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13, 2008

中國年看港片「丐世英雄」

中國年回南部度冬,每天在看電影上面花最多的時間,其次則是睡覺。說到看電影,印象最深刻的是港片「丐世英雄」。

「丐世英雄」乃1992年由陳友導演,演員包括許冠文、陳友、張庭堅、吳君如、陳惠敏等。故事敍述許冠文帶著部下從中國偷渡到香港討生活,但是沒有身份證的偷渡客不是受到到欺壓,便是無法享受社會制度的便利,形同乞丐,而這些下層階級生活上的酸甜苦辣也成為電影帶給觀眾歡笑的重要部份。許冠文最後陰錯陽差,捉到同樣中國偷渡客-以打劫維生的陳惠敏,得到大筆獎金,回到中國。

回想起來,其實描寫中國偷渡客的港片相當多,但是「丐世英雄」卻讓我突然思考,為何香港人會這麼「冷靜」地面對中國偷渡客的問題?是因為同為中國人、出於同胞愛的溫情?亦或是對香港政治、社會制度的自信?後者乃我比較觀注的地方。

每個社會,各有其一整套的秩序,這套秩序由政治、經濟、家庭、法律、教育等制度所構成,為了讓這套秩序可以有效地運轉,必須由教育制度,灌輸相對應的價值觀,培養合乎社會規範的公民,對現代民主國家而言,這套價值觀可能包括人權、自由、民主、誠信、正直、友誼、親情等等。有此價值觀,才能建立相對應的制度,當價值觀漸漸淪喪,則制度會先維持一段時間,而後形同虛設。

我大膽作一個假設。香港在英治時期,受英國教育,我猜想其所培養的乃是西式人文價值觀,再配合英式社會制度,人們可能自然而然視人權、民主、正直乃這個社會最平凡無奇的事物,這就是一種「不覺察的自信」,在香港政府的統治下,香港的社會制度總是有辨法面對中國偷渡客,乃出於同胞愛,以社會問題的角度去關懷。當香港轉由中國統治,中國人合法地移居香港,不僅原有西式教育下的價值觀漸漸受到衝擊,而香港原有的政治、社會等制度也開始有所改變,那麼,那些原本視英治香港的價值觀與制度為自然而然的人,是否會開始感到焦慮?對一個從未到過香港的我,這樣的假設或許與現實差距甚大。

對台灣而言,這套價值觀與制度的轉變與重建,卻是此刻台灣人應該去思考與研究的。香港轉歸中國統治,就如同重演1945年台灣被蔣介石的軍隊佔領,同樣面臨了價值觀與制度的崩壞,只是台灣的情勢要更加惡劣。因此我們必須去進行的兩件事,一是去研究1945年之後,台灣如何從「現代社會」退回到「前現代社會」;二是去思考如何將價值觀與制度崩壞後的台灣社會,再次拉往現代式的價值觀與社會制度。

困難的地方在於,台灣的教育宗旨並非培養現代價值觀及合乎現代社會制度的公民,即使部份學生接受到這類訊息,也會在出社會後,發現嚴重的落差。


延伸閱讀:

台灣茶黨:建立台灣公民社會的探討第三世界博士與人文
自我回憶錄:十大最喜愛爆笑場面(東亞篇)
年糕料理館:香港已經受不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