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以政治選舉最能體現何謂「競爭」。同樣在1998年,陳水扁企圖與馬英九競選台北市長,卻以70%高支持率連任失敗,他當時的敗選感言便合乎上述的良性競爭與運動家精神。
民主政治的精神和道理,就是由人民來作決定。台北市長的選舉如此,國家前途的選擇也是如此。今天台北市民已經透過投票作
了決定,我誠摯地希望所有人,共同接受和尊重這項決定......在這裡我要恭賀和祝福剛當選的馬英九先生,希望他不辜負市民的期望,把市政建設帶向更卓越的方向......選舉已經落幕,讓我們盡快地恢復平靜,在這個城市不同的角落、不同的崗位,繼續為這個偉大城市的進步一起努力!
2006年謝長廷與郝龍斌競選台北市長,謝長廷的落選感言有相同的味道:
選舉是民主制度,現在票開完了,我接受這樣的結果......這次選舉,我求仁得仁,選舉開始時我就講過要「承擔責任走長路」,感謝大家到這裡,相信未來還能夠在不同的地方繼續支持台灣的進步,繼續支持台灣的主體價值,繼續為這塊土地奮鬥,為台灣的愛不會因為一場選舉就變化。抱歉!謝謝大家!
我們同樣可以舉出相反的情況,例如2000年總統大選,連戰及宋楚瑜雙雙落敗,結果是群眾包圍國民黨中央黨部,逼迫黨主席李登輝下台,接著在核四事件發動擺免新上任之陳水扁總統,並以國會優勢,讓國政停擺。接著是2004年總統大選,連戰與宋楚瑜挑戰陳水扁失敗,一聲「這是不公平的選舉!」挑動群眾進駐凱達格蘭大道,上演耍賴戲碼。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的政治競爭,已經不是「選舉那一刻」的競爭,而是「從這次選舉到下次選舉」的競爭。講明白點,這是總體戰的競爭,只能直到一方把另一方徹底打跨的競爭。若說陳水扁、謝長廷的競爭是一種「社會性的競爭」,則連戰與宋楚瑜的競爭便是一種「生存的競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台大社會學系李明璁教授曾有一篇文章:美麗的失敗者(2006.10.9),裡面也談到1998年陳水扁的敗選感言,他當時的指導教授在聽完之後,認為「Mr. Chen is like a "beautiful loser"」。這篇發表在紅衫軍天下圍改前夕的文章,究竟想表達什麼?那是因為李教授還不明白這已經是一場總體性的生存戰爭。紅衫軍只是2004年那一句「這是不公平的選舉!」的延續,而陳水扁身上僅存的運動家精神,也終於忍不住要「不甘願」就此非戰之罪而退讓。因此我們必需問的是:為何良性的「社會性競爭」會淪落成惡性的「生存性競爭」?可惜的是,沒有人珍惜「社會性競爭」的可貴,也沒有人警告「生存性競爭」的可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