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看不厭的電影!結局發人省思。
在作家 Karen Eiffel 筆下,主角 Harold 平凡枯燥的一生,終將在得到幸福時一死,令其不朽。但 Eiffel 發現到現實世界中真有 Harold 其人,且依照 Eiffel 的筆端去進行他的人生。Eiffel 至此才知道,她筆下無懈可擊的文學鉅作,其實是一段真實的人生故事。Eiffel 是要完作她十年來唯一鉅作?亦或是為 Harold 將其作品改寫成平庸的小說?
當 Eiffel 面臨人天交戰時,看完小說原稿的 Harold 卻告訴 Eiffel,這是本不朽傑作,應該要完成它。但Heiffel 最後犠牲作品的完美性,讓 Harold 渡過他幸福(但平凡的一生)。
任何人都應該會同意,故事(Harold的人生)應該停止在車禍那一刻(Harold之死),而不應該讓 Harold 活著,然後去闡釋人一生中幸福的片刻時光有多美好。後面那一段,讓整部電影的質感與戲劇性降低不少。
儒家的完美觀,講的是止於至善,也就是停棲在「恰到好處」的地方;相對地,歐美追求極緻,對儒家來說,屬於「過猶不及」。就這部電影而言,Harold被巴士撞到時,是恰到好處,接下來的戲份,已是過猶不及了。
然而,從人的角度看,這乃是不完美的完美。人生的目的,並不絕對在於成就那不朽的一刻;身為全知全能者,也不應藉不朽之名,以眾生為芻狗。
聖人唯有不仁,方能以生民為芻狗,以成就萬世不朽。這難道是歐美對其數百年來文化的反省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