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起,每年由環盟、主婦聯盟、荒野及台灣生態學會舉辨全國NGOs環境會議,這已經是第五年了,相當不容易,因此我也報名參加這場一天半的會議。
搭公車,轉捷運,再轉公車,然後走一小段路,花掉三個小時,終於到達會場。看到松山社區大學一堆警察及特勤人員,以及會場外包圍了記者與攝影機,原來新科總統馬英九先生特別現身致詞,我特別留意女記者們,結果沒看到特別漂亮的美眉。
阿扁前總統所屬DPP與社運團體有革命情誼,因此倍受來自社運團體的壓力,作了不少承諾。然而國家大事當然不只是社運所觀注的那些議題,加上弱勢執政面對KMT的焦土策略,使得阿扁前總統對社運團體的承諾一再跳票,直至下台。
與阿扁前總統不同的是,馬總統對社運團體並不感到壓力,KMT能再度執政,靠的是本身力量的再收編,其實大可不必理會這些社運團體。但是馬總統能親臨現場,並講演蠻「綠」的內容,顯示馬總統對形象不遺餘力。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議程:開場五個簡報,講氣候變遷與能源政策,接著分成不同主題的場次,談綠色交通、非核家園、棲地保育、水患治理、水資源、公益信託、垃圾問題、立法遊說與環境訴訟八場。
環境NGOs能自動自發連續五年舉行全國性環境會議,相當不容易,但是仍有許多可待改進的地方。
一、會議屬性定位不明。會議的屬性可以有很多種,主要是提供平台,讓全國環境型NGOs共聚一堂,以1)討論彼此正在推動或研究的議題;2)佈告彼此領域的最新進度;3)串連目前正在推動的運動;4)藉會議以進行政策遊說等等。然而,由於參與的團體依然不夠全面,時間太過匆促,因此看起來只是把核心團體目前較觀注的議題拿出來作簡報而已,不夠全面,也不知會議目的何在。
二、會議組織無法定錨。據側面瞭解,這個會議並沒有固定的「場所」,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個「資料存放處」,或者一個固定的「執行處」,因此能量難以累積;而且,會議的過去成果與未來目標也難以設定。
三、場邊活動浪費掉。除了簡報場次,加上環境資訊協會最擅長的票選活動,太過單調。會場外仍有相當大的空間,應該可以擺海報、擺攤等。不過,據側面瞭解,工作會議有討論過,由於人手不足,因此各團體不擺攤。但是依會議手冊記載,各單位參與人員有41名,人手其實是足夠的~
由於一聽完開場的五個有關氣候變遷的簡報,我就準備開溜了,因此我個人的觀點算是相當片面的。為何我一聽完開場就想溜,因為這五個簡報讓我有點枯坐乏味,其實只要播放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就可以了,搞不好還更精彩。NGOs大抵仍停留在宣示立場的階段,看不到NGOs的資源與權力(power)。
建議,NGOs應該要培養舉辨會議的能力,包括大型會議、研討會、工作坊等,研討會或工作坊應該經驗較為充足,因為申請計畫中這兩項是最容易寫的,但大型會議可能較缺乏。大型會議的重要性在於建立組織、串連網絡,而非立場宣示。其中以組織、制度的建立最為重要,才能將資源累積起來。
題外話,繼馬總統之後,新任環保署長沈士宏也發表了一些看法,針對CO2減量時程,他說他也同意,但仍需經過立法院的協商。有趣的是,馬總統於選前辯論,就承諾CO2減量要有時程,而且也說過讓KMT完全執政。現在馬英九先生當選了,KMT在立法院也佔3/4絕對多數,真正完全執政了,則沈署長必需要兌現馬總統的選前承諾,CO2減量時程(含可評量的指標)便是他的工作職責任,而且立法院也不再是問題才對。
題外話之二,有人談到京都機制,裡面有碳排放交易,結果有大老說:環保團體不應講市場機制~~環保團體這麼清高,不講市場,則自身生存都有問題了,如何去解決環境弱勢者的問題?例如最近因四川震災,有人就認為慈濟的行動造成磁吸,使其他團體的捐款受到影響。
Saturday, May 31, 2008
Friday, May 30, 2008
One
紀念台灣第11度叩關WHO失敗。
同樣是One,一個是One Love,一個是One China...哎!還是聽歌罷~
Is it getting better
Or do you feel the same
Will it make it easier on you now
You got someone to blame
You say...
One love
One life
When it's one need
In the night
One love
We get to share it
Leaves you baby if you
Don't care for it
Did I disappoint you
Or leave a bad taste in your mouth
You act like you never had love
And you want me to go without
Well it's...
Too late
Tonight
To drag the past out into the light
We're one, but we're not the same
We get to
Carry each other
Carry each other
One...
Have you come here for forgiveness
Have you come to raise the dead
Have you come here to play Jesus
To the lepers in your head
Did I ask too much
More than a lot
You gave me nothing
Now it's all I got
We're one
But we're not the same
Well we
Hurt each other
Then we do it again
You say
Love is a temple
Love a higher law
Love is a temple
Love the higher law
You ask me to enter
But then you make me crawl
And I can't be holding on
To what you got
When all you got is hurt
One love
One blood
One life
You got to do what you should
One life
With each other
Sisters
Brothers
One life
But we're not the same
We get to
Carry each other
Carry each other
One...life
One
延伸閱讀:
陳穎:中華民國第11度叩關WHO 再遭世衛大會封殺
Thursday, May 29, 2008
台灣在IHDP及一個中國
全球環境變遷人文面向國際計畫(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HDP)是由UNESCO底下的國際科學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及國際社會科學會(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Council, ISSC)在1960年創設,可說是全球最大的、有關氣候變遷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畫,其計畫主要圍繞在三項主要目標:
1. 尖端研究(cutting edge research)
2. 量能發展與國際科學網絡(capacity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networking)
3. 科學與政策之互動作用(Science policy interaction)
IHDP也是使用國家型式來建立國際研究網絡,分為國家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NC)及國家聯絡處(National Contact Point, NCP)兩種層級。以2005年公佈的名單,可知道PRC用的名稱是「China (NC)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IHDP, CNC-IHDP"」,譯成中文就是「中國(NC),IHDP中國國家委員會」;而台灣-也就是ROC-用的名稱是「China: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located in Taipei, China "Committee for IHDP in Taipei, China"」,譯成中文就是「中國(位於中國台北中央研究院),台北IHDP委員會」
PRC的IHDP NC成立於2004年8月(科技部新聞),而位於中國台北的聯絡處(甚至不是NCP)則早在1994年就參與IHDP計畫。
會對這件事感到興趣,是因為之前找資料,看到IHDP贊助經費(Funding)圖,裡面中國台北(China Taipei)竟然也可以佔一個小角。剛好最近IHDP網站全面更新,結果變成這樣:
2003年IHDP經費來源圖

2006-2007年IHDP經費來源圖,中國台北不見了

網頁上講得很清楚:「Additionally in 2003, IHDP received national contributions from Austria, China Taipei, Finland, France, the Netherlands, Norway, Sweden and Switzerland. For 2004, Spain has also announced a national contribution to the Secretariat.」,也就是說,2003年中國台北捐了一筆錢給IHDP,而2004年成立的中國國家委員會還來不及捐錢。
當然,我得到的訊息相當有限,不能作過多聯想,畢竟學術是學術,政治是政治!我們不應泛政治化啊~另外,IHDP作為地球系統科學夥伴(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hnership, ESSP)的一員,其他夥伴像IGBP情形也一樣,但用的分別是China (Beijing)及China (Taipei),可能ROC在IGBP的研究群比較活躍吧~
1. 尖端研究(cutting edge research)
2. 量能發展與國際科學網絡(capacity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networking)
3. 科學與政策之互動作用(Science policy interaction)
IHDP也是使用國家型式來建立國際研究網絡,分為國家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NC)及國家聯絡處(National Contact Point, NCP)兩種層級。以2005年公佈的名單,可知道PRC用的名稱是「China (NC)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IHDP, CNC-IHDP"」,譯成中文就是「中國(NC),IHDP中國國家委員會」;而台灣-也就是ROC-用的名稱是「China: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located in Taipei, China "Committee for IHDP in Taipei, China"」,譯成中文就是「中國(位於中國台北中央研究院),台北IHDP委員會」
PRC的IHDP NC成立於2004年8月(科技部新聞),而位於中國台北的聯絡處(甚至不是NCP)則早在1994年就參與IHDP計畫。
會對這件事感到興趣,是因為之前找資料,看到IHDP贊助經費(Funding)圖,裡面中國台北(China Taipei)竟然也可以佔一個小角。剛好最近IHDP網站全面更新,結果變成這樣:
2003年IHDP經費來源圖

2006-2007年IHDP經費來源圖,中國台北不見了

網頁上講得很清楚:「Additionally in 2003, IHDP received national contributions from Austria, China Taipei, Finland, France, the Netherlands, Norway, Sweden and Switzerland. For 2004, Spain has also announced a national contribution to the Secretariat.」,也就是說,2003年中國台北捐了一筆錢給IHDP,而2004年成立的中國國家委員會還來不及捐錢。
當然,我得到的訊息相當有限,不能作過多聯想,畢竟學術是學術,政治是政治!我們不應泛政治化啊~另外,IHDP作為地球系統科學夥伴(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hnership, ESSP)的一員,其他夥伴像IGBP情形也一樣,但用的分別是China (Beijing)及China (Taipei),可能ROC在IGBP的研究群比較活躍吧~
Monday, May 26, 2008
地域歧視、省藉情結與民族主義
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第四章,談到1900-1920間,中央集權制國家觀與邦聯制國家觀之間的關係;這個邦聯制國家觀,就是國民基礎教育裡提到的「聯省自治」。杜贊奇認為,邦聯主義者所強調的是,「即使不把省確立為主權政府,至少也要確立為自治政府,並以此作為建設一個現代化的邦聯政體的國家的基礎」(P.168);但是這些20世紀初的邦聯主義者,「同時也是民族主義的,只不過他們對民族主義的理解受到其省藉認同的影響」(P.170)
書中提到,省藉認同確有其歷史脈絡,例如工匠的「幫」、商人的「會館」、旅居外省者的「同鄉會」等,這種省藉認同的政治化結果,就出現辛亥革命的組織中,光復會基本上由江浙人所組成、興中會由廣東人組成、華興會由湖南人組成的現象。那麼,或許省藉認同的政治性,可能一直潛伏在常民的精神世界,只是一直被中央集權、大一統的歷史觀所壓抑住而以!?則青年毛澤東在1920年主張「我們應當努力,先以湖南共和國為目標,實施新理想,創造新生活,在瀟湘片土開闢一個新天地,為27個小共和國的首倡」(P.180),這種分離主義的論點,也就不再令人感到多麼震憾。
書中也談到陳炯明,他主張粵人治粵、閩人治閩,實施聯邦體制,得到陳獨秀的支持,但卻與孫文的中央集權制相衝突,而遭到被放逐、污名化的命運。
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觀點是,從族群的角度看。從清末梁啟超、孫文等人提倡一個同質性的中國民族主義以來,中國人、華人的說法逐漸掩蓋了多種族的事實。所謂「中國人」,判斷的標準是「國藉」,亦即持有PRC護照、身為PRC公民者,就是「中國人」;那麼「華人」呢,孫文用的是「華裔(Chinese by Blood)」這個字眼,可推斷,講的應該是漢族。「華人」意思就是,受到「漢族文化」改宗(conver)、洗禮者。
但是今天以基因研究配合歷史記述,已逐漸釐清族群漢化的脈絡,例如林媽利的基因研究,發現今天台灣的閩客族群,其實主要是大陸東南沿岸的越族,也就是南亞人種。如果把漢化(文化)因素拿掉,或許今天中國的許多區域或省份,其實種族差異可能不小。
令人格外好奇的是,這種省藉的認同之遠因、近因何在?其認同的程度究竟如何?簡單地講,這種省藉歧視、認同,在光譜上,與國家式民族主義的距離有多遠?是什麼因素阻止或強化國家式民族主義的發酵?就目前而言,同質性、統一的中國是最優勢的主張,因此省藉認同尚未發酵成分離主義;但是PRC中央政府視台獨、藏獨與疆獨為毒瘤,是因為體認到集權制一統國家的脆弱嗎?是因為察覺到地方自治的力量比想像中強大嗎?
延伸閱讀:
Richter:諷刺的地圖(2008.05.04)
年糕料理館:中國的地域歧視(2008.05.12) <-- 河南最受歧視
林媽利: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台灣人」的來源
浪漫之都:各省人眼裡的中國地圖開啟中國當代地域歧視
鉑鎂鑼:心聲與忠告(2008.05.22) <-- 有名的遼寧女嗆四川震災
島嶼共和國:孫文也是美國人(2008.02.13)
書中提到,省藉認同確有其歷史脈絡,例如工匠的「幫」、商人的「會館」、旅居外省者的「同鄉會」等,這種省藉認同的政治化結果,就出現辛亥革命的組織中,光復會基本上由江浙人所組成、興中會由廣東人組成、華興會由湖南人組成的現象。那麼,或許省藉認同的政治性,可能一直潛伏在常民的精神世界,只是一直被中央集權、大一統的歷史觀所壓抑住而以!?則青年毛澤東在1920年主張「我們應當努力,先以湖南共和國為目標,實施新理想,創造新生活,在瀟湘片土開闢一個新天地,為27個小共和國的首倡」(P.180),這種分離主義的論點,也就不再令人感到多麼震憾。
書中也談到陳炯明,他主張粵人治粵、閩人治閩,實施聯邦體制,得到陳獨秀的支持,但卻與孫文的中央集權制相衝突,而遭到被放逐、污名化的命運。
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觀點是,從族群的角度看。從清末梁啟超、孫文等人提倡一個同質性的中國民族主義以來,中國人、華人的說法逐漸掩蓋了多種族的事實。所謂「中國人」,判斷的標準是「國藉」,亦即持有PRC護照、身為PRC公民者,就是「中國人」;那麼「華人」呢,孫文用的是「華裔(Chinese by Blood)」這個字眼,可推斷,講的應該是漢族。「華人」意思就是,受到「漢族文化」改宗(conver)、洗禮者。
但是今天以基因研究配合歷史記述,已逐漸釐清族群漢化的脈絡,例如林媽利的基因研究,發現今天台灣的閩客族群,其實主要是大陸東南沿岸的越族,也就是南亞人種。如果把漢化(文化)因素拿掉,或許今天中國的許多區域或省份,其實種族差異可能不小。
令人格外好奇的是,這種省藉的認同之遠因、近因何在?其認同的程度究竟如何?簡單地講,這種省藉歧視、認同,在光譜上,與國家式民族主義的距離有多遠?是什麼因素阻止或強化國家式民族主義的發酵?就目前而言,同質性、統一的中國是最優勢的主張,因此省藉認同尚未發酵成分離主義;但是PRC中央政府視台獨、藏獨與疆獨為毒瘤,是因為體認到集權制一統國家的脆弱嗎?是因為察覺到地方自治的力量比想像中強大嗎?
延伸閱讀:
Richter:諷刺的地圖(2008.05.04)
年糕料理館:中國的地域歧視(2008.05.12) <-- 河南最受歧視
林媽利: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台灣人」的來源
浪漫之都:各省人眼裡的中國地圖開啟中國當代地域歧視
鉑鎂鑼:心聲與忠告(2008.05.22) <-- 有名的遼寧女嗆四川震災
島嶼共和國:孫文也是美國人(2008.02.13)
Wednesday, May 21, 2008
民主是最好的武器
人,可以忍辱偷生,可以活在沒有公理、沒有正義之下-一般來說,人生也只有這一條路可走-可是,如若沒有希望,那就真是活不成了(霍布斯邦《盜匪》P.62)
從320馬英九先生當選ROC總統以來,已經有兩位社會人士自焚,一位是為了言論自由,一位是為了弱勢族群。想來,馬政府對於這兩件議題是不可能有什麼作為,也沒有興趣關心,因此,似乎只能靠民間自己去努力。
台灣有沒有對抗PRC與KMT的武器?答案是有的,只有兩樣東西:民主與人權。這也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唯有堅持現代社會的價值,包括法治、制度、平等、正義、自由等等,才是台灣對抗KMT、PRC、甚至美國的唯一武器。
言論自由是民主的基調,言論自由亦即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會受到威脅或心懷恐懼。在台灣,已經可以當街談論統獨、罵總統,而不用擔心受到脅迫,這代表台灣的民主已經達到一種高度。而普選與公投,是人民直接意志的表現,也是言論自由的表現之一,台灣人民一旦習慣這種自由,就很難去接受間接又間接的民主方式,此則跟香港大有不同。(台灣人,是不大可能如金庸所言,躺下來享受被強姦的滋味)
加拿大是個有趣的例子,那麼多人嚮往的國度,也有分離主義,而且加拿大政府還公開讓魁北克進行公投。相較之下,何以中國這麼害怕藏獨、疆獨及台獨,甚至以暴力相迫?
對弱勢族群的照顧,是現代國家應具備的任務,以台藉老兵的議題而言,他們是被漠視的一群邊綠人:他們在日本帝國時期,被當作受殖者予以徵兵;到了戰後,原來的敵國成了母國,又被以受殖者身份派去打中國內戰;CKS政權之後,解了甲,卻無田可歸。
與逃難來台的CKS老兵不同的是,他們沒有榮民身份、不能享有黨國給的福利,沒有18%...
海洋之聲臺長廖述炘自焚
妙子:哀傷的靈魂請安息(2008.04.02)
年糕料理館:悼念戰友傑克 誌廖述炘自焚(2008.04.02)
台藉老兵許昭榮自焚
Ajin:懷念有氣魄的台灣老將昭榮前輩
Fortis Est Veritas:我的族群記憶:我的阿媽是「皇民」(2008.05.22)
Judie35:終戰六十年紀念相關事件(2005.08.15)
陳凱劭:台灣老兵許昭榮高雄旗津自焚身亡(2008.05.21)
樂生院民黃再輝跳淡水河自殺身亡(2008.07.09)
延伸閱讀:
肥醫生:港殤
Tuesday, May 20, 2008
讀福澤諭吉自傳
福澤諭吉的父親福澤百助是豐前中津奧平藩的武士,是位漢儒,特別崇尚京都古義學派的伊藤東涯,治家嚴僅,因此福澤諭吉從小也接受了純粹的漢學。但是福澤諭吉並不沈迷於漢學,而且對當時幕府的門閥制度與保守風氣相當反感。福澤諭吉跟隨長兄到長崎,主要是為了離開保守的中津藩,但是一接觸到西學,眼界大開,因此除了學習荷蘭文,也接著學習英文,引進許多原文書,在遊歷歐美之後,乃主張要開放門戶、引進歐美文明,並且在1885年(明治18年)於《時事新報》發表「脫亞論」。
一、脫亞論
「脫亞論」有許多爭議。陳思雲就「脫亞論」出現的背景來看,他認為當時日、韓、中都面臨歐美文明的入侵,有識之士就提出「興亞論」,包括勝海舟、植木枝盛、大井憲太郎、樽井藤吉等,而中國也有類似概念,例如梁啟超「亞粹主義」、章太炎「亞洲和親主義」孫文「大亞洲主義」、李大釗「新亞細亞主義」等。因此福澤諭吉乃提出「脫亞論」以對抗之,他認為:
所謂「脫亞論」精義如此而已,就類似民初文化論戰裡的胡適等所提出的「全盤西化」,後來李敖也主張「全面西化」;與日本相反,在中國則是「中體西用」取得優勢。
有許多人針對福澤諭吉的「脫亞論」進行分析,甚至誇張地認為「脫亞(入歐)論」造成日本帝國侵略亞洲各國。其實福澤諭吉並非某專才學者,他只不過是憑個人能力,創辨慶應義塾以推廣歐美文明而已,對「脫亞」或「全面西化」並沒有多麼高深的思辯或理論基礎。反而因為如此,傻傻地努力學習歐美文明,才讓日本能夠在培里叩關(1853)不到五十年內,擠身世界強國之列。
二、去華入歐
我們必需重新檢視「脫亞論」裡的「亞洲」究指何事。中華文化(也就是漢文化,或儒教文化)在當時是亞洲的優勢文明,向四方臨國傳播,日本也在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5年)進行大化革新(漢化),因此一直到19世紀,對日本而言,整個亞洲文化就等於漢文化(漢學、儒教),此可見於福澤諭吉自傳中,一再強調要揚棄漢學、儒學可證。因此與其說是「脫亞」,不如說是「脫華」、「去華」。但是我們今天來看,反而可以從日本的生活之中去猜想古老的漢文化;古老的漢文化與現代西方文化和諧地在日常生活中體現。
台灣近十年來推動「本土化」,結果被KMT污名化為「去中國化」。從福澤諭吉的「脫亞論」及其歷史脈絡來看,一個浸習長久的文化習慣是不可能一刀兩斷的,但卻可以轉變、提昇,端看眼界是否寬廣?格局是否開放?無論是「去中國化」或「再中國化」,都是故步自封。
三、亞洲主義
我並不瞭解亞洲主義,想來應該就是「興亞論」之類的主張。「興亞論」是聯合亞洲各國一起對抗歐美,但是等其中一國特別強盛時,就出現類似「大東亞共同圈」這種亞洲版的門羅主義。日本的「大東亞共同圈」在二次大戰後落幕,但日本依然成為亞洲各國忌憚的對象。但我們一直遺忘中國在民初也有類似「興亞論」的主張,例如孫文的「大亞洲主義」,而中國也終於成為東亞軍事強權,那麼中國就不會步二十世紀初日本帝國的後塵嗎?
延伸閱讀:
阿森:福澤諭吉的脫亞論(2007.12.30)
摩術師手記:東西文明對話間的台灣(2005.07.26)
島嶼共和國:亞洲主義筆記(2007.05.20)
一、脫亞論
「脫亞論」有許多爭議。陳思雲就「脫亞論」出現的背景來看,他認為當時日、韓、中都面臨歐美文明的入侵,有識之士就提出「興亞論」,包括勝海舟、植木枝盛、大井憲太郎、樽井藤吉等,而中國也有類似概念,例如梁啟超「亞粹主義」、章太炎「亞洲和親主義」孫文「大亞洲主義」、李大釗「新亞細亞主義」等。因此福澤諭吉乃提出「脫亞論」以對抗之,他認為:
國內無論朝野,一切都採用西洋近代文明,不僅要脫去日本的陳規舊習,而且還要在整個亞細亞洲中開創出一個新的格局。其關鍵所在,唯「脫亞」二字。
所謂「脫亞論」精義如此而已,就類似民初文化論戰裡的胡適等所提出的「全盤西化」,後來李敖也主張「全面西化」;與日本相反,在中國則是「中體西用」取得優勢。
有許多人針對福澤諭吉的「脫亞論」進行分析,甚至誇張地認為「脫亞(入歐)論」造成日本帝國侵略亞洲各國。其實福澤諭吉並非某專才學者,他只不過是憑個人能力,創辨慶應義塾以推廣歐美文明而已,對「脫亞」或「全面西化」並沒有多麼高深的思辯或理論基礎。反而因為如此,傻傻地努力學習歐美文明,才讓日本能夠在培里叩關(1853)不到五十年內,擠身世界強國之列。
二、去華入歐
我們必需重新檢視「脫亞論」裡的「亞洲」究指何事。中華文化(也就是漢文化,或儒教文化)在當時是亞洲的優勢文明,向四方臨國傳播,日本也在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5年)進行大化革新(漢化),因此一直到19世紀,對日本而言,整個亞洲文化就等於漢文化(漢學、儒教),此可見於福澤諭吉自傳中,一再強調要揚棄漢學、儒學可證。因此與其說是「脫亞」,不如說是「脫華」、「去華」。但是我們今天來看,反而可以從日本的生活之中去猜想古老的漢文化;古老的漢文化與現代西方文化和諧地在日常生活中體現。
台灣近十年來推動「本土化」,結果被KMT污名化為「去中國化」。從福澤諭吉的「脫亞論」及其歷史脈絡來看,一個浸習長久的文化習慣是不可能一刀兩斷的,但卻可以轉變、提昇,端看眼界是否寬廣?格局是否開放?無論是「去中國化」或「再中國化」,都是故步自封。
三、亞洲主義
我並不瞭解亞洲主義,想來應該就是「興亞論」之類的主張。「興亞論」是聯合亞洲各國一起對抗歐美,但是等其中一國特別強盛時,就出現類似「大東亞共同圈」這種亞洲版的門羅主義。日本的「大東亞共同圈」在二次大戰後落幕,但日本依然成為亞洲各國忌憚的對象。但我們一直遺忘中國在民初也有類似「興亞論」的主張,例如孫文的「大亞洲主義」,而中國也終於成為東亞軍事強權,那麼中國就不會步二十世紀初日本帝國的後塵嗎?
延伸閱讀:
阿森:福澤諭吉的脫亞論(2007.12.30)
摩術師手記:東西文明對話間的台灣(2005.07.26)
島嶼共和國:亞洲主義筆記(2007.05.20)
Thursday, May 15, 2008
中國汶川大地震
5月12日下午中國四川省汶川發生規模7.9的大地震。
從(不)公平的角度看,當人類社會發生環境災害時,社會的組成所受到的衝擊是有所差異的,其中以窮人、弱勢族群、婦孺受到的傷害最為嚴重。就發展中國家的窮人而言,有許多是依靠生態資源討生活,當不永續的竭澤而漁、破壞生態環境,則不僅得不到日常維生所需,也容易受到脆弱環境的反撲,變成環境災民、環境難民。
就這次四川汶川震災而言,我們看到了經濟發展的果實,未能公平地分享給所有人民,特別是弱勢族群。例如地震中倒了許多學校,但政府機關只傳出一棟大樓有災情,才發現學校都是偷工減料、不堪一擊,也就是俗稱的「豆腐渣」建築法,救災者從倒塌的教室裡發現堆滿了孩童屍體,令人鼻酸(令人崩潰的豆腐渣)。
再回頭看這次地震震央,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角的汶川。阿壩以觀光旅遊聞名,單世界自然遺產就有九寨溝、黃龍及卧龍大貓熊保護區,僅2003年的觀光就收入21億人民幣。就人口組成而言,阿壩自治州的藏族52.3%、漢族26.6%、羌族17.7%、回族3.2%,但汶川則是漢族46%、羌族34%、藏族18.6%、回族1.3%。汶川東邊的北川是最嚴重的區域,一夕間夷為平地(消失的縣城-北川縣),這個北川縣指的應該就是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據說已有7000名百姓罹難,北川中學倒塌,造成1000多名師生被活埋。就照片來看,具相當程度都市化,推測人口組成應類似汶川,以漢族居多。
我們無法得知,這次震災裡,各族群的分佈及其生命財產損失的嚴重程度;但是政治敏感似乎已經發酵,日媒就認為,由於拉薩藏族示威運動,造成中央政府的顧忌,因而婉距了各國的救援行動(川區藏人多,中國顧忌),一直到15日中午,中國政府才首次同意日本救援隊進入災區,但已經過了黃金72小時。(另外,也可能牽涉到核武,請參見雲程)
目前尚有許多災區沒有消息,也無法進入,我們所看到的網路資料,大抵是交通可及的地方,例如都江堰、北川。缺乏資料地推想,經濟開發區域的衝擊應該相當大,尤其是開發區裡面的弱勢族群,至於偏遠少數民族聚落,可能就兇多吉少、自求多福。當然,若能運用GIS,將經濟開發、生命財產損失、族群分佈套疊在一起,應該可以得出不少結果。
二、就政府量能(capacity)而言,中國天災人禍時有耳聞,理當累積不少經驗,並且建置了許多因應制度,包括防災應變體系、標準化作業程序、組織動員系統等,也就是政府危機處理能力的建置,因此中國政府的救災量能應該相當充足才對。不知是因為對本身救援應變系統的自信,亦或是政治考量,中國政府並未於第一時間讓具有經驗與專業的外國救援隊伍進行協助,包括台灣的救援隊伍。(黃金時間已過,國際救援准行)
政治考量的說法有其可信度,以921地震、SARS及WHO的經驗,中國政府漠視台澎金馬居民的生命,堅持北京政府說了才算,至於受到生命威脅的人民,則「誰理你們啊!」對台灣如此,對其人民亦是如此。(人道?)
令人遺憾的是,天災與人禍,通常以人禍傷害最令人不平,如果政府制度未能落實民主化、透明化、問責化,則人民還是得持續受苦下去。例如非洲的旱災與饑荒,許多善意的捐贈後來都變成政府豪宅與軍需來源。
事實上,沒有系統地盲目捐獻,也很容易造成災民分配不均,甚至浪費救援物質,這是921震災的經驗。
三、就環境災害(Natural hazard)來講,隨著全球環境變遷(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影響人類安全、社會安全的事件會愈來愈多。從人類社會的角度來看,國際最重要的研究社群IHDP旗下,有個環境變遷與人類安全研究計畫(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Security, GECHS),訂定五項最重要的議題:1)環境與人類安全的概念與理論;2)環境變遷、資源使用與人類安全;3)人口、環境與人類安全;4)環境壓力與人類安全的區域模型;5)環境安全的制度與政策發展。其中,特別要考量脆弱(vulnerability)、回復(resilience)、適應(adaptation),以及治理(governance)等議題。
中國學術界近幾年來全力參與IHDP研究計畫,科學院農業政策中心的王金霞博士也成為GECHS科學委員會的成員。再過幾年,關於環境變遷與人類安全的相關研究,或許台灣學術界就得向中國取經呢!
延伸閱讀:
IHDP:GECHS
中國網:國新辨阿壩背景吹風會(2008.04.03) < -- 針對3/16由格爾登寺僧人帶領的群眾運動,召開國際記者會
百度: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Wist:四川大地震,震到台灣FunP(2008.05.14) <--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王明珂:一個羌族研究者對汶川大地震的關懷(2008.05.)
年糕料理館:專業擺拍作秀,造假救災報導(2008.05.16) <-- Sorry, 我笑了~
茄苳樹窠:與緬甸和中國的災民同憂(2008.05.14) <-- 在台灣的我們,可以如何行動?
雲程:四川大地震(2008.05.12);地震、綿陽與核武(2008.05.16)
慕容理深:「人道關懷」之差別心(2008.05.16) <-- 人道與差別心
從(不)公平的角度看,當人類社會發生環境災害時,社會的組成所受到的衝擊是有所差異的,其中以窮人、弱勢族群、婦孺受到的傷害最為嚴重。就發展中國家的窮人而言,有許多是依靠生態資源討生活,當不永續的竭澤而漁、破壞生態環境,則不僅得不到日常維生所需,也容易受到脆弱環境的反撲,變成環境災民、環境難民。
就這次四川汶川震災而言,我們看到了經濟發展的果實,未能公平地分享給所有人民,特別是弱勢族群。例如地震中倒了許多學校,但政府機關只傳出一棟大樓有災情,才發現學校都是偷工減料、不堪一擊,也就是俗稱的「豆腐渣」建築法,救災者從倒塌的教室裡發現堆滿了孩童屍體,令人鼻酸(令人崩潰的豆腐渣)。
再回頭看這次地震震央,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角的汶川。阿壩以觀光旅遊聞名,單世界自然遺產就有九寨溝、黃龍及卧龍大貓熊保護區,僅2003年的觀光就收入21億人民幣。就人口組成而言,阿壩自治州的藏族52.3%、漢族26.6%、羌族17.7%、回族3.2%,但汶川則是漢族46%、羌族34%、藏族18.6%、回族1.3%。汶川東邊的北川是最嚴重的區域,一夕間夷為平地(消失的縣城-北川縣),這個北川縣指的應該就是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據說已有7000名百姓罹難,北川中學倒塌,造成1000多名師生被活埋。就照片來看,具相當程度都市化,推測人口組成應類似汶川,以漢族居多。
我們無法得知,這次震災裡,各族群的分佈及其生命財產損失的嚴重程度;但是政治敏感似乎已經發酵,日媒就認為,由於拉薩藏族示威運動,造成中央政府的顧忌,因而婉距了各國的救援行動(川區藏人多,中國顧忌),一直到15日中午,中國政府才首次同意日本救援隊進入災區,但已經過了黃金72小時。(另外,也可能牽涉到核武,請參見雲程)
目前尚有許多災區沒有消息,也無法進入,我們所看到的網路資料,大抵是交通可及的地方,例如都江堰、北川。缺乏資料地推想,經濟開發區域的衝擊應該相當大,尤其是開發區裡面的弱勢族群,至於偏遠少數民族聚落,可能就兇多吉少、自求多福。當然,若能運用GIS,將經濟開發、生命財產損失、族群分佈套疊在一起,應該可以得出不少結果。
二、就政府量能(capacity)而言,中國天災人禍時有耳聞,理當累積不少經驗,並且建置了許多因應制度,包括防災應變體系、標準化作業程序、組織動員系統等,也就是政府危機處理能力的建置,因此中國政府的救災量能應該相當充足才對。不知是因為對本身救援應變系統的自信,亦或是政治考量,中國政府並未於第一時間讓具有經驗與專業的外國救援隊伍進行協助,包括台灣的救援隊伍。(黃金時間已過,國際救援准行)
政治考量的說法有其可信度,以921地震、SARS及WHO的經驗,中國政府漠視台澎金馬居民的生命,堅持北京政府說了才算,至於受到生命威脅的人民,則「誰理你們啊!」對台灣如此,對其人民亦是如此。(人道?)
令人遺憾的是,天災與人禍,通常以人禍傷害最令人不平,如果政府制度未能落實民主化、透明化、問責化,則人民還是得持續受苦下去。例如非洲的旱災與饑荒,許多善意的捐贈後來都變成政府豪宅與軍需來源。
事實上,沒有系統地盲目捐獻,也很容易造成災民分配不均,甚至浪費救援物質,這是921震災的經驗。
三、就環境災害(Natural hazard)來講,隨著全球環境變遷(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影響人類安全、社會安全的事件會愈來愈多。從人類社會的角度來看,國際最重要的研究社群IHDP旗下,有個環境變遷與人類安全研究計畫(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Security, GECHS),訂定五項最重要的議題:1)環境與人類安全的概念與理論;2)環境變遷、資源使用與人類安全;3)人口、環境與人類安全;4)環境壓力與人類安全的區域模型;5)環境安全的制度與政策發展。其中,特別要考量脆弱(vulnerability)、回復(resilience)、適應(adaptation),以及治理(governance)等議題。
中國學術界近幾年來全力參與IHDP研究計畫,科學院農業政策中心的王金霞博士也成為GECHS科學委員會的成員。再過幾年,關於環境變遷與人類安全的相關研究,或許台灣學術界就得向中國取經呢!
延伸閱讀:
IHDP:GECHS
中國網:國新辨阿壩背景吹風會(2008.04.03) < -- 針對3/16由格爾登寺僧人帶領的群眾運動,召開國際記者會
百度: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Wist:四川大地震,震到台灣FunP(2008.05.14) <--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王明珂:一個羌族研究者對汶川大地震的關懷(2008.05.)
年糕料理館:專業擺拍作秀,造假救災報導(2008.05.16) <-- Sorry, 我笑了~
茄苳樹窠:與緬甸和中國的災民同憂(2008.05.14) <-- 在台灣的我們,可以如何行動?
雲程:四川大地震(2008.05.12);地震、綿陽與核武(2008.05.16)
慕容理深:「人道關懷」之差別心(2008.05.16) <-- 人道與差別心
Tuesday, May 13, 2008
生物多樣性「資源」
在一場跨領域對話中,有理工背景教授提到,他對於「生物多樣性資源」這個詞很好奇,在他理解中,「生物多樣性」代表的意思就是去保護、不受干擾,但是「資源」的意思代表的就是使用,因此兩個名詞放在一起很奇怪。
我們都知道,生物多樣性一般的定義就是:基因、物種、生態系的多樣性,或者再加上地景多樣性,而在環境主義者的傳播之下,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於是基本認知。但是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管理,卻有許多方式,以UNESCO的定義,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管理取徑至少有兩種:保護(Protection)與保育(Conservation)。
保護的意思是,在自然界中,劃出一塊區域,限制或控制人類的行為,以保護此區域的生物多樣性。
保育的意思是,對自然資源的存續與使用進行管理,使其不僅可滿足此世代人類的福祉,也不妨害下一代對此資源的需求。就此而言,保育可以說等同於明智使用(wise use)或永續利用(sustainable use)。
就1971年國際濕地公約(Ramsar Convention)來講,其條文明訂:the Contracting Parties "shall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their plann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wetlands included in the List, and as far as possible the wise use of wetlands in their territory". (Article 3.1)
就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CBD)來講,其第一條就明訂:The objectives of this Convention, to be pursued in accordance with its relevant provisions, are the conserva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the sustainable use of its components and the fair and equitable sharing of the benefits arising out of the utiliza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Article 1)
在國際環境協商裡,保育與明智使用一直被強調著,因此,1992年世界高峰會上簽署CBD,對某些環境主義者而言,是一項大失敗,因為原本目的是要「保護」生物多樣性、管理基因的使用與生物安全,最後卻變成:1)生物多樣性成為國家資源;2)基因的使用讓生物多樣性成為高科技議題;3)如何去使用生物多樣性資源。的確,就目前的趨勢而言,CBD最熱門的議題就是:基因資源的取得與利益分享。
保育(conservation)確實有一點妥協的意味,IUCN於1980年出版了世界保育策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裡面談到永續發展的基楚:「the overall aim of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onservation of living resources.」並且強調保育策略的三項目標:1)essential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life-support systems must be maintained;2)genetic diversity must be preserved;3)any use of species or ecosystems must be sustainable。
如何去調配其的權重,就需要政治協商了。就國內而言:1)跨領域的對話相當重要,因為人類社會系統與環境系統交織的相當複雜,缺乏科際整合,無法釐清、解決許多問題,這常常需要團隊合作才有辨法達成;2)名詞的釐清相當重要,特別是針對NGOs,經常憑著一股熱情,混用各種名詞,或者望文生義,而不瞭解許多西方的名詞或理論,是有其社會與文化脈絡;3)環境議題的解決,是需要政治協商的,不要以為「環境」也可以不沾鍋。
我們都知道,生物多樣性一般的定義就是:基因、物種、生態系的多樣性,或者再加上地景多樣性,而在環境主義者的傳播之下,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於是基本認知。但是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管理,卻有許多方式,以UNESCO的定義,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管理取徑至少有兩種:保護(Protection)與保育(Conservation)。
保護的意思是,在自然界中,劃出一塊區域,限制或控制人類的行為,以保護此區域的生物多樣性。
保育的意思是,對自然資源的存續與使用進行管理,使其不僅可滿足此世代人類的福祉,也不妨害下一代對此資源的需求。就此而言,保育可以說等同於明智使用(wise use)或永續利用(sustainable use)。
就1971年國際濕地公約(Ramsar Convention)來講,其條文明訂:the Contracting Parties "shall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their plann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wetlands included in the List, and as far as possible the wise use of wetlands in their territory". (Article 3.1)
就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CBD)來講,其第一條就明訂:The objectives of this Convention, to be pursued in accordance with its relevant provisions, are the conserva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the sustainable use of its components and the fair and equitable sharing of the benefits arising out of the utiliza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Article 1)
在國際環境協商裡,保育與明智使用一直被強調著,因此,1992年世界高峰會上簽署CBD,對某些環境主義者而言,是一項大失敗,因為原本目的是要「保護」生物多樣性、管理基因的使用與生物安全,最後卻變成:1)生物多樣性成為國家資源;2)基因的使用讓生物多樣性成為高科技議題;3)如何去使用生物多樣性資源。的確,就目前的趨勢而言,CBD最熱門的議題就是:基因資源的取得與利益分享。
保育(conservation)確實有一點妥協的意味,IUCN於1980年出版了世界保育策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裡面談到永續發展的基楚:「the overall aim of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onservation of living resources.」並且強調保育策略的三項目標:1)essential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life-support systems must be maintained;2)genetic diversity must be preserved;3)any use of species or ecosystems must be sustainable。
如何去調配其的權重,就需要政治協商了。就國內而言:1)跨領域的對話相當重要,因為人類社會系統與環境系統交織的相當複雜,缺乏科際整合,無法釐清、解決許多問題,這常常需要團隊合作才有辨法達成;2)名詞的釐清相當重要,特別是針對NGOs,經常憑著一股熱情,混用各種名詞,或者望文生義,而不瞭解許多西方的名詞或理論,是有其社會與文化脈絡;3)環境議題的解決,是需要政治協商的,不要以為「環境」也可以不沾鍋。
Saturday, May 10, 2008
EZLN
The face that hides itself to be seen.
The name that hides itself to be named.
繼Che Guevara之後,副總司令馬可士(subcomandante Marcos)成為左派遊擊隊的新希望,「左派時尚界」的新巨星。
1992年美、加、墨三國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於1994年1月1日生效的同時,位於墨西哥東南角的Chiapas省原住民,正式成立Zapatista民族自由軍(Zapatista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 Ejercito Zapatista de Liberacion Nacional, EZLN),有趣的是,EZLN並不主張自墨西哥獨立出來,而是要求自治。
由於導火線是NAFTA,所以EZLN只有經濟問題嗎?由於是原住民社區所發起的武裝運動,所以是族群問題嗎?
我個人一直很好奇的問題是:自由民主運動,與殖民解放運動之間,界線何在?或者說,自治運動與獨立運動之間的界線何在?
延申閱讀:
吳音寧:蒙面叢林
阿潑:chiapas啟示2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