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際文化基金會、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舉辦,與會者包括羅福全、岡崎久彥、陳隆志、彭明敏、李鴻禧、吳志中等。一趕到報到處,放眼望去幾乎都是衣冠楚楚的年長者,還真令我怯步,然現場聽眾幾乎都是老一輩,年輕人甚少,令人擔憂。
日本學者岡崎久彥所長認為,中國以武力或者類似武力的方式壓迫台灣,最佳時機是由KMT候選人當選2008年總統、北京奧運結束之後的四年內。理由是,台灣朝著遠離中國的方向走去,是不可避免的事實,而台灣地區會出現可予以屈服的破綻,是主政者缺乏堅決反抗的決心之時。由歷史上觀察,KMT對RPC的抗壓能力較弱,面對逐漸抬頭的RPC勢力,由KMT主政的ROC很可能會被RPC牽著鼻子走,這是令人相當擔憂的。
的確,記得80年代我聽到的說法是,ROC六十萬大軍只可抵抗RPC一個月;到了90年代,軍中的說法是,一但兩岸開打,無可用之兵。這種失敗主義早在KMT敗逃時即已產生,若非美國同意協防以及大筆美援的投入,蔣介石等高層幾已全逃亡美國;換句話說,馬英九、周鍚瑋、郝龍斌等KMT少壯輩申請綠卡,亦只是反應KMT的失敗主義及機會主義罷了。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貓熊案、以及KMT要員訪RPC案。我們都同意DPP的最終目標是台獨,因此其所堅持的是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一中一台。而KMT是主張維護ROC的,在漢賊不兩立的原則下(也就是一中原則),ROC與RPC是互斥的,但是KMT卻會支持大貓熊案,其要員並且相攜訪RPC,這豈不是在自我消滅ROC嗎?其實,KMT及DPP的目標是一致,都是在面對RPC以求得自我的獨立自主,只是KMT求的是ROC的獨立自主,而DPP求的是台灣的獨立自主。因此,面對KMT的行為失常,我只能以失敗主義來解釋了;畢竟,早在1949年,KMT就從未決心為ROC奮戰到底,如今又怎可能為台灣奮戰。
彭明敏認為,對DPP執政這八年有不少誤解,首先,所謂「不流血革命」是錯誤的說法,因為白色恐怖流過血,而且在DPP執政下的ROC,依然保留過去的法律體系、政治社會結構等,即有流血,亦非革命。其次,所謂政黨輪替也是錯的,整個台灣的政治結構只是換了一個總統及主要部長,而龐大的官僚體系並未更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第三,台灣的媒體依舊是KMT專制時代的媒體,在國際上有RPC推波,在國內則有KMT助瀾,加幅造成台灣整個價值體系的扭曲。因此,對內,必需堅定以台灣為家園,而例如馬英九等KMT,並不以台灣為根,自不可信賴;對外,與其將資源投注在較無影響力的小國,不如放在美、日、歐洲等大國,也就是外交政策不以邦交國的數目為指標,而是務實地與美、日、歐大國建立友好關係。
確實,長期以來,為了維持ROC的面子,付出龐大經費投入無影響力的小國,但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之下,ROC邦交國的減少只是時間問題。從另個角度看,ROC邦交國的減少,對台灣有何影響?(若主張台灣只是ROC代理管轄地,則ROC邦交國減少,並非台灣邦交國減少,因為台灣並非一個國家)若是從台灣的角度看,不如將經費用在美、日等對台灣友好且深具影響力的國家,甚至請美、日派遺顧問來改善ROC及台灣的體質,方具實質幫助。但是這必須在DPP或具台灣主場的政黨主政才有可能推動,若是KMT,就其面子問題及反日親中情結,則每下愈況。
陳隆志最後總結:1)選以台灣為根,願為台灣奮鬥的總統;2)支持公投,深化民主,作為台灣對抗中國的最佳武器;3)正名、制憲,從體質上改造ROC成為台灣。
也就是說,最簡單的評估準則,以及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什麼是對台灣最有利的作法?」。這場座談會沒講到的,這裡必須附帶一提,那就是台灣的主權問題,台灣與美國、ROC、RPC的關係,以及領土主權變動及建國獨立的問題。這部份,請參考雲程《佔領與流亡:台灣主權地位之兩面性》、《放眼國際:領土地位變遷與台灣》,有相當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啟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