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北槺榔山有一位牧童,每天在山裡放牛,死後葬在此山,因為地理精華而成神,人稱囝仔公(騎牛囝仔)。而囝仔公的所在地,就是今天台南縣南鯤鯓代天府。
嘉慶年間,李、池、吳、朱、范5位王爺(五府千歲)從唐山渡海來台,於南鯤鯓沙汕建廟。據說此廟在地理風水上屬於「浮水金獅活穴」,擁有白槺榔樹、白馬鞍藤頭、烏金石三件寶物,具有防止海水倒灌、山洪的侵襲、保持水土和轉海水為淡水的功用。後來白槺榔樹被砍,烏金石、白馬鞍藤頭相繼被盜,南鯤鯓的地理風水盡遭破壞,沙汕及五府千歲即將為海水所吞沒,因此決定遷廟。
五府千歲經過卜卦,發現北槺榔山乃「虎穴」,決定遷往該地;但北槺榔山虎穴本就是囝仔公的所在地,雙方乃大戰不休,僵持不下。後來赤山嚴佛祖知道這件事,就請天上聖母和保生大帝出面協調,雙方訂下契約:1)五王代囝仔公建小廟;2)大廟來進香,小廟必有敬;3)有福同享,光大南鯤鯓香火。也就是說,此虎穴正式為五府千歲所有,因此乃蓋大廟,再於廟後方為囝仔公蓋一小廟;據說老信徒在拜完大廟,都會到小廟「順便」拜囝仔公呢。
我怎麼感覺,囝仔公被擺了一道耶~~天上聖母、保生大帝與五府千歲原本就是同一族群的,怎幾個大人合力起來欺騙不懂江湖險惡的騎牛囝仔啊!!
囝仔公可能是平埔族的信仰,而五府千歲則是漢人的信仰,文化帝國主義老早就上演了。這大概是中國統戰陰謀的神話版吧~有興趣的人或許可以研究看看。
P.S. 鯤鯓或海翁,都是指鯨魚。據說台灣海峽在當時可以看到許多鯨魚,而台江內海又稱海翁窟。台南海岸有許多沙汕,遠遠看過去就像鯨魚的背部,因此稱這些沙汕為鯤鯓。
在兒童節前夕,突然想起這個故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