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6.11金門縣長李炷烽提出金馬撤軍論,引起不少爭議。事實上,金馬駐軍,只存在經濟意義、政治意義,而不存在戰略意義。
鄉村要在短期間內澎脹經濟規模,最簡單的方式有三:1)工業區;2)校區;3)軍區。這三種規劃,都為當地投入大量人口,為當地食、衣、住、行帶來大量需求,因而增加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長久以來,金門的經濟靠的就是軍隊以及酒廠,軍隊為居民提高收入,酒廠則增加地方政府歲入。金門軍隊連年裁撤,50's約有10萬大軍,到90's底約5萬多,至今則只剩5-6千人,對居民經濟收入造成不少影響。
反過來看,居民的生活是建立在依賴性經濟的基礎上的,面對不斷地縮減兵員,金門本就該立即提倡適合當地的社區營造、改變生活態度、提倡永續的生產與消費,將經濟發展轉到漁業或觀光,尤其是生態觀光與文化觀光,都是值得發展的方向(可參考日本沖繩)。可惜長期的依賴,讓人民不願動腦筋、面對挑戰,因此小三通後轉而依賴廈門。
金門不具戰略地位,故宜撤軍,早在50's台海危機,美國即有此建議,要求蔣介石撤守金、馬,但蔣不為所動。然而,金馬真有戰略價值嗎?
1954.10.20中華民國駐聯合國大使蔣廷黻對美國助理國務卿饒伯森說,台北明白沿海島嶼的得失,在軍事上對台灣防務的意義並不大,而且台北也不吝惜那點領土。但是,從心理上和政治上講則不然,台北控制這些島嶼是它反攻大陸的決心和希望的象徵。一旦失去這些島嶼,台灣的前途也就黯然了。("Extracts of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y the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Chinese Affairs (McConaughy)", October 20, 1954, FRUS: 1952-1954, XIV, part 1, p.781,轉引自賈慶國《未實現的和解》,頁157)
再稍早一點,9月1日,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滙報說,他和英國首相艾登(Anthony Eden)的談話表明,後者在沿海島嶼問題上的態度跟美國政府很不一樣。他說,在他向艾登介紹美國政府在中國問題上的看法時,艾登聽得很認真。但聽完以后不無婉轉地對他說,英國政府理解美國政府關於防禦台灣的承諾,英國人很可能會贊同美國這樣做。但是,英國政府認為沿海島嶼問題和台灣問題不一樣,因此美國政府若承諾防禦沿海島嶼,英國政府將無法表示支持。("Tlelgram From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President, "September 1, 1954, p.2, September 1954 (1), Box 3, Ann Whitman File/Dulles - Herter Series, The Dwight D. Eisenhower Library.)
也就是說,就政治意義而言,對蔣幫而言,金馬乃是ROC與中國之間的臍帶;對盟國而言,金馬與台澎的政治(甚至法律)意義是不同的。
就在李炷烽重提金馬撤軍論後,聯合報報導,國防部官員私下表示,「金馬撤軍是個政治問題」,軍方一向規劃將金門、馬祖的兵力逐步縮減,甚至最後降至一個聯兵旅。站在軍方的立場,在武力威脅未消前,仍必須有象徵性的部署。至於最終是否完全撤軍,就要看政府高層決定。因此當我看到綠萎也跟著反對金門撤軍,不僅感到好笑~
順道一提,從古寧頭到兩次台海危機,是哪些人擋住中國的攻擊呢?我們可以說,是美、日、台聯合抗敵的成果。
首先是美國人提供的武器與物質,其次是日本人提供戰略,最後則是國府徵台灣兵軍隊大換血。
管仁健:為台灣守住金門的「倭寇」(2005.12.31)
雲程:廣角視野下的八二三(全)(2007.08.22)
陳凱劭:保衛大台灣的美援(2007.02.1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