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1, 2008

誌2008全國NGOs環境會議

自2004年起,每年由環盟、主婦聯盟、荒野及台灣生態學會舉辨全國NGOs環境會議,這已經是第五年了,相當不容易,因此我也報名參加這場一天半的會議。

搭公車,轉捷運,再轉公車,然後走一小段路,花掉三個小時,終於到達會場。看到松山社區大學一堆警察及特勤人員,以及會場外包圍了記者與攝影機,原來新科總統馬英九先生特別現身致詞,我特別留意女記者們,結果沒看到特別漂亮的美眉。

阿扁前總統所屬DPP與社運團體有革命情誼,因此倍受來自社運團體的壓力,作了不少承諾。然而國家大事當然不只是社運所觀注的那些議題,加上弱勢執政面對KMT的焦土策略,使得阿扁前總統對社運團體的承諾一再跳票,直至下台。

與阿扁前總統不同的是,馬總統對社運團體並不感到壓力,KMT能再度執政,靠的是本身力量的再收編,其實大可不必理會這些社運團體。但是馬總統能親臨現場,並講演蠻「綠」的內容,顯示馬總統對形象不遺餘力。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議程:開場五個簡報,講氣候變遷與能源政策,接著分成不同主題的場次,談綠色交通、非核家園、棲地保育、水患治理、水資源、公益信託、垃圾問題、立法遊說與環境訴訟八場。

環境NGOs能自動自發連續五年舉行全國性環境會議,相當不容易,但是仍有許多可待改進的地方。

一、會議屬性定位不明。會議的屬性可以有很多種,主要是提供平台,讓全國環境型NGOs共聚一堂,以1)討論彼此正在推動或研究的議題;2)佈告彼此領域的最新進度;3)串連目前正在推動的運動;4)藉會議以進行政策遊說等等。然而,由於參與的團體依然不夠全面,時間太過匆促,因此看起來只是把核心團體目前較觀注的議題拿出來作簡報而已,不夠全面,也不知會議目的何在。

二、會議組織無法定錨。據側面瞭解,這個會議並沒有固定的「場所」,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個「資料存放處」,或者一個固定的「執行處」,因此能量難以累積;而且,會議的過去成果與未來目標也難以設定。

三、場邊活動浪費掉。除了簡報場次,加上環境資訊協會最擅長的票選活動,太過單調。會場外仍有相當大的空間,應該可以擺海報、擺攤等。不過,據側面瞭解,工作會議有討論過,由於人手不足,因此各團體不擺攤。但是依會議手冊記載,各單位參與人員有41名,人手其實是足夠的~

由於一聽完開場的五個有關氣候變遷的簡報,我就準備開溜了,因此我個人的觀點算是相當片面的。為何我一聽完開場就想溜,因為這五個簡報讓我有點枯坐乏味,其實只要播放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就可以了,搞不好還更精彩。NGOs大抵仍停留在宣示立場的階段,看不到NGOs的資源與權力(power)。

建議,NGOs應該要培養舉辨會議的能力,包括大型會議、研討會、工作坊等,研討會或工作坊應該經驗較為充足,因為申請計畫中這兩項是最容易寫的,但大型會議可能較缺乏。大型會議的重要性在於建立組織、串連網絡,而非立場宣示。其中以組織、制度的建立最為重要,才能將資源累積起來。

題外話,繼馬總統之後,新任環保署長沈士宏也發表了一些看法,針對CO2減量時程,他說他也同意,但仍需經過立法院的協商。有趣的是,馬總統於選前辯論,就承諾CO2減量要有時程,而且也說過讓KMT完全執政。現在馬英九先生當選了,KMT在立法院也佔3/4絕對多數,真正完全執政了,則沈署長必需要兌現馬總統的選前承諾,CO2減量時程(含可評量的指標)便是他的工作職責任,而且立法院也不再是問題才對。

題外話之二,有人談到京都機制,裡面有碳排放交易,結果有大老說:環保團體不應講市場機制~~環保團體這麼清高,不講市場,則自身生存都有問題了,如何去解決環境弱勢者的問題?例如最近因四川震災,有人就認為慈濟的行動造成磁吸,使其他團體的捐款受到影響。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