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2, 2008

台灣需要的是善治

自從爆發阿扁洗錢疑雲之後,有關政府募款議題開始有人在談論。劉進興倡導小額募款,其用意是從在地札根,動員最基層的人民,同時也是向基層人民負責的意思。例如陳玉峰、徐仁修也是堅持小額募款的理念,推動環境保護運動。無論小額募款的成效如何,其理念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令人搖頭的是,吳伯雄認為,保留黨產可杜絕黑金,這種莫名其妙的言論,可能有相當多腦殘的百姓讚成呢!

首先,黑金政治不就是KMT創黨以來的特色嗎?加上KMT的黨產,得之於ROC黨國不分時代,國庫通黨庫,因此才有「不當黨產」的名稱,吳伯雄的說法,就好像:老大已經搶了一家銀行,因此小弟就不會去偷便利商。相當荒謬而可笑!

最可怕的是第三點,吳伯雄暗示人民,「有錢的人不會貪污」,事實上貪污跟法治、良心有關,跟家裡有沒有錢無關;況且,公司裡會破壞規矩、便宜行事的,通常是那些掌有權力的人,而非底下工作的小職員。如果按吳伯雄這種說法去作,是否以後要有百萬家產才能當公務員,千萬家產才能當官,要億萬家產才能選總統?而月收入不足五萬的貧民,走在路上都應受到警察臨檢,因為有順手牽羊的嫌疑。

1989年世界銀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機(crisis in governance)來描繪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狀況,並且於1992年年度報告使用治理與發展(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作為標題,此後包括OECD、UNDP及UNESCO等組織皆著重對治理以及善治(Good Governance)的探討,而國際治理也成為建構國際體制與網絡、健全國際合作的重要概念。

台灣目前面臨到的問題,跟第三世界國家一樣,依然是缺乏良善的制度與治理。制度(Institution)可視之為權利、規則、決策程序的集合體,用來遂行社會實踐,並指派各種角色參與此實踐;因此,制度常被視為社會問題的肇因,反之制度也可成為社會問題的藥方。治理(Governance)則為國家在經營管理其經濟、社會與環境資源時,其權力行使的方式與手段,良善治理代表的即是一健全的政府管理制度,而良善治理推動的目的則在於提升國家的制度量能。

今天政黨貪腐問題,並不是募款金額大小、募款來源是財團或平民、政黨有沒有錢的問題,關鍵點還是在於善治,其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性、透明性、問責性、法治、回應與有效。簡單地講,即使是小額募款、政黨有千億黨產,如果缺乏透明度與問責性的話,還是可能貪腐、黑金的。

除此之外,不只是政黨,包括企業、NGOs、政府機關,依然需要處理善治議題。例如這次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的資金募集就是公開的行為,另外全球最大NGOs之一的WWF,也是公開與企業進行合作,包括得到企業的讚助,但仍不妨害其組織的公正性與信任。

【延伸閱讀】

World Bank: Governance & Anti-Corruption
躲藏世界:擺脫對金主的依賴(2008.08.19)
Poiesis:把陽光照射向企業政治獻金(2008.08.20)
無差別:慈濟,汝之名喚為爭議(2008.09.22)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