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9日由新世紀台灣文教基金會舉行「聯合國、台灣與永續發展座談會」,興沖沖跑過去參加,地點依然是外交部訓練中心。感想如下:
1. 發表講演的是台大葉俊榮教授,他的《全球環境議題-台灣觀點》可說是瞭解永續發展思潮在國際上演變的重要書藉,其講演的前半部大抵是闡明這本書部份內容;由於時間不夠,因此後半部有關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部份就沒有講。與談人裡的許晃雄教授正好是氣候變遷的重要學者,而他的意見也是說明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的關係,因此葉許兩人剛好互相銜接。令我訝異的地方是,不僅葉俊榮台語講得好,連許晃雄也是一口流利的台語,雖然許在一開始就表示他沒有在課堂上用台語上課的經驗。
2. 許晃雄表示平常沒有用台語上課的習慣,引來聽眾發出不滿意見。對語言的堅持,也可以說是台派最主要的拘限之一。台灣是個多族群的地區,70's彭明敏就表示不分先來後到、四大族群都是台灣人。坐在台北捷運上,就是用普通話、台語、客語、英文廣播的;到了東部,理想上也應視地區用原住民語;未來,可能還會有不少使用東南亞語言的新移民。從溝通的便利性來看,能夠讓所有族群坐在一起討論的語言,目前就只有北京話(普通話)。現場與談人還有蠻野心足的文魯彬,他就聽不懂台語。
3. 對國家來講,人口也是永續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台灣目前已進入高齡化、少子化的情況,面對座談會現場,同樣也是高齡化現象。跟上週由陳文成文教基金會在景美舉行的「人權之路新書發表會」一樣,與會來賓年齡在30歲以下的,大概不超過5人。我參加多次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舉辨的研討會、座談會,與會者多白髮蒼蒼,需旁人扶持方能入場者,亦3-5人之多。如此歲數,還在為台灣分憂,令人感佩;但是「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新世代的培養是相當重要的。
4. 對「制度」的研究與討論,仍相當重要。台灣有許多關於環境的法律與制度,但是執法能力不足,這種情形在1994犀牛角事件,來台的觀察員就已經提及。是否還需要訂定新法、建立新制度?例如溫室氣體減量法、氣候變遷法等等。現存法制的修正,例如環評法、國土復育法等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