為與美國、歐盟匹敵的強權,而亞洲的經濟力量也會超過美國及歐盟,且非西方人口將佔世界80%

就我看來,美國或歐盟,即使是強權,但至少是民主國家,其政府依舊會在民意底下輪替。而中國不折不叩是專制國家,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制約,而且沒有任何遊戲規則。假若中華帝國掘起,人口佔世界25%,歐美無視其在東亞為所欲為,則不僅是台灣的惡夢,同時也對東亞及全球造成嚴重傷害。


會後合照,彭明敏與主講大沼保昭坐中間,左為黃昭堂,右側兩位不知哪位?
後排右起蔡英文、王世榕、李鴻禧(國師站著?);黃宗樂左擁右抱,左側氣質美女不知何人?

延伸閱讀:

台灣國際法學會:2008彭明敏國際法講座(2008.06.07)

Saturday, May 31, 2008

誌2008全國NGOs環境會議

自2004年起,每年由環盟、主婦聯盟、荒野及台灣生態學會舉辨全國NGOs環境會議,這已經是第五年了,相當不容易,因此我也報名參加這場一天半的會議。

搭公車,轉捷運,再轉公車,然後走一小段路,花掉三個小時,終於到達會場。看到松山社區大學一堆警察及特勤人員,以及會場外包圍了記者與攝影機,原來新科總統馬英九先生特別現身致詞,我特別留意女記者們,結果沒看到特別漂亮的美眉。

阿扁前總統所屬DPP與社運團體有革命情誼,因此倍受來自社運團體的壓力,作了不少承諾。然而國家大事當然不只是社運所觀注的那些議題,加上弱勢執政面對KMT的焦土策略,使得阿扁前總統對社運團體的承諾一再跳票,直至下台。

與阿扁前總統不同的是,馬總統對社運團體並不感到壓力,KMT能再度執政,靠的是本身力量的再收編,其實大可不必理會這些社運團體。但是馬總統能親臨現場,並講演蠻「綠」的內容,顯示馬總統對形象不遺餘力。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議程:開場五個簡報,講氣候變遷與能源政策,接著分成不同主題的場次,談綠色交通、非核家園、棲地保育、水患治理、水資源、公益信託、垃圾問題、立法遊說與環境訴訟八場。

環境NGOs能自動自發連續五年舉行全國性環境會議,相當不容易,但是仍有許多可待改進的地方。

一、會議屬性定位不明。會議的屬性可以有很多種,主要是提供平台,讓全國環境型NGOs共聚一堂,以1)討論彼此正在推動或研究的議題;2)佈告彼此領域的最新進度;3)串連目前正在推動的運動;4)藉會議以進行政策遊說等等。然而,由於參與的團體依然不夠全面,時間太過匆促,因此看起來只是把核心團體目前較觀注的議題拿出來作簡報而已,不夠全面,也不知會議目的何在。

二、會議組織無法定錨。據側面瞭解,這個會議並沒有固定的「場所」,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個「資料存放處」,或者一個固定的「執行處」,因此能量難以累積;而且,會議的過去成果與未來目標也難以設定。

三、場邊活動浪費掉。除了簡報場次,加上環境資訊協會最擅長的票選活動,太過單調。會場外仍有相當大的空間,應該可以擺海報、擺攤等。不過,據側面瞭解,工作會議有討論過,由於人手不足,因此各團體不擺攤。但是依會議手冊記載,各單位參與人員有41名,人手其實是足夠的~

由於一聽完開場的五個有關氣候變遷的簡報,我就準備開溜了,因此我個人的觀點算是相當片面的。為何我一聽完開場就想溜,因為這五個簡報讓我有點枯坐乏味,其實只要播放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就可以了,搞不好還更精彩。NGOs大抵仍停留在宣示立場的階段,看不到NGOs的資源與權力(power)。

建議,NGOs應該要培養舉辨會議的能力,包括大型會議、研討會、工作坊等,研討會或工作坊應該經驗較為充足,因為申請計畫中這兩項是最容易寫的,但大型會議可能較缺乏。大型會議的重要性在於建立組織、串連網絡,而非立場宣示。其中以組織、制度的建立最為重要,才能將資源累積起來。

題外話,繼馬總統之後,新任環保署長沈士宏也發表了一些看法,針對CO2減量時程,他說他也同意,但仍需經過立法院的協商。有趣的是,馬總統於選前辯論,就承諾CO2減量要有時程,而且也說過讓KMT完全執政。現在馬英九先生當選了,KMT在立法院也佔3/4絕對多數,真正完全執政了,則沈署長必需要兌現馬總統的選前承諾,CO2減量時程(含可評量的指標)便是他的工作職責任,而且立法院也不再是問題才對。

題外話之二,有人談到京都機制,裡面有碳排放交易,結果有大老說:環保團體不應講市場機制~~環保團體這麼清高,不講市場,則自身生存都有問題了,如何去解決環境弱勢者的問題?例如最近因四川震災,有人就認為慈濟的行動造成磁吸,使其他團體的捐款受到影響。

Friday, May 30, 2008

One



紀念台灣第11度叩關WHO失敗。

同樣是One,一個是One Love,一個是One China...哎!還是聽歌罷~

Is it getting better
Or do you feel the same
Will it make it easier on you now
You got someone to blame
You say...

One love
One life
When it's one need
In the night
One love
We get to share it
Leaves you baby if you
Don't care for it

Did I disappoint you
Or leave a bad taste in your mouth
You act like you never had love
And you want me to go without
Well it's...

Too late
Tonight
To drag the past out into the light
We're one, but we're not the same
We get to
Carry each other
Carry each other
One...

Have you come here for forgiveness
Have you come to raise the dead
Have you come here to play Jesus
To the lepers in your head

Did I ask too much
More than a lot
You gave me nothing
Now it's all I got
We're one
But we're not the same
Well we
Hurt each other
Then we do it again
You say
Love is a temple
Love a higher law
Love is a temple
Love the higher law
You ask me to enter
But then you make me crawl
And I can't be holding on
To what you got
When all you got is hurt

One love
One blood
One life
You got to do what you should
One life
With each other
Sisters
Brothers
One life
But we're not the same
We get to
Carry each other
Carry each other

One...life

One

延伸閱讀:
陳穎:中華民國第11度叩關WHO 再遭世衛大會封殺

Thursday, May 29, 2008

台灣在IHDP及一個中國

全球環境變遷人文面向國際計畫(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HDP)是由UNESCO底下的國際科學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及國際社會科學會(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Council, ISSC)在1960年創設,可說是全球最大的、有關氣候變遷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畫,其計畫主要圍繞在三項主要目標:
1. 尖端研究(cutting edge research)
2. 量能發展與國際科學網絡(capacity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networking)
3. 科學與政策之互動作用(Science policy interaction)

IHDP也是使用國家型式來建立國際研究網絡,分為國家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NC)及國家聯絡處(National Contact Point, NCP)兩種層級。以2005年公佈的名單,可知道PRC用的名稱是「China (NC)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IHDP, CNC-IHDP"」,譯成中文就是「中國(NC),IHDP中國國家委員會」;而台灣-也就是ROC-用的名稱是「China: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located in Taipei, China "Committee for IHDP in Taipei, China"」,譯成中文就是「中國(位於中國台北中央研究院),台北IHDP委員會」

PRC的IHDP NC成立於2004年8月(科技部新聞),而位於中國台北的聯絡處(甚至不是NCP)則早在1994年就參與IHDP計畫。

會對這件事感到興趣,是因為之前找資料,看到IHDP贊助經費(Funding)圖,裡面中國台北(China Taipei)竟然也可以佔一個小角。剛好最近IHDP網站全面更新,結果變成這樣:

2003年IHDP經費來源圖


2006-2007年IHDP經費來源圖,中國台北不見了


網頁上講得很清楚:「Additionally in 2003, IHDP received national contributions from Austria, China Taipei, Finland, France, the Netherlands, Norway, Sweden and Switzerland. For 2004, Spain has also announced a national contribution to the Secretariat.」,也就是說,2003年中國台北捐了一筆錢給IHDP,而2004年成立的中國國家委員會還來不及捐錢。

當然,我得到的訊息相當有限,不能作過多聯想,畢竟學術是學術,政治是政治!我們不應泛政治化啊~另外,IHDP作為地球系統科學夥伴(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hnership, ESSP)的一員,其他夥伴像IGBP情形也一樣,但用的分別是China (Beijing)及China (Taipei),可能ROC在IGBP的研究群比較活躍吧~

Monday, May 26, 2008

地域歧視、省藉情結與民族主義

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第四章,談到1900-1920間,中央集權制國家觀與邦聯制國家觀之間的關係;這個邦聯制國家觀,就是國民基礎教育裡提到的「聯省自治」。杜贊奇認為,邦聯主義者所強調的是,「即使不把省確立為主權政府,至少也要確立為自治政府,並以此作為建設一個現代化的邦聯政體的國家的基礎」(P.168);但是這些20世紀初的邦聯主義者,「同時也是民族主義的,只不過他們對民族主義的理解受到其省藉認同的影響」(P.170)

書中提到,省藉認同確有其歷史脈絡,例如工匠的「幫」、商人的「會館」、旅居外省者的「同鄉會」等,這種省藉認同的政治化結果,就出現辛亥革命的組織中,光復會基本上由江浙人所組成、興中會由廣東人組成、華興會由湖南人組成的現象。那麼,或許省藉認同的政治性,可能一直潛伏在常民的精神世界,只是一直被中央集權、大一統的歷史觀所壓抑住而以!?則青年毛澤東在1920年主張「我們應當努力,先以湖南共和國為目標,實施新理想,創造新生活,在瀟湘片土開闢一個新天地,為27個小共和國的首倡」(P.180),這種分離主義的論點,也就不再令人感到多麼震憾。

書中也談到陳炯明,他主張粵人治粵、閩人治閩,實施聯邦體制,得到陳獨秀的支持,但卻與孫文的中央集權制相衝突,而遭到被放逐、污名化的命運。

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觀點是,從族群的角度看。從清末梁啟超、孫文等人提倡一個同質性的中國民族主義以來,中國人、華人的說法逐漸掩蓋了多種族的事實。所謂「中國人」,判斷的標準是「國藉」,亦即持有PRC護照、身為PRC公民者,就是「中國人」;那麼「華人」呢,孫文用的是「華裔(Chinese by Blood)」這個字眼,可推斷,講的應該是漢族。「華人」意思就是,受到「漢族文化」改宗(conver)、洗禮者。

但是今天以基因研究配合歷史記述,已逐漸釐清族群漢化的脈絡,例如林媽利的基因研究,發現今天台灣的閩客族群,其實主要是大陸東南沿岸的越族,也就是南亞人種。如果把漢化(文化)因素拿掉,或許今天中國的許多區域或省份,其實種族差異可能不小。

令人格外好奇的是,這種省藉的認同之遠因、近因何在?其認同的程度究竟如何?簡單地講,這種省藉歧視、認同,在光譜上,與國家式民族主義的距離有多遠?是什麼因素阻止或強化國家式民族主義的發酵?就目前而言,同質性、統一的中國是最優勢的主張,因此省藉認同尚未發酵成分離主義;但是PRC中央政府視台獨、藏獨與疆獨為毒瘤,是因為體認到集權制一統國家的脆弱嗎?是因為察覺到地方自治的力量比想像中強大嗎?

延伸閱讀:
Richter:諷刺的地圖(2008.05.04)
年糕料理館:中國的地域歧視(2008.05.12) <-- 河南最受歧視
林媽利: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台灣人」的來源
浪漫之都:各省人眼裡的中國地圖開啟中國當代地域歧視
鉑鎂鑼:心聲與忠告(2008.05.22) <-- 有名的遼寧女嗆四川震災
島嶼共和國:孫文也是美國人(2008.02.13)

Wednesday, May 21, 2008

民主是最好的武器

人,可以忍辱偷生,可以活在沒有公理、沒有正義之下-一般來說,人生也只有這一條路可走-可是,如若沒有希望,那就真是活不成了(霍布斯邦《盜匪》P.62)


從320馬英九先生當選ROC總統以來,已經有兩位社會人士自焚,一位是為了言論自由,一位是為了弱勢族群。想來,馬政府對於這兩件議題是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也沒有興趣關心,因此,似乎只能靠民間自己去努力。

台灣有沒有對抗PRC與KMT的武器?答案是有的,只有兩樣東西:民主人權。這也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唯有堅持現代社會的價值,包括法治、制度、平等、正義、自由等等,才是台灣對抗KMT、PRC、甚至美國的唯一武器。

言論自由是民主的基調,言論自由亦即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會受到威脅或心懷恐懼。在台灣,已經可以當街談論統獨、罵總統,而不用擔心受到脅迫,這代表台灣的民主已經達到一種高度。而普選與公投,是人民直接意志的表現,也是言論自由的表現之一,台灣人民一旦習慣這種自由,就很難去接受間接又間接的民主方式,此則跟香港大有不同。(台灣人,是不大可能如金庸所言,躺下來享受被強姦的滋味)

加拿大是個有趣的例子,那麼多人嚮往的國度,也有分離主義,而且加拿大政府還公開讓魁北克進行公投。相較之下,何以中國這麼害怕藏獨、疆獨及台獨,甚至以暴力相迫?

對弱勢族群的照顧,是現代國家應具備的任務,以台藉老兵的議題而言,他們是被漠視的一群邊綠人:他們在日本帝國時期,被當作受殖者予以徵兵;到了戰後,原來的敵國成了母國,又被以受殖者身份派去打中國內戰;CKS政權之後,解了甲,卻無田可歸。

與逃難來台的CKS老兵不同的是,他們沒有榮民身份、不能享有黨國給的福利,沒有18%...

海洋之聲臺長廖述炘自焚
妙子:哀傷的靈魂請安息(2008.04.02)
年糕料理館:悼念戰友傑克 誌廖述炘自焚(2008.04.02)

台藉老兵許昭榮自焚
Ajin:懷念有氣魄的台灣老將昭榮前輩
Fortis Est Veritas:我的族群記憶:我的阿媽是「皇民」(2008.05.22)
Judie35:終戰六十年紀念相關事件(2005.08.15)
陳凱劭:台灣老兵許昭榮高雄旗津自焚身亡(2008.05.21)

樂生院民黃再輝跳淡水河自殺身亡(2008.07.09)

延伸閱讀:
肥醫生:港殤

Tuesday, May 20, 2008

讀福澤諭吉自傳

福澤諭吉的父親福澤百助是豐前中津奧平藩的武士,是位漢儒,特別崇尚京都古義學派的伊藤東涯,治家嚴僅,因此福澤諭吉從小也接受了純粹的漢學。但是福澤諭吉並不沈迷於漢學,而且對當時幕府的門閥制度與保守風氣相當反感。福澤諭吉跟隨長兄到長崎,主要是為了離開保守的中津藩,但是一接觸到西學,眼界大開,因此除了學習荷蘭文,也接著學習英文,引進許多原文書,在遊歷歐美之後,乃主張要開放門戶、引進歐美文明,並且在1885年(明治18年)於《時事新報》發表「脫亞論」。

一、脫亞論
「脫亞論」有許多爭議。陳思雲就「脫亞論」出現的背景來看,他認為當時日、韓、中都面臨歐美文明的入侵,有識之士就提出「興亞論」,包括勝海舟、植木枝盛、大井憲太郎、樽井藤吉等,而中國也有類似概念,例如梁啟超「亞粹主義」、章太炎「亞洲和親主義」孫文「大亞洲主義」、李大釗「新亞細亞主義」等。因此福澤諭吉乃提出「脫亞論」以對抗之,他認為:
國內無論朝野,一切都採用西洋近代文明,不僅要脫去日本的陳規舊習,而且還要在整個亞細亞洲中開創出一個新的格局。其關鍵所在,唯「脫亞」二字。


所謂「脫亞論」精義如此而已,就類似民初文化論戰裡的胡適等所提出的「全盤西化」,後來李敖也主張「全面西化」;與日本相反,在中國則是「中體西用」取得優勢。

有許多人針對福澤諭吉的「脫亞論」進行分析,甚至誇張地認為「脫亞(入歐)論」造成日本帝國侵略亞洲各國。其實福澤諭吉並非某專才學者,他只不過是憑個人能力,創辨慶應義塾以推廣歐美文明而已,對「脫亞」或「全面西化」並沒有多麼高深的思辯或理論基礎。反而因為如此,傻傻地努力學習歐美文明,才讓日本能夠在培里叩關(1853)不到五十年內,擠身世界強國之列。

二、去華入歐
我們必需重新檢視「脫亞論」裡的「亞洲」究指何事。中華文化(也就是漢文化,或儒教文化)在當時是亞洲的優勢文明,向四方臨國傳播,日本也在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5年)進行大化革新(漢化),因此一直到19世紀,對日本而言,整個亞洲文化就等於漢文化(漢學、儒教),此可見於福澤諭吉自傳中,一再強調要揚棄漢學、儒學可證。因此與其說是「脫亞」,不如說是「脫華」、「去華」。但是我們今天來看,反而可以從日本的生活之中去猜想古老的漢文化;古老的漢文化與現代西方文化和諧地在日常生活中體現。

台灣近十年來推動「本土化」,結果被KMT污名化為「去中國化」。從福澤諭吉的「脫亞論」及其歷史脈絡來看,一個浸習長久的文化習慣是不可能一刀兩斷的,但卻可以轉變、提昇,端看眼界是否寬廣?格局是否開放?無論是「去中國化」或「再中國化」,都是故步自封。

三、亞洲主義
我並不瞭解亞洲主義,想來應該就是「興亞論」之類的主張。「興亞論」是聯合亞洲各國一起對抗歐美,但是等其中一國特別強盛時,就出現類似「大東亞共同圈」這種亞洲版的門羅主義。日本的「大東亞共同圈」在二次大戰後落幕,但日本依然成為亞洲各國忌憚的對象。但我們一直遺忘中國在民初也有類似「興亞論」的主張,例如孫文的「大亞洲主義」,而中國也終於成為東亞軍事強權,那麼中國就不會步二十世紀初日本帝國的後塵嗎?

延伸閱讀:

阿森:福澤諭吉的脫亞論(2007.12.30)
摩術師手記:東西文明對話間的台灣(2005.07.26)
島嶼共和國:亞洲主義筆記(2007.05.20)

Thursday, May 15, 2008

中國汶川大地震

5月12日下午中國四川省汶川發生規模7.9的大地震。

從(不)公平的角度看,當人類社會發生環境災害時,社會的組成所受到的衝擊是有所差異的,其中以窮人、弱勢族群、婦孺受到的傷害最為嚴重。就發展中國家的窮人而言,有許多是依靠生態資源討生活,當不永續的竭澤而漁、破壞生態環境,則不僅得不到日常維生所需,也容易受到脆弱環境的反撲,變成環境災民、環境難民。

就這次四川汶川震災而言,我們看到了經濟發展的果實,未能公平地分享給所有人民,特別是弱勢族群。例如地震中倒了許多學校,但政府機關只傳出一棟大樓有災情,才發現學校都是偷工減料、不堪一擊,也就是俗稱的「豆腐渣」建築法,救災者從倒塌的教室裡發現堆滿了孩童屍體,令人鼻酸(令人崩潰的豆腐渣)。

再回頭看這次地震震央,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角的汶川。阿壩以觀光旅遊聞名,單世界自然遺產就有九寨溝、黃龍及卧龍大貓熊保護區,僅2003年的觀光就收入21億人民幣。就人口組成而言,阿壩自治州的藏族52.3%、漢族26.6%、羌族17.7%、回族3.2%,但汶川則是漢族46%、羌族34%、藏族18.6%、回族1.3%。汶川東邊的北川是最嚴重的區域,一夕間夷為平地(消失的縣城-北川縣),這個北川縣指的應該就是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據說已有7000名百姓罹難,北川中學倒塌,造成1000多名師生被活埋。就照片來看,具相當程度都市化,推測人口組成應類似汶川,以漢族居多。

我們無法得知,這次震災裡,各族群的分佈及其生命財產損失的嚴重程度;但是政治敏感似乎已經發酵,日媒就認為,由於拉薩藏族示威運動,造成中央政府的顧忌,因而婉距了各國的救援行動(川區藏人多,中國顧忌),一直到15日中午,中國政府才首次同意日本救援隊進入災區,但已經過了黃金72小時。(另外,也可能牽涉到核武,請參見雲程

目前尚有許多災區沒有消息,也無法進入,我們所看到的網路資料,大抵是交通可及的地方,例如都江堰、北川。缺乏資料地推想,經濟開發區域的衝擊應該相當大,尤其是開發區裡面的弱勢族群,至於偏遠少數民族聚落,可能就兇多吉少、自求多福。當然,若能運用GIS,將經濟開發、生命財產損失、族群分佈套疊在一起,應該可以得出不少結果。

二、就政府量能(capacity)而言,中國天災人禍時有耳聞,理當累積不少經驗,並且建置了許多因應制度,包括防災應變體系、標準化作業程序、組織動員系統等,也就是政府危機處理能力的建置,因此中國政府的救災量能應該相當充足才對。不知是因為對本身救援應變系統的自信,亦或是政治考量,中國政府並未於第一時間讓具有經驗與專業的外國救援隊伍進行協助,包括台灣的救援隊伍。(黃金時間已過,國際救援准行

政治考量的說法有其可信度,以921地震、SARS及WHO的經驗,中國政府漠視台澎金馬居民的生命,堅持北京政府說了才算,至於受到生命威脅的人民,則「誰理你們啊!」對台灣如此,對其人民亦是如此。(人道?

令人遺憾的是,天災與人禍,通常以人禍傷害最令人不平,如果政府制度未能落實民主化、透明化、問責化,則人民還是得持續受苦下去。例如非洲的旱災與饑荒,許多善意的捐贈後來都變成政府豪宅與軍需來源。

事實上,沒有系統地盲目捐獻,也很容易造成災民分配不均,甚至浪費救援物質,這是921震災的經驗。

三、就環境災害(Natural hazard)來講,隨著全球環境變遷(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影響人類安全、社會安全的事件會愈來愈多。從人類社會的角度來看,國際最重要的研究社群IHDP旗下,有個環境變遷與人類安全研究計畫(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Security, GECHS),訂定五項最重要的議題:1)環境與人類安全的概念與理論;2)環境變遷、資源使用與人類安全;3)人口、環境與人類安全;4)環境壓力與人類安全的區域模型;5)環境安全的制度與政策發展。其中,特別要考量脆弱(vulnerability)、回復(resilience)、適應(adaptation),以及治理(governance)等議題。

中國學術界近幾年來全力參與IHDP研究計畫,科學院農業政策中心的王金霞博士也成為GECHS科學委員會的成員。再過幾年,關於環境變遷與人類安全的相關研究,或許台灣學術界就得向中國取經呢!

延伸閱讀:

IHDP:GECHS
中國網:國新辨阿壩背景吹風會(2008.04.03) < -- 針對3/16由格爾登寺僧人帶領的群眾運動,召開國際記者會
百度: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Wist:四川大地震,震到台灣FunP(2008.05.14) <--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王明珂:一個羌族研究者對汶川大地震的關懷(2008.05.)
年糕料理館:專業擺拍作秀,造假救災報導(2008.05.16) <-- Sorry, 我笑了~
茄苳樹窠:與緬甸和中國的災民同憂(2008.05.14) <-- 在台灣的我們,可以如何行動?
雲程:四川大地震(2008.05.12);地震、綿陽與核武(2008.05.16)
慕容理深:「人道關懷」之差別心(2008.05.16) <-- 人道與差別心

Tuesday, May 13, 2008

生物多樣性「資源」

在一場跨領域對話中,有理工背景教授提到,他對於「生物多樣性資源」這個詞很好奇,在他理解中,「生物多樣性」代表的意思就是去保護、不受干擾,但是「資源」的意思代表的就是使用,因此兩個名詞放在一起很奇怪。

我們都知道,生物多樣性一般的定義就是:基因、物種、生態系的多樣性,或者再加上地景多樣性,而在環境主義者的傳播之下,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於是基本認知。但是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管理,卻有許多方式,以UNESCO的定義,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管理取徑至少有兩種:保護(Protection)與保育(Conservation)。

保護的意思是,在自然界中,劃出一塊區域,限制或控制人類的行為,以保護此區域的生物多樣性。

保育的意思是,對自然資源的存續與使用進行管理,使其不僅可滿足此世代人類的福祉,也不妨害下一代對此資源的需求。就此而言,保育可以說等同於明智使用(wise use)或永續利用(sustainable use)。

就1971年國際濕地公約(Ramsar Convention)來講,其條文明訂:the Contracting Parties "shall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their plann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wetlands included in the List, and as far as possible the wise use of wetlands in their territory". (Article 3.1)

就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CBD)來講,其第一條就明訂:The objectives of this Convention, to be pursued in accordance with its relevant provisions, are the conserva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the sustainable use of its components and the fair and equitable sharing of the benefits arising out of the utiliza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Article 1)

在國際環境協商裡,保育與明智使用一直被強調著,因此,1992年世界高峰會上簽署CBD,對某些環境主義者而言,是一項大失敗,因為原本目的是要「保護」生物多樣性、管理基因的使用與生物安全,最後卻變成:1)生物多樣性成為國家資源;2)基因的使用讓生物多樣性成為高科技議題;3)如何去使用生物多樣性資源。的確,就目前的趨勢而言,CBD最熱門的議題就是:基因資源的取得與利益分享。

保育(conservation)確實有一點妥協的意味,IUCN於1980年出版了世界保育策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裡面談到永續發展的基楚:「the overall aim of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onservation of living resources.」並且強調保育策略的三項目標:1)essential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life-support systems must be maintained;2)genetic diversity must be preserved;3)any use of species or ecosystems must be sustainable。

如何去調配其的權重,就需要政治協商了。就國內而言:1)跨領域的對話相當重要,因為人類社會系統與環境系統交織的相當複雜,缺乏科際整合,無法釐清、解決許多問題,這常常需要團隊合作才有辨法達成;2)名詞的釐清相當重要,特別是針對NGOs,經常憑著一股熱情,混用各種名詞,或者望文生義,而不瞭解許多西方的名詞或理論,是有其社會與文化脈絡;3)環境議題的解決,是需要政治協商的,不要以為「環境」也可以不沾鍋。

Saturday, May 10, 2008

EZLN

The voice that arms itself to be heard.
The face that hides itself to be seen.
The name that hides itself to be named.




繼Che Guevara之後,副總司令馬可士(subcomandante Marcos)成為左派遊擊隊的新希望,「左派時尚界」的新巨星。



1992年美、加、墨三國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於1994年1月1日生效的同時,位於墨西哥東南角的Chiapas省原住民,正式成立Zapatista民族自由軍(Zapatista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 Ejercito Zapatista de Liberacion Nacional, EZLN),有趣的是,EZLN並不主張自墨西哥獨立出來,而是要求自治。

由於導火線是NAFTA,所以EZLN只有經濟問題嗎?由於是原住民社區所發起的武裝運動,所以是族群問題嗎?

我個人一直很好奇的問題是:自由民主運動,與殖民解放運動之間,界線何在?或者說,自治運動與獨立運動之間的界線何在?

延申閱讀:
吳音寧:蒙面叢林
阿潑:chiapas啟示2

Sunday, April 27, 2008

犬類雜談

到附近麵店吃晚餐,遇到一隻流浪狗在我身邊徘徊,此犬體型頗為壯碩,相貌忠厚老實。這時走來一位婦女,懷中抱著一隻小西施,西施一看到這隻大型流浪狗,立即猛吠,狀欲嗜之而後快。婦人對著小西施說:「大狗狗會咬你喔~」,然後抱著小西施對著這隻大流浪狗說:「咬他!咬他!」。這隻流浪狗不知是被小西施嚇到,或者是畏懼婦人,因此逃之夭夭。古有明訓:此乃「狗仗人勢」耳。我因此又想到幾則與「犬」有關的故事,乃列之於後。


學生時代,在校外租屋,同學每天都相約到附近自助餐吃午餐,每次下樓時,一樓都栓著一隻中型土狗,這隻土狗一看到我們幾個窮學生,必定張牙裂嘴猛吠,同樣狀欲嗜之而後快。我們當然也只能對著這隻被栓住的狗說:「咬不到,咬不到」

有一天,下樓時沒看到這隻看門狗。走到自助餐附近,卻看到他朝我們走來,而且興奮地猛搖尾巴,連我們吃飯時,也一直巴在旁邊不肯離去,渴望我們丟幾塊肉骨頭。我頭上突然亮起一顆燈炮:是了!此乃「喪家之犬」耳!不由地讚嘆古人形容之貼切。


狗其實真是人類的最佳益友,就中國古代而言,狗就擔任打獵、捕鼠、食物三大功能。

《呂氏春秋.士容論》:齊有善相狗者,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鄰畜之數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之。」其鄰桎其後足,狗乃取鼠。

這則故事明確告訴我們,上等良犬是用來打獵抓獐麋豕鹿的,次等的犬則是用來抓老鼠。然狗對人來講,都是正面的評價。三國時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人,被稱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皆為美譽。

至於拿狗來當食物,所謂:「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殺狗的名人裡,就有聶政、高漸離、樊噌等人。那個時候殺狗當然不是為了準備奧運,而是為了美食耳。


有人以動物農莊來形容政治界與社會現況,十分寫實。觀察這幾年台灣社會,何嘗不是上演著「人仗狗勢」、「喪家犬」等戲碼;只要您不被當人看,即使貴為總統,依然要被「棒打落水狗」矣。您看鷹犬爪牙四處捕獵,喪家、落水者仆地祈饒、沒命奔逃,何處得仗義之屠狗輩?

Sunday, April 20, 2008

華人世界

晚上看新聞時,發現兩則新聞。一則是「華人怒吼」,針對CNN時事論壇裡,Jack Cafferty評論「我認為他們這五十年來基本上同樣是那群暴力流氓(I think they're basically the same bunch of goons and thugs they've been for the last 50 years.)」,因此全世界「華人」紛紛向CNN發動示威。另一則是DPP檢討大會,管碧玲向媒體表示,「有與會學者提出,台灣對國家認同問題已有相當成績,建議不要再對國家認同問題敵我矛盾,國際上應以台灣是華人世界唯一的民主政權作論述」(中央社,2008.04.19),也就是重新定義台灣。我個人有一個小小疑問,何謂「華人世界」?

新加坡算不算「華人世界」?據說新加坡國內除了「華人」,還有馬來西亞人、印度人等他族裔公民,那麼這些人在新加坡這個「華人世界」裡算是什麼?

台灣算不算「華人世界」?據說台灣的原住民各族,屬於南島語系,這些人在台灣這個「華人世界」裡算是什麼?而陸續會加入的新移民(一般所說的外藉新娘)也必需變成華人?

全世界各國國內有許多「唐人街(China Town)」,這些社區算不算「華人世界」?那麼他們跟他們所效忠的國家算是什麼關係?

「華人世界」裡的「華人」,定義的標準是血緣?語言?文化?可是不僅是新加坡、台灣,甚至「華人世界」裡的龍頭老大-中國,他們內部都是多種族、多語言、多文化的,那麼為何要用「華人世界」?而不用國藉來稱呼?以美國來說,無論是希拉蕊或歐巴馬,都是說自己是美國(藉)人,而不會說美國是「撒克遜社會」或「亞利安世界」。

基本上,「華人世界」指的就是「漢人世界」。「華人世界」這種說法,在我看來,就等同於納粹的「亞利安人」,是一種「種族主義」式的民族主義,也就是將其他少數族裔「融合」到「漢族」裡面,而非各族群和諧共處。

我們好不容易進步到用地域來稱呼:台灣、金門、馬祖、澎湖,而今天又要退回到用種族主義來稱呼?


上課時,有原住民引孫大川教授的說法,表示一般將台灣分為四大族群是錯的,原住民有許多族群,怎能一概歸為一族;而且,在原住民的看法裡,閩南、客家及外省人,根本都是漢人。

我的想法是,閩南與客家也不一定就是漢人啊,搞不好某些閩南與客家,在基因上還比較接近原住民(平埔族)


Benedict Anderson曾經講到一個故事,他在耶魯教授民族主義時,請班上每個同學陳述他們的民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其中有三位同學,就臉孔與膚色而言,在他看來就是中國人(Chinese),可是這三位同學的答案,讓Benedict及班上其他同學大為吃驚。

第一位同學是來自美國西岸的美國人,他明確地說他是中國人(Chinese),即使他在美國出生,且從未到過中國。

第二位靜靜地說,他試著成為台灣人(trying to be Taiwanese)。他來自於1949年追隨CKS來到台灣的KMT的家庭,但是在台灣出生,因此他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Chinese)。

第三位則很生氣地說,我是新加坡人(Singaporean)!我受夠了美國人總認為我是中國人(Chinese),我並不是!

Benedict Anderson說,結果只有那位美國人是中國人。

我好奇的是,Chinese可以譯為中國人,是否也常被譯為華人?

Saturday, April 19, 2008

誌台灣主權地位國際研討會

由台灣智庫與台灣國際法學會合辨「台灣主權地位國際研討會」,分別就國際法、歷史及國際政治三個角度,檢視台灣地位爭議。

Keynote Speech
李鴻禧主持,請到前UN人權委員會主席安藤仁介。安藤並未就其專長發表意見,而是從國際法、歷史及國際政治拋出一些議題。他除了依據政大陳文賢教授所提供的書藉來簡介台灣主權地位的歷史之外,大致講到了以下幾點:

1. 開羅宣言講到台澎問題時,用「偷竊」兩字,但日本是與中國(清帝國)正式簽約取得台澎的。SFPT日本放棄對台澎的權利要求,但未言及交給誰接管。

2. 國際法上對國家的四項定義,前三項講的是國內事務,第四項講的是國際事務,也就是獨立不受干涉地行使外交。

3. 蔣介石播遷到台澎金馬,金馬原本就是中國領土,那麼對台澎而言,算不算是侵略行為?228事件台灣人被殺害,以及實施戒嚴,對台灣人是不公平的。

4. 1972中日聯合聲明裡,日本承認(recognize)PRC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但僅瞭解(acknowledge)台灣是中國的一省。對於後者,讓周恩來大為不快。(案:1972年周恩來之所以不快,因為他知道「承認」跟「瞭解」的差異,以及台灣的主權並不屬於中國;因此1972年的PRC應該也清楚西方國家的遊戲規則,所以將蔣介石逐出UN,並非運氣,而是實力)

5. 安藤最後提到住民自決(Self-Determination)。他先問,所謂「住民」,指的是哪一群人?然後安藤舉了許多個例子,包括剛果的Katanga、奈及利亞的Biafra、福克蘭群島、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塞爾維亞與科索沃等。他強調,外部自決(external self-determination)必需某國內部存在明顯壓迫,外國勢力才會介入,否則不會成功。例如西巴基斯坦壓迫東巴基斯坦時,印度介入,乃成立孟加拉;塞爾維亞壓迫科索沃,UN乃介入。

安藤在最後的圓桌討論時簡短指出:住民自決分外部自決權跟內部自決權。外部自決是從某個國家分離出來,以剛果共和國而言,他從比利時獨立出來時,已經用過一次了,剛果已經成為國家(nation state),因此南部的Katanga訴緒外部自決時,若UN介入,便是干涉內政,是故Katanga必需使用內部自決。安藤建議台灣應該訴諸內部自決權,而非外部自決。(案:why?外部自決只能用一次,但台灣還未用過啊?是因為混入了CKS難民的關係嗎?)

安藤在圓桌討論時也重申,國際人權宣言主張,專制與民主的差別就在於選擇的權利,當國家沒有顧及人民的選擇權,則人民有權選擇不要這個國家。

開放討論時,有聽眾援引安藤本人的著作,請問CKS依麥克阿瑟命令佔領台灣之程序問題。有白人回應,CKS若在中國大陸就被擊潰,則美國勢必進駐台澎,則中共將會以帝國殖民為由而攻打台灣。因此由CKS政權駐台,反而避免了這個戰爭危機。(案:則CKS政權亦只是US擺在前面的魁儡囉!另外,因為有CKS,故戰爭發生在金門)

安藤則回應: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都有將台澎交還中國的「意圖」,只是SFPT沒有實行;無論如何,CKS已經進駐台灣了,而且同盟國也都沒有制止。現在講台灣,講的是地理名稱;台灣受到中國壓迫,也是有好處,人民才會努力去找到自我。台灣的解決方案,必需要有國際的參與,而且不能有損國際間的和諧。

Session I. Perspectives of International Law
黃昭堂主持,講者為李相冕、Thomas Grant,與談人為姜皇池、廖福特。

李相冕認為,要有停戰態勢,才會有停戰協議,目前仍然看不出來台海之間有停戰態勢,因此台海之間還是處於內戰狀態。戰爭狀態也有好處,人民才會去堅持雙方的位置。台灣必需承認中國很大,大小國的談判,大國會訴諸政治,小國必需訴諸法律。

Thomas Grant認為台灣面對的問題是:1)台灣本身對自己的定位目前仍相當膜糊;2)PRC在國際上不斷宣稱擁有台灣主權;3)國際社會並未明確地拒絕PRC的宣稱。亞銀的方式是「一國兩席」,也就是China以及Taipei, China,這種方式讓台灣也得以參與國際組織,但也必需付出代價(案:Chinese Taiper意指「中屬台北」,而非內銷用的「中華台北」)。就自決權而言,EU議會用的字句是people in Taiwan,而非people of Taiwan,避免了民族自決的解釋;但台灣被日本殖民了50年,可否擁有外部自決權?另外,國際上認為台灣海峽,是一條「國際界線」。(案:Grant一直不瞭解,為何ROC是流亡政府?)

有人問到,獨立宣言有固定的型式與程序嗎?陳水扁總統以台灣之名申請加入UN以及昨天的新聞稿不算嗎?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必需經過國會(或公投)的程序。

Session II.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黃宗樂主持,講者為淺田正彥、蕭欣義,與談人為陳文賢、邱垂亮。

淺田正彥表示,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都有將台澎交還中國的「意圖」,只是SFPT沒有實行。關於台灣加入UN議題,淺田認為,由於許多國際組織的姿格是必需具備UN會員身份,因此加入UN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加入其他國際組織,而非僅僅為了主權地位。

邱垂亮表示,在法理上,台灣的主權尚未確定,但是台灣自1996年以來歷經數次民主選擇,包括四次總統大選,這也是一種主權的表示;另外,應該以人民為主體,除了國家主權,也有人民主權,台灣主權應該屬於居住於此的人民。

蕭欣義則援引歷史資料,證明台灣自古不屬於中國。

Session III.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Perspectives
蕭新煌主持,講者為Stephen Yates、Paul Monk,與談人為賴怡忠、羅致政。

Stephen Yates表示美國是多元政治,民眾、企業、議員等等,都會根據不同的資訊與利益,而決定他們對台灣主權地位的判斷。

Paul Monk則認為,應該試著從中國的角度去瞭解中國。除了訴諸法律、道德之外,還要找出自己的戰略位置,例如民主自由。

End
台灣主權(甚至ROC地位)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就像一個人應該去確定我的身份、我是誰,但是準總統及其團隊全程缺席。其次,整個聽下來的感覺,台灣派出來的講者,有比較弱一些。我覺得,1)應該秉持學習的態度,讓有深厚學養與實務經驗的外國學者來「上課」,然後台灣方面的學者問問題,可能收獲會比較多一些;2)應該有side event,或小型round table,針對前一場內容進行討論。

P.S. 會議規則以中文及英文為正式語言,但除了黃昭堂、沈建德全程用台語之外,其他都是用英文。另外,林佳龍主持風範表現的可圈可點。

延伸閱讀:
雲程:佔領法的專家:安藤仁介(2008.04.16)

Thursday, April 10, 2008

The Mist



改編自美國恐怖驚悚大師Stephen King的著名小說,故事描寫一場大風雪令小鎮電子中斷,鎮民湧至鎮上超級市場購買生活必需品,接著則是有人發現濃霧中有奇怪的生物...在恐懼與猜疑中,人性、信任與文明體系逐漸崩潰。

這本小說/電影與文學名著《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相當類似,講的是人類純真與文明的墮落。

據說,原著小說在車子駛向迷霧就結束了,我個人也覺得後面那個自殺的橋段,有點畫蛇添足。

Amanda: I can’t accept that. People are basically good, decent. My god, David, we’re a civilized society.

David: Sure, as long as the machines are working and you can dial 911. But you take those things away, you throw people in the dark, you scare the shit out of them. No more rules, you’ll see how primitive they get.


在恐懼之中,大家只能在神婆那裡求得慰藉,並且用暴力來求得一絲希望。

從這部片子,我們還可以深思,原著作者似乎是在表達,西方社會的文明是如此先進,但是其實他們的社會體系仍然十分脆弱,可能因為莫名的恐懼就崩解了。反過來看,那麼我們的社會呢??我們似乎連最基本的社會秩序、價值體系都尚未建立吧!

另外,有兩個場面剛好又可以作個比較:

阿兵哥被當作祭品,大家暴力相向,發洩心裡的恐懼,並且用刀連刺幾刀之後,把阿兵哥丟到屋外,試圖作為怪物的祭品,期望怪物不會再進來攻擊大家。

另一段則是當男主角要帶著幾個人衝出屋外時,被神婆逮著了,神婆指揮大家要捉住這幾個叛徒,甚至指名要捉住男主角的小孩及保護小孩的Amanda。就在這急迫的當兒,男主角這邊有人開了二槍,將神婆擊斃。有趣的地方就在這個時候,神婆那邊有女人高喊:murder!!

為了化解無名的恐懼而殺人,是不算殺人的!!

這個時候,我竟然想到歹命的阿扁總統~~

延申閱讀:

網絡暴民:回到矇昧野蠻 - 霧地異煞(2008.03.05)
貓吉拉:中國年看港片「丐世英雄」(2008.02.13)
野侍の陣:風雲中觀自在(2008.01.14)

Thursday, April 03, 2008

台灣囝仔公

康熙年間,北槺榔山有一位牧童,每天在山裡放牛,死後葬在此山,因為地理精華而成神,人稱囝仔公(騎牛囝仔)。而囝仔公的所在地,就是今天台南縣南鯤鯓代天府。

嘉慶年間,李、池、吳、朱、范5位王爺(五府千歲)從唐山渡海來台,於南鯤鯓沙汕建廟。據說此廟在地理風水上屬於「浮水金獅活穴」,擁有白槺榔樹、白馬鞍藤頭、烏金石三件寶物,具有防止海水倒灌、山洪的侵襲、保持水土和轉海水為淡水的功用。後來白槺榔樹被砍,烏金石、白馬鞍藤頭相繼被盜,南鯤鯓的地理風水盡遭破壞,沙汕及五府千歲即將為海水所吞沒,因此決定遷廟。

五府千歲經過卜卦,發現北槺榔山乃「虎穴」,決定遷往該地;但北槺榔山虎穴本就是囝仔公的所在地,雙方乃大戰不休,僵持不下。後來赤山嚴佛祖知道這件事,就請天上聖母和保生大帝出面協調,雙方訂下契約:1)五王代囝仔公建小廟;2)大廟來進香,小廟必有敬;3)有福同享,光大南鯤鯓香火。也就是說,此虎穴正式為五府千歲所有,因此乃蓋大廟,再於廟後方為囝仔公蓋一小廟;據說老信徒在拜完大廟,都會到小廟「順便」拜囝仔公呢。

我怎麼感覺,囝仔公被擺了一道耶~~天上聖母、保生大帝與五府千歲原本就是同一族群的,怎幾個大人合力起來欺騙不懂江湖險惡的騎牛囝仔啊!!

囝仔公可能是平埔族的信仰,而五府千歲則是漢人的信仰,文化帝國主義老早就上演了。這大概是中國統戰陰謀的神話版吧~有興趣的人或許可以研究看看。

P.S. 鯤鯓或海翁,都是指鯨魚。據說台灣海峽在當時可以看到許多鯨魚,而台江內海又稱海翁窟。台南海岸有許多沙汕,遠遠看過去就像鯨魚的背部,因此稱這些沙汕為鯤鯓。

在兒童節前夕,突然想起這個故事。

Friday, March 28, 2008

常民所認知的共有財 2

平常散步走的一條小徑,有一處空地,高於地面約1.5m,面積應該有一百多坪吧,鄉民在上面種些菜、曬衣服。由於生長著許多野草、野花,景致算是不錯,尤其是下雨時聲聲蛙鳴,雨後則蝴蝶四處飛舞,有如世外桃源。



有一天,怪手開進來了,立了個牌子,說是要蓋公園。沒有幾天,就挖掉一個大缺角,不知載走了多少土方。

以我的認知,這麼小的空地,適合作成口袋公園,只要鋪個木屑及碎石子當路徑,上面種些本土種樹木,以及開花引碟的植物,應該相當漂亮了。而在一開始規劃時,就呼朋引伴,讓社區居民一起來討論如何管理、維護這個口袋公園。

正在這麼想時,剛才旁邊走來幾位居民,約三十出頭歲吧,對這個工地議論紛紛,好像在討論這是公地或私地。我跟他們說,「這是要作公園,但是不該把土方挖走。」他們則說,「作什麼公園,應該蓋停車場。」

原來,相較起來,在我眼裡不及格的地方政府及建商,算是不錯的了!難怪有人會說「把你們當人看」、「要教育你們」,這算是很客氣的修辭了!

Monday, March 24, 2008

Stranger than fiction



百看不厭的電影!結局發人省思。

在作家 Karen Eiffel 筆下,主角 Harold 平凡枯燥的一生,終將在得到幸福時一死,令其不朽。但 Eiffel 發現到現實世界中真有 Harold 其人,且依照 Eiffel 的筆端去進行他的人生。Eiffel 至此才知道,她筆下無懈可擊的文學鉅作,其實是一段真實的人生故事。Eiffel 是要完作她十年來唯一鉅作?亦或是為 Harold 將其作品改寫成平庸的小說?

當 Eiffel 面臨人天交戰時,看完小說原稿的 Harold 卻告訴 Eiffel,這是本不朽傑作,應該要完成它。但Heiffel 最後犠牲作品的完美性,讓 Harold 渡過他幸福(但平凡的一生)。

任何人都應該會同意,故事(Harold的人生)應該停止在車禍那一刻(Harold之死),而不應該讓 Harold 活著,然後去闡釋人一生中幸福的片刻時光有多美好。後面那一段,讓整部電影的質感與戲劇性降低不少。

儒家的完美觀,講的是止於至善,也就是停棲在「恰到好處」的地方;相對地,歐美追求極緻,對儒家來說,屬於「過猶不及」。就這部電影而言,Harold被巴士撞到時,是恰到好處,接下來的戲份,已是過猶不及了。

然而,從人的角度看,這乃是不完美的完美。人生的目的,並不絕對在於成就那不朽的一刻;身為全知全能者,也不應藉不朽之名,以眾生為芻狗。

聖人唯有不仁,方能以生民為芻狗,以成就萬世不朽。這難道是歐美對其數百年來文化的反省嗎?

Friday, March 21, 2008

ROC my love?!

DPP提出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KMT則祭出以讓ROC重返聯合國。前者的意圖,很清楚是要以台灣之名成立新國家(尚未界定其疆域),而後者則是要讓馬先生的代表去逐出胡先生的代表(因為用的是「重返」這個字眼)。

所謂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提案,並未言明是就舊金山和約未解決的台灣及澎湖成立新國家,亦或是ROC統治下的台、澎、金、馬成立新國家,但兩者的目標是相同的,也就是以一個獨立自主的地位繼續在國際社會存續下去。

讓ROC重返聯合國,則是在一個中國原則底下,與目前合法代表中國的PRC爭代表權。

立場與目的都表達出來了,接下來是雙方的態度。

在美中的壓力下,DPP或台派人士提出,希望民眾兩張都拿、兩張都投。也就是說,即使您不認同兩國論,您只認同一個中國,fine,希望您也支持KMT的提案,至少ROC還是與PRC在爭代表權,還是漢賊不兩立,台、澎、金、馬還是以獨立自主的角色繼續存在。

另一方面,在美中的壓力下,KMT等發起拒領公投票運動。也就是說,不僅立場是一個中國原則,且而,也不想與PRC爭代表權了,所以,對中國宣稱台灣是其一個省,以及一個中國是PRC(ROC被終結),都採取沈默回應。

亦即,就ROC而言,KMT集團在危難時刻,選擇的是放棄ROC;而DPP集團在危難時刻,願意接受ROC。嗯~ROC的臣民們,實在不懂你們在想什麼?令人難以理解,連蚯蚓踩牠一下,都會抖動呢!而你們卻只張著一雙死魚般的眼睛。

Wednesday, March 12, 2008

關鍵字:維持現狀

台澎金馬居民有一個朗朗上口的詞彙,就是「維持現狀」,然而何謂「現狀」?您問十個人,可能會得出十一個答案,也就是我們並非那麼清楚「現狀」的定義,或者尚未有一個對「現狀」具有共識的定義。

以目前的國際情勢而言,所謂現狀,就是:

1. PRC的管理權力不及於台、澎、金、馬;而ROC的管理區域也僅限於台、澎、金、馬。
2. PRC在國際上不斷地打壓ROC,使得ROC的邦交國、外交場域不斷地限縮,最後將可能成為國際孤兒。
3. PRC不斷加強軍事力量,並已配備300顆飛彈瞄準台、澎、金、馬,且PRC不放棄已武力終結ROC的選項。

其中的1是靜態的,而2及3則是動態的。因此所謂「現狀」,就是有兩個個體A及B,而A持續地騷擾、壓迫與恐嚇B;也因此所謂「維持現狀」,就是B相當滿足於被A騷擾、壓迫與恐嚇。其態度可能不一定是「滿足」或「享受」,但至少是「不排斥」或「願意」。

若以目前台、澎、金、馬而言,則所謂現狀,就是:

1. ROC(或大家口中的台灣)不是個「國家」。
2. 台灣(及澎湖)不是China的一個省。

就1而言,ROC不是個國家,因為聯合國2758號決議,已經宣告中國內戰裡兩個政府之爭,是由PRC代表中國,因此ROC乃成為流亡政府,其所統治的區域包括屬於中國的金門、馬祖,以及(視情況可能有爭議、也可能無爭議的)台灣、澎湖。

就2而言,是指1951年所簽訂的舊金山和平條約,日本只放棄台灣、澎湖的主權,但沒有言明由誰取得主權,而當時的情況是蔣介石元師奉麥克阿瑟「總命令第1號」至台灣接受日本投降,亦即台灣乃成為(誰的)軍事佔領區;因為尚未有任何有關領土主權轉移的協定,是故台灣不是China的一個省。

因此所謂「現狀」,就是ROC暫時流亡到台灣,而台灣也不具有國際上平等的身份。至於所謂「維持現狀」,也就不贅述了。


當然,居住在台、澎、金、馬地區的民眾中,也有某些人並不干於維持現狀,因此急呼台灣要獨立、建國,也就是希望在領土主權問題上得到最終處置,讓台灣獲得國際上承認的平等身份與位置。這樣的理想與期待,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就算是遠嫁他鄉的外藉新娘,也總是希望能得到新國藉,以爭取其應得的權利與地位。

有趣的地方就在於,那麼ROC怎麼辨?忠於ROC的臣民,就沒有人不干於維持現狀,而期待ROC也能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還是ROC的臣民,並不在乎ROC的存續與地位?就ROC及其臣民而言,只有兩種選擇:

1. ROC接受PRC的招安,自己解散,金門與馬祖回歸中國統治;而台灣及澎湖則(與誰)簽署協定解決主權歸屬。
2. ROC以新的名稱建立新國家(不得使用「中國」或「中華」等有疑慮的名稱),(與誰)協商並簽署協定決定新國家的主權領土範圍。

就1而言,等同於「終極統一」,即使KMT心理這麼希望,也不敢明講。就2而言,那跟台獨有何差異呢?若是為了台、澎、金、馬居民的利益而去進行比較,則台獨與ROC建立新國家,竟然具有相同的利益與目標。若就這個觀點來看,則DPP或台獨參與ROC選舉(包括總統大選及國會議員選舉),可能具有戰略上的考量,也就是由具本土意識者「和平」奪取ROC政權,再以第2選項建立新國家。因此,若說DPP與KMT之間的選舉之爭,是為「和平」內戰,亦不為過了,因為那是不同政府爭取統治權、代表權之爭。

同樣地,我們難以瞭解作為ROC長期主導者(甚至主體)的KMT,其領導階層的想法為何?觀其以近乎朝貢的姿態前往PRC,或者無條件接受貓熊等動作,等於是不在乎ROC的地位與存續,難道他們選擇的是第1選項?以KMT出賣中國的歷史而言,這倒不是第一次。相對地,由於台灣與ROC的命運如此緊密地連結在一起,DPP需要去維護ROC以對抗PRC,則DPP反而成為ROC的守門員了

以上乃近期的讀書心得,期待能讀到更多不一樣觀點的書或資料。

參考文獻:

雲程(2007),放眼國際:領土地位變遷與台灣。台北:憬藝。
戴天昭(2002),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

Wednesday, March 05, 2008

對近期社會運動的片面感想

2006年12月台北市議員選舉,綠黨派出三位候選人,分別是大安文山區的張宏林、松山信義區的潘翰聲以及士林北投區的張聿文,要在「仇恨對立」的政治中,以清新第三勢力的力量出現。這三位候選人並在中國時報得到不少報導,其標題有「三位綠黨市議員候選人不被藍綠綁架」(2006.12.07)、「綠黨跨國結盟 少數以台灣為名義參與的國際組織」(2006.12.07),而且綠黨也開始正名,表示綠色不是DPP專屬的,綠黨才是正港的綠。最後結果出爐,士林北投區張聿文得票1918,得票率0.72%,松山信義區潘翰聲1971票,得票率0.93%,大安文山區張宏林3410,得票率1.24%。其中張宏林是荒野保護協會前秘書長,在號稱有萬名會員的加持下,或許這些會員多少有給前秘書長一點面子。

顯然,選民的優先順序裡,環境是排在某些選項的後面,那麼,是市政優先嗎?但是以1998年陳水扁與馬英九角逐台北市長,陳水扁以市政70%的高支持率敗選,可以知道並不一定是市政優先。同樣的市政不優先的情形,在高雄市及台南市的選舉雷同。

首先,台灣的選舉,至少從2000年以降,已經不是一場公平競爭的賽局,而是媒體操作的宣傳戰,也就是選民並沒有一個公開而中立的資訊來源,而且立法院及媒體是台灣的兩大亂源,幾乎是每個台灣居民都同意的事實。從這個角度看,缺乏基層資源的社運界(自從看了中華一番,發現XX界很好用),是否也只能成為這場宣傳戰裡的小配角了。

2008年立委選舉,社運界也積極躍上抬面,尤其綠黨、火盟、第三社會黨等,更是以與DPP作切割為要務。選舉結果,第三社會黨得票45594(0.4662%)、綠黨得票58473(0.5978%),這些票的背後意義為何?我不清楚,但就結果而言,似乎並沒有達到推亂反正的效果。

以我片面的「感覺」而言,社運界大約在反扁運動同時,就開始試著與DPP作切割,他們的理由是:1)DPP踏在同志的肩膀登上執政寶座,但之後並沒有幫助過同志;2)DPP執政後,背棄當初的理想與承諾。就第一點而言,是有疑義的,因為早期的黨外運動及社會運動其實是混在一起的,「據說」某些社會運動甚至借DPP黨部作辦公室,並且由DPP協助動員,這有待查證。但是只認定社運界單方面付出給DPP,應該不夠客觀。

2008.3.2由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舉辦「公投加入國際組織座談會」裡,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李明峻談到,在媒體的操控下,台灣居民的認知,由「本土:外來」,變成「綠:藍」,再變成「挺扁:反扁」,這多少解釋了某些現象,例如某些號稱親綠學者(知識界、社運界)跳出來與DPP及阿扁作切割,甚至DPP內部都有不少人急著與阿扁作切割。(在野侍の陣裡,有不少對這種挺扁、反扁現象的分析),這也將媒體作為台灣亂源下了註腳。

如果大膽地、干犯眾怒地、大不諱地作片面而不理性的解釋,社運界這麼急於與DPP作切割,可能有兩種心態:1)由於肯定媒體對阿扁及DPP的攻勢,因此需先獨善其身,以求自保;2)為了表示誠意,只好跳進去跟大家一起圍毆DPP及阿扁,所謂「打某大丈夫」是也。而且從2000年後,社運界動員力不足,欲振乏力的情形看來,社運界可能有某方面的焦慮感,這焦慮也反應在二次選舉得票率的低落嗎?

地圖會說話有一篇文章很有趣,他在人民的感受裡,談到影響民眾對經濟狀況的感受的趨動力,最大的是失業率,其次則是國族認同。這篇文章引起不少迴響,在無差別Mark's Place這裡都看得到。我個人認為,在「人民的感受」那篇文章中,提到兩個重點:1)當經濟表現不佳時,選民將會懲罰執政黨;2)台灣媒體的操控,讓國族認同成為第二項重要趨動因素。

也就是說,如李明峻所言,在媒體操控下,現在已經變成藍綠對抗加上反扁、挺扁的情形,那麼再配合「人民的感受」裡的說法,則社會主義方面的內政(也就是左的啦,雖然我不太清楚什麼是左,但很多社運界都這麼講)的推動不利時,是否也會懲罰執政黨?如果大膽地、干犯眾怒地、大不諱地作片面而不理性的解釋,則社運界的行動,雖沒有達到推亂反正的效果,但是其剩餘價值至少可以成為KMT的最佳助選員?

答案其實不是這樣,因為社運界為了澄清世局,才會跳出來讓大家在藍綠之外,有第三種選擇。這次DPP大敗,DPP應該檢討自己過去八年是否有好好執政,而不應究責別人。而且,社運界也有批評KMT。(最後這一段,是為了讓我不會被萬箭穿心而寫的,雖然這個爛blog沒有人在看,但以防萬一啊~)

延申閱讀:
寫給台灣的情書:九局後半(2008.3.3) <-- 吳豪人的回應不錯
Tiat的生活寫照:難看的表演賽(2008.2.25) <-- Poor Green Party
A Political Animal:我對第三社會黨的期許(2007.7.21)
君子不重則不威:我看第三社會黨(2007.7.22)
Fortis Est Veritas:戰術和戰略的錯置(2007.12.6) <-- bull's eye
打狗旅行社法國辦事處:第三政黨們過不了5%的原因(2008.1.8) <-- bull's eye

Thursday, February 28, 2008

Taiwan, The Lord Bless You and Keep You



偶然朋友的邀約,參加由二二八基金會於足球場所舉行的228正義和平音樂會,在不時有飛機呼嘯而過的情況下,我仍然享受了一場美好的音樂饗宴。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城中教會小天使詩班所演唱的兩首歌,第一首是由John Rutter所編曲的「The Lord Bless You and Keep You」,多麼美的一首歌。可惜沒有現場記錄片,只能用Youtube的檔案代替。

The Lord Bless You and Keep You

by Peter C. Lutkin

The Lord bless you and keep you
The Lord make his face to shine upon you and be gracious unto you
The Lord lift his countenance upon you and give you peace, and give you peace

願主賜福保護你 願主祂的面榮光遍照你
榮光遍照你 也用慈悲 也用慈悲款待你
願主賜福保護你 願主祂的面榮光遍照你
榮光遍照你 也用慈悲 也用慈悲款待你
願主使祂的面的榮光遍照看顧你
願主使祂的面的榮光遍照看顧你
賜你平安 賜你平安 賜你平安
賜你平安 賜你平安 阿門

在228事件、清鄉及白色恐怖等壓迫的罪未得救贖之前,去吟唱這首歌,需要相當堅強的信仰與勇氣。我們這麼說:

因228事件、清鄉及白色恐怖等壓迫而遭難的人們,願主賜福保護你;
在不公義的統治下,以致身心受到扭曲的人們,願主賜福保護你;
以不公義致使無辜人民遭受折難的罪人們,願主賜福保護你;
台灣,願主賜福保護你。


接著第二首,南非自由頌。



Siyahamba ekukhanyen' kwenkhos'
Siyahamba ekukhanyen' kwenkhos'
Siyahamba ekukhanyen' kwenkhos'
Siyahamba ekukhanyen' kwen'
khanyen kwenkos'
Siyahamba
Hamba Siyahamba
Hamba Siyahamba ekukanyen' kwen'
Khanyen' kwenkos'
Siyahamba
Hamba Siyahamba
Hamba Siyahamba ekukanyen' kwenkos

We are marching in the light of God
We are marching in the light of God
We are marching in the light of God
We are marching in the light of
The light of God
We are marching
Marching
We are marching
Marching
We are marching in the light of
The light of God
We are marching
Marching
We are marching
Marching
We are marching in the light of God

現場還有許多音樂相當好聽,也就不再去談那些大家早已麻木的話語。

Sunday, February 24, 2008

誌台灣國際關係新展望

由國際文化基金會、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舉辦,與會者包括羅福全、岡崎久彥、陳隆志、彭明敏、李鴻禧、吳志中等。一趕到報到處,放眼望去幾乎都是衣冠楚楚的年長者,還真令我怯步,然現場聽眾幾乎都是老一輩,年輕人甚少,令人擔憂。

日本學者岡崎久彥所長認為,中國以武力或者類似武力的方式壓迫台灣,最佳時機是由KMT候選人當選2008年總統、北京奧運結束之後的四年內。理由是,台灣朝著遠離中國的方向走去,是不可避免的事實,而台灣地區會出現可予以屈服的破綻,是主政者缺乏堅決反抗的決心之時。由歷史上觀察,KMT對RPC的抗壓能力較弱,面對逐漸抬頭的RPC勢力,由KMT主政的ROC很可能會被RPC牽著鼻子走,這是令人相當擔憂的。

的確,記得80年代我聽到的說法是,ROC六十萬大軍只可抵抗RPC一個月;到了90年代,軍中的說法是,一但兩岸開打,無可用之兵。這種失敗主義早在KMT敗逃時即已產生,若非美國同意協防以及大筆美援的投入,蔣介石等高層幾已全逃亡美國;換句話說,馬英九、周鍚瑋、郝龍斌等KMT少壯輩申請綠卡,亦只是反應KMT的失敗主義及機會主義罷了。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貓熊案、以及KMT要員訪RPC案。我們都同意DPP的最終目標是台獨,因此其所堅持的是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一中一台。而KMT是主張維護ROC的,在漢賊不兩立的原則下(也就是一中原則),ROC與RPC是互斥的,但是KMT卻會支持大貓熊案,其要員並且相攜訪RPC,這豈不是在自我消滅ROC嗎?其實,KMT及DPP的目標是一致,都是在面對RPC以求得自我的獨立自主,只是KMT求的是ROC的獨立自主,而DPP求的是台灣的獨立自主。因此,面對KMT的行為失常,我只能以失敗主義來解釋了;畢竟,早在1949年,KMT就從未決心為ROC奮戰到底,如今又怎可能為台灣奮戰。

彭明敏認為,對DPP執政這八年有不少誤解,首先,所謂「不流血革命」是錯誤的說法,因為白色恐怖流過血,而且在DPP執政下的ROC,依然保留過去的法律體系、政治社會結構等,即有流血,亦非革命。其次,所謂政黨輪替也是錯的,整個台灣的政治結構只是換了一個總統及主要部長,而龐大的官僚體系並未更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第三,台灣的媒體依舊是KMT專制時代的媒體,在國際上有RPC推波,在國內則有KMT助瀾,加幅造成台灣整個價值體系的扭曲。因此,對內,必需堅定以台灣為家園,而例如馬英九等KMT,並不以台灣為根,自不可信賴;對外,與其將資源投注在較無影響力的小國,不如放在美、日、歐洲等大國,也就是外交政策不以邦交國的數目為指標,而是務實地與美、日、歐大國建立友好關係。

確實,長期以來,為了維持ROC的面子,付出龐大經費投入無影響力的小國,但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之下,ROC邦交國的減少只是時間問題。從另個角度看,ROC邦交國的減少,對台灣有何影響?(若主張台灣只是ROC代理管轄地,則ROC邦交國減少,並非台灣邦交國減少,因為台灣並非一個國家)若是從台灣的角度看,不如將經費用在美、日等對台灣友好且深具影響力的國家,甚至請美、日派遺顧問來改善ROC及台灣的體質,方具實質幫助。但是這必須在DPP或具台灣主場的政黨主政才有可能推動,若是KMT,就其面子問題及反日親中情結,則每下愈況。

陳隆志最後總結:1)選以台灣為根,願為台灣奮鬥的總統;2)支持公投,深化民主,作為台灣對抗中國的最佳武器;3)正名、制憲,從體質上改造ROC成為台灣。

也就是說,最簡單的評估準則,以及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什麼是對台灣最有利的作法?」。這場座談會沒講到的,這裡必須附帶一提,那就是台灣的主權問題,台灣與美國、ROC、RPC的關係,以及領土主權變動及建國獨立的問題。這部份,請參考雲程《佔領與流亡:台灣主權地位之兩面性》、《放眼國際:領土地位變遷與台灣》,有相當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啟示。

Wednesday, February 13, 2008

中國年看港片「丐世英雄」

中國年回南部度冬,每天在看電影上面花最多的時間,其次則是睡覺。說到看電影,印象最深刻的是港片「丐世英雄」。

「丐世英雄」乃1992年由陳友導演,演員包括許冠文、陳友、張庭堅、吳君如、陳惠敏等。故事敍述許冠文帶著部下從中國偷渡到香港討生活,但是沒有身份證的偷渡客不是受到到欺壓,便是無法享受社會制度的便利,形同乞丐,而這些下層階級生活上的酸甜苦辣也成為電影帶給觀眾歡笑的重要部份。許冠文最後陰錯陽差,捉到同樣中國偷渡客-以打劫維生的陳惠敏,得到大筆獎金,回到中國。

回想起來,其實描寫中國偷渡客的港片相當多,但是「丐世英雄」卻讓我突然思考,為何香港人會這麼「冷靜」地面對中國偷渡客的問題?是因為同為中國人、出於同胞愛的溫情?亦或是對香港政治、社會制度的自信?後者乃我比較觀注的地方。

每個社會,各有其一整套的秩序,這套秩序由政治、經濟、家庭、法律、教育等制度所構成,為了讓這套秩序可以有效地運轉,必須由教育制度,灌輸相對應的價值觀,培養合乎社會規範的公民,對現代民主國家而言,這套價值觀可能包括人權、自由、民主、誠信、正直、友誼、親情等等。有此價值觀,才能建立相對應的制度,當價值觀漸漸淪喪,則制度會先維持一段時間,而後形同虛設。

我大膽作一個假設。香港在英治時期,受英國教育,我猜想其所培養的乃是西式人文價值觀,再配合英式社會制度,人們可能自然而然視人權、民主、正直乃這個社會最平凡無奇的事物,這就是一種「不覺察的自信」,在香港政府的統治下,香港的社會制度總是有辨法面對中國偷渡客,乃出於同胞愛,以社會問題的角度去關懷。當香港轉由中國統治,中國人合法地移居香港,不僅原有西式教育下的價值觀漸漸受到衝擊,而香港原有的政治、社會等制度也開始有所改變,那麼,那些原本視英治香港的價值觀與制度為自然而然的人,是否會開始感到焦慮?對一個從未到過香港的我,這樣的假設或許與現實差距甚大。

對台灣而言,這套價值觀與制度的轉變與重建,卻是此刻台灣人應該去思考與研究的。香港轉歸中國統治,就如同重演1945年台灣被蔣介石的軍隊佔領,同樣面臨了價值觀與制度的崩壞,只是台灣的情勢要更加惡劣。因此我們必須去進行的兩件事,一是去研究1945年之後,台灣如何從「現代社會」退回到「前現代社會」;二是去思考如何將價值觀與制度崩壞後的台灣社會,再次拉往現代式的價值觀與社會制度。

困難的地方在於,台灣的教育宗旨並非培養現代價值觀及合乎現代社會制度的公民,即使部份學生接受到這類訊息,也會在出社會後,發現嚴重的落差。


延伸閱讀:

台灣茶黨:建立台灣公民社會的探討第三世界博士與人文
自我回憶錄:十大最喜愛爆笑場面(東亞篇)
年糕料理館:香港已經受不了

Thursday, January 17, 2008

常民所認知的共有財

一早起床,到陽台上呼吸新鮮空氣,並學習蔣介石眺目遠望,不經意發現,對面的山坡竟然有人在走動,似乎忙著裁種什麼。用相機將這幅景相拍下來,以印象畫派的眼光來欣賞,才發現平常都沒注意到,原來這面山坡已經被耕作(開發)了一大半,將自然林換成了竹林。


其實,我散步的時候就發現,那地區的山坡蠻多種植竹林,心裡不太明白,為何不種果樹?難道竹子的產植比較高?或者有其租稅、耕作成本等其他問題?我片面的想法裡,種竹子的好處是:1)竹子本身是建材;2)有竹筍可當食物,加上今天的經驗,難道種竹子,是因為3)讓環境看不出來被耕種(開發)了。若上述1及2是屬於經濟與生產的問題,則第3可能就比較屬於社會層面的問題了。

最近看到徐美玲教授的一篇文章〈新竹縣尖石鄉原住民地區之土地利用潛力分析─邊坡穩定與淤砂生產的觀點〉,裡面講到:就坡度而言,以45到60度的山坡地發生崩塌地的機率最大;當林地轉成農墾地與竹林地時,邊坡穩定變動最為劇烈,其中由針業林或闊葉林轉成竹林者,其穩定邊坡的面積比率自75%降至50%;由針闊葉混合林轉成竹林地者,自75%降至25%。

常民對共有財的認知,是佔便宜、不用白不用的想法吧,但是其行為不僅危及環境生態,也可能影響到其他人的生命安全。再舉一個例子,可表現常民們對共有財的看法:路旁的狹小空地,大約2-3坪左右,也可以進行精耕細作。英日等國能夠推動國民環境信託,不僅是法制健全、有組織團體在促成,重要的是,其國民對共有財或公共財的認知,一定跟我們不一樣。

Sunday, January 13, 2008

Wednesday, January 09, 2008

試談競爭

自由經濟學者吳惠林,談到市場競爭,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競爭並非鬥爭,而是「讓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最有利的長處,讓擁有的有限資源作最有效率發揮」。他並舉1998年美國職棒馬奎爾與索沙的全壘打競賽為例,「當馬奎爾率先打破馬里斯障礙且刷新全壘打紀錄時,在致謝詞中特別感謝其對手索沙,原因是由於索沙的參與競爭,讓馬奎爾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就在彼此砥礪的過程中,潛藏在體內的能力被逼了出來,最後才能突破自己的極限」。也就是說,競爭並非殲滅對手的零和遊戲,而是共同去完成更高層次的東西。

在台灣,以政治選舉最能體現何謂「競爭」。同樣在1998年,陳水扁企圖與馬英九競選台北市長,卻以70%高支持率連任失敗,他當時的敗選感言便合乎上述的良性競爭與運動家精神。
民主政治的精神和道理,就是由人民來作決定。台北市長的選舉如此,國家前途的選擇也是如此。今天台北市民已經透過投票作
了決定,我誠摯地希望所有人,共同接受和尊重這項決定......在這裡我要恭賀和祝福剛當選的馬英九先生,希望他不辜負市民的期望,把市政建設帶向更卓越的方向......選舉已經落幕,讓我們盡快地恢復平靜,在這個城市不同的角落、不同的崗位,繼續為這個偉大城市的進步一起努力!


2006年謝長廷與郝龍斌競選台北市長,謝長廷的落選感言有相同的味道:
選舉是民主制度,現在票開完了,我接受這樣的結果......這次選舉,我求仁得仁,選舉開始時我就講過要「承擔責任走長路」,感謝大家到這裡,相信未來還能夠在不同的地方繼續支持台灣的進步,繼續支持台灣的主體價值,繼續為這塊土地奮鬥,為台灣的愛不會因為一場選舉就變化。抱歉!謝謝大家!


我們同樣可以舉出相反的情況,例如2000年總統大選,連戰及宋楚瑜雙雙落敗,結果是群眾包圍國民黨中央黨部,逼迫黨主席李登輝下台,接著在核四事件發動擺免新上任之陳水扁總統,並以國會優勢,讓國政停擺。接著是2004年總統大選,連戰與宋楚瑜挑戰陳水扁失敗,一聲「這是不公平的選舉!」挑動群眾進駐凱達格蘭大道,上演耍賴戲碼。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政治競爭,已經不是「選舉那一刻」的競爭,而是「從這次選舉到下次選舉」的競爭。講明白點,這是總體戰的競爭,只能直到一方把另一方徹底打跨的競爭。若說陳水扁、謝長廷的競爭是一種「社會性的競爭」,則連戰與宋楚瑜的競爭便是一種「生存的競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台大社會學系李明璁教授曾有一篇文章:美麗的失敗者(2006.10.9),裡面也談到1998年陳水扁的敗選感言,他當時的指導教授在聽完之後,認為「Mr. Chen is like a "beautiful loser"」。這篇發表在紅衫軍天下圍改前夕的文章,究竟想表達什麼?那是因為李教授還不明白這已經是一場總體性的生存戰爭。紅衫軍只是2004年那一句「這是不公平的選舉!」的延續,而陳水扁身上僅存的運動家精神,也終於忍不住要「不甘願」就此非戰之罪而退讓。因此我們必需問的是:為何良性的「社會性競爭」會淪落成惡性的「生存性競爭」?可惜的是,沒有人珍惜「社會性競爭」的可貴,也沒有人警告「生存性競爭」的可怕。

Tuesday, January 01, 2008

恐懼如影隨形

坐上巴士,隨著巴士遊走,也不知走到哪裡,剛好看到路旁有一攤賣麻油麵線,於是下車走過去試吃。味道不差,倒是忙裡忙外的女孩子清秀怡人,有機會再來瞧瞧她吧!

店裡播放年代新聞,有一則新聞相當有趣。首先放映跨年活動,國民黨眾星雲集,包括蔡依林、五月天、藍心湄、何篤霖等,當然政治人物是少不了,以馬英九、郝龍斌為主。接下來則播放民進黨在高雄的場次,實在天壤之別,有如天氣一般嚴寒地冷場。年代新聞的報導,可能是要藉著藝人的出場作風向球,以表示今年大選鐵定是馬英九會當選。我認為台灣人的選舉,看起來就像是觀賞球賽,有人忠心為自己支持的球隊加油,有人則用選票押賭;因此媒體拋出的風向球,可能會影響部份籤賭的選民吧。

其實,年代的這則新聞報導,卻不經意表現出一般人對國民黨及民進黨的觀感。撇開原本就有立場的藝人不講,即使是不願介入政治紛爭的藝人,他能在這股亂流中安身立命嗎?也就是從藝人們必需表明立場這件事,正可看出國民黨及民進黨是如何對待異己,也看出兩黨的民主素質。

據趙少康的說法,一旦讓陳水扁掌權,則外省人都將被扔到台灣海峽。事實證明,陳水扁擔任總統這八年,不僅沒有異己被假借名目進行秋後算帳,反而陳水扁一家人被媒體進行污名化,陳水扁個人信用破產,甚至連帶整個民進黨竟被國民黨-這個以「貪腐」聞名於世的政黨祭以貪腐的指控,何況陳水扁初就任就因核四案險被擺免,任內不知經歷多少擺免案,再加上、倒扁、紅衫軍等運動,陳水扁可能會是台灣普選以來最可憐的總統。對藝人來說,歌星張惠妹開春一首國歌,幾乎斷送掉中國市場,以及她在台灣的大好前途(不要忘記,據說張惠妹是張小燕相中要提拔的藝人,而張小燕正是在倒扁運動中進行藝人政治立場清算的靈魂人物)

反觀國民黨,即使在野,仍然掌控著大部份媒體,就有如下野的蔣介石,依然可以跳過李宗仁總統,徑自搬走南京中央銀行的黃金與珠寶。在這八年,膽敢表明支持台灣或支持民進黨者,不是演藝界大哥大、大姊大,例如余天、江霞;要不就是遠離核心,開創自己的一片天,例如林強、朱約信、閃靈。

對不支持國民黨,或者不願表明政治立場的藝人而言,害怕染綠與不怕染藍,正表現出對國民黨發自內心深處的恐懼。在民進黨執政時便需時時戒慎恐懼了,而況即將到來的國民黨執政。

東森新聞:101焰火秀 蔡依林、羅志祥精采壓軸 現場熱力戰勝低溫
聯合新聞網:怕染綠 3藝人拒與扁同台跨年
中國評論新聞網:拚選票 馬英九07年除夕夜未眠

其實藝人的身不由己只是冰山一角,還有許多人應該要認真看待自身的安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到鯨魚網或南方快報去看看,名單相當容易列。

對我來說,挑選政黨,最簡單的就是挑「不會讓我感到恐懼」的政黨,的確,趙少康之所以能成功地挑動省藉情結,也正緣於此。(說起來,我開始想要將部落格轉到blogspot了~雖然有人批評呂秀蓮、陳菊如何如何,但是在我看過台灣人權景美園區的展覽之後,對當時這兩位花樣年華的弱女子不禁要報以感佩之心,換作是我異地而處,大概只能如同待宰的豬仔一般懦弱而無助吧!)

延申閱讀

與媒體對抗:平平演藝人員 挺藍挺綠下場不一樣
年糕料理館:藍教執政的秋後算帳

後記

扁:卸任後將可去華府(聯合新聞網 2008.1.17):媒體問陳水扁,卸任後會不會想到處走走,會不會擔心中國的阻撓,陳總統笑稱「不會啊,楊甦棣處長告訴我,520卸任後就可以去華府。」

馬英九挺朱俊曉 「我幫你報仇」(聯合新聞網 2008.1.17):中國國民黨朱俊曉與民進黨余天競選立委落敗,馬英九到三重慰問,一見面就對朱俊曉說「我幫你報仇」,台北縣議會議長陳幸進、三重市長李乾龍向馬英九表示余天有黑白道幫助才贏的;馬英九表示,若余天陣營「黑松」確實恐嚇里長高群,則治安單位應該盡速查明。

國中老師 突遭解聘(自由時報2008.1.24)曾出面控告台北市長郝龍斌一綱一本政策,及被懷疑舉發其任職學校積欠測驗卷費用的中山國中教師蕭曉玲,突遭該校教評會解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