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8, 2008

常民所認知的共有財 2

平常散步走的一條小徑,有一處空地,高於地面約1.5m,面積應該有一百多坪吧,鄉民在上面種些菜、曬衣服。由於生長著許多野草、野花,景致算是不錯,尤其是下雨時聲聲蛙鳴,雨後則蝴蝶四處飛舞,有如世外桃源。



有一天,怪手開進來了,立了個牌子,說是要蓋公園。沒有幾天,就挖掉一個大缺角,不知載走了多少土方。

以我的認知,這麼小的空地,適合作成口袋公園,只要鋪個木屑及碎石子當路徑,上面種些本土種樹木,以及開花引碟的植物,應該相當漂亮了。而在一開始規劃時,就呼朋引伴,讓社區居民一起來討論如何管理、維護這個口袋公園。

正在這麼想時,剛才旁邊走來幾位居民,約三十出頭歲吧,對這個工地議論紛紛,好像在討論這是公地或私地。我跟他們說,「這是要作公園,但是不該把土方挖走。」他們則說,「作什麼公園,應該蓋停車場。」

原來,相較起來,在我眼裡不及格的地方政府及建商,算是不錯的了!難怪有人會說「把你們當人看」、「要教育你們」,這算是很客氣的修辭了!

Monday, March 24, 2008

Stranger than fiction



百看不厭的電影!結局發人省思。

在作家 Karen Eiffel 筆下,主角 Harold 平凡枯燥的一生,終將在得到幸福時一死,令其不朽。但 Eiffel 發現到現實世界中真有 Harold 其人,且依照 Eiffel 的筆端去進行他的人生。Eiffel 至此才知道,她筆下無懈可擊的文學鉅作,其實是一段真實的人生故事。Eiffel 是要完作她十年來唯一鉅作?亦或是為 Harold 將其作品改寫成平庸的小說?

當 Eiffel 面臨人天交戰時,看完小說原稿的 Harold 卻告訴 Eiffel,這是本不朽傑作,應該要完成它。但Heiffel 最後犠牲作品的完美性,讓 Harold 渡過他幸福(但平凡的一生)。

任何人都應該會同意,故事(Harold的人生)應該停止在車禍那一刻(Harold之死),而不應該讓 Harold 活著,然後去闡釋人一生中幸福的片刻時光有多美好。後面那一段,讓整部電影的質感與戲劇性降低不少。

儒家的完美觀,講的是止於至善,也就是停棲在「恰到好處」的地方;相對地,歐美追求極緻,對儒家來說,屬於「過猶不及」。就這部電影而言,Harold被巴士撞到時,是恰到好處,接下來的戲份,已是過猶不及了。

然而,從人的角度看,這乃是不完美的完美。人生的目的,並不絕對在於成就那不朽的一刻;身為全知全能者,也不應藉不朽之名,以眾生為芻狗。

聖人唯有不仁,方能以生民為芻狗,以成就萬世不朽。這難道是歐美對其數百年來文化的反省嗎?

Friday, March 21, 2008

ROC my love?!

DPP提出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KMT則祭出以讓ROC重返聯合國。前者的意圖,很清楚是要以台灣之名成立新國家(尚未界定其疆域),而後者則是要讓馬先生的代表去逐出胡先生的代表(因為用的是「重返」這個字眼)。

所謂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提案,並未言明是就舊金山和約未解決的台灣及澎湖成立新國家,亦或是ROC統治下的台、澎、金、馬成立新國家,但兩者的目標是相同的,也就是以一個獨立自主的地位繼續在國際社會存續下去。

讓ROC重返聯合國,則是在一個中國原則底下,與目前合法代表中國的PRC爭代表權。

立場與目的都表達出來了,接下來是雙方的態度。

在美中的壓力下,DPP或台派人士提出,希望民眾兩張都拿、兩張都投。也就是說,即使您不認同兩國論,您只認同一個中國,fine,希望您也支持KMT的提案,至少ROC還是與PRC在爭代表權,還是漢賊不兩立,台、澎、金、馬還是以獨立自主的角色繼續存在。

另一方面,在美中的壓力下,KMT等發起拒領公投票運動。也就是說,不僅立場是一個中國原則,且而,也不想與PRC爭代表權了,所以,對中國宣稱台灣是其一個省,以及一個中國是PRC(ROC被終結),都採取沈默回應。

亦即,就ROC而言,KMT集團在危難時刻,選擇的是放棄ROC;而DPP集團在危難時刻,願意接受ROC。嗯~ROC的臣民們,實在不懂你們在想什麼?令人難以理解,連蚯蚓踩牠一下,都會抖動呢!而你們卻只張著一雙死魚般的眼睛。

Wednesday, March 12, 2008

關鍵字:維持現狀

台澎金馬居民有一個朗朗上口的詞彙,就是「維持現狀」,然而何謂「現狀」?您問十個人,可能會得出十一個答案,也就是我們並非那麼清楚「現狀」的定義,或者尚未有一個對「現狀」具有共識的定義。

以目前的國際情勢而言,所謂現狀,就是:

1. PRC的管理權力不及於台、澎、金、馬;而ROC的管理區域也僅限於台、澎、金、馬。
2. PRC在國際上不斷地打壓ROC,使得ROC的邦交國、外交場域不斷地限縮,最後將可能成為國際孤兒。
3. PRC不斷加強軍事力量,並已配備300顆飛彈瞄準台、澎、金、馬,且PRC不放棄已武力終結ROC的選項。

其中的1是靜態的,而2及3則是動態的。因此所謂「現狀」,就是有兩個個體A及B,而A持續地騷擾、壓迫與恐嚇B;也因此所謂「維持現狀」,就是B相當滿足於被A騷擾、壓迫與恐嚇。其態度可能不一定是「滿足」或「享受」,但至少是「不排斥」或「願意」。

若以目前台、澎、金、馬而言,則所謂現狀,就是:

1. ROC(或大家口中的台灣)不是個「國家」。
2. 台灣(及澎湖)不是China的一個省。

就1而言,ROC不是個國家,因為聯合國2758號決議,已經宣告中國內戰裡兩個政府之爭,是由PRC代表中國,因此ROC乃成為流亡政府,其所統治的區域包括屬於中國的金門、馬祖,以及(視情況可能有爭議、也可能無爭議的)台灣、澎湖。

就2而言,是指1951年所簽訂的舊金山和平條約,日本只放棄台灣、澎湖的主權,但沒有言明由誰取得主權,而當時的情況是蔣介石元師奉麥克阿瑟「總命令第1號」至台灣接受日本投降,亦即台灣乃成為(誰的)軍事佔領區;因為尚未有任何有關領土主權轉移的協定,是故台灣不是China的一個省。

因此所謂「現狀」,就是ROC暫時流亡到台灣,而台灣也不具有國際上平等的身份。至於所謂「維持現狀」,也就不贅述了。


當然,居住在台、澎、金、馬地區的民眾中,也有某些人並不干於維持現狀,因此急呼台灣要獨立、建國,也就是希望在領土主權問題上得到最終處置,讓台灣獲得國際上承認的平等身份與位置。這樣的理想與期待,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就算是遠嫁他鄉的外藉新娘,也總是希望能得到新國藉,以爭取其應得的權利與地位。

有趣的地方就在於,那麼ROC怎麼辨?忠於ROC的臣民,就沒有人不干於維持現狀,而期待ROC也能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還是ROC的臣民,並不在乎ROC的存續與地位?就ROC及其臣民而言,只有兩種選擇:

1. ROC接受PRC的招安,自己解散,金門與馬祖回歸中國統治;而台灣及澎湖則(與誰)簽署協定解決主權歸屬。
2. ROC以新的名稱建立新國家(不得使用「中國」或「中華」等有疑慮的名稱),(與誰)協商並簽署協定決定新國家的主權領土範圍。

就1而言,等同於「終極統一」,即使KMT心理這麼希望,也不敢明講。就2而言,那跟台獨有何差異呢?若是為了台、澎、金、馬居民的利益而去進行比較,則台獨與ROC建立新國家,竟然具有相同的利益與目標。若就這個觀點來看,則DPP或台獨參與ROC選舉(包括總統大選及國會議員選舉),可能具有戰略上的考量,也就是由具本土意識者「和平」奪取ROC政權,再以第2選項建立新國家。因此,若說DPP與KMT之間的選舉之爭,是為「和平」內戰,亦不為過了,因為那是不同政府爭取統治權、代表權之爭。

同樣地,我們難以瞭解作為ROC長期主導者(甚至主體)的KMT,其領導階層的想法為何?觀其以近乎朝貢的姿態前往PRC,或者無條件接受貓熊等動作,等於是不在乎ROC的地位與存續,難道他們選擇的是第1選項?以KMT出賣中國的歷史而言,這倒不是第一次。相對地,由於台灣與ROC的命運如此緊密地連結在一起,DPP需要去維護ROC以對抗PRC,則DPP反而成為ROC的守門員了

以上乃近期的讀書心得,期待能讀到更多不一樣觀點的書或資料。

參考文獻:

雲程(2007),放眼國際:領土地位變遷與台灣。台北:憬藝。
戴天昭(2002),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

Wednesday, March 05, 2008

對近期社會運動的片面感想

2006年12月台北市議員選舉,綠黨派出三位候選人,分別是大安文山區的張宏林、松山信義區的潘翰聲以及士林北投區的張聿文,要在「仇恨對立」的政治中,以清新第三勢力的力量出現。這三位候選人並在中國時報得到不少報導,其標題有「三位綠黨市議員候選人不被藍綠綁架」(2006.12.07)、「綠黨跨國結盟 少數以台灣為名義參與的國際組織」(2006.12.07),而且綠黨也開始正名,表示綠色不是DPP專屬的,綠黨才是正港的綠。最後結果出爐,士林北投區張聿文得票1918,得票率0.72%,松山信義區潘翰聲1971票,得票率0.93%,大安文山區張宏林3410,得票率1.24%。其中張宏林是荒野保護協會前秘書長,在號稱有萬名會員的加持下,或許這些會員多少有給前秘書長一點面子。

顯然,選民的優先順序裡,環境是排在某些選項的後面,那麼,是市政優先嗎?但是以1998年陳水扁與馬英九角逐台北市長,陳水扁以市政70%的高支持率敗選,可以知道並不一定是市政優先。同樣的市政不優先的情形,在高雄市及台南市的選舉雷同。

首先,台灣的選舉,至少從2000年以降,已經不是一場公平競爭的賽局,而是媒體操作的宣傳戰,也就是選民並沒有一個公開而中立的資訊來源,而且立法院及媒體是台灣的兩大亂源,幾乎是每個台灣居民都同意的事實。從這個角度看,缺乏基層資源的社運界(自從看了中華一番,發現XX界很好用),是否也只能成為這場宣傳戰裡的小配角了。

2008年立委選舉,社運界也積極躍上抬面,尤其綠黨、火盟、第三社會黨等,更是以與DPP作切割為要務。選舉結果,第三社會黨得票45594(0.4662%)、綠黨得票58473(0.5978%),這些票的背後意義為何?我不清楚,但就結果而言,似乎並沒有達到推亂反正的效果。

以我片面的「感覺」而言,社運界大約在反扁運動同時,就開始試著與DPP作切割,他們的理由是:1)DPP踏在同志的肩膀登上執政寶座,但之後並沒有幫助過同志;2)DPP執政後,背棄當初的理想與承諾。就第一點而言,是有疑義的,因為早期的黨外運動及社會運動其實是混在一起的,「據說」某些社會運動甚至借DPP黨部作辦公室,並且由DPP協助動員,這有待查證。但是只認定社運界單方面付出給DPP,應該不夠客觀。

2008.3.2由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舉辦「公投加入國際組織座談會」裡,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李明峻談到,在媒體的操控下,台灣居民的認知,由「本土:外來」,變成「綠:藍」,再變成「挺扁:反扁」,這多少解釋了某些現象,例如某些號稱親綠學者(知識界、社運界)跳出來與DPP及阿扁作切割,甚至DPP內部都有不少人急著與阿扁作切割。(在野侍の陣裡,有不少對這種挺扁、反扁現象的分析),這也將媒體作為台灣亂源下了註腳。

如果大膽地、干犯眾怒地、大不諱地作片面而不理性的解釋,社運界這麼急於與DPP作切割,可能有兩種心態:1)由於肯定媒體對阿扁及DPP的攻勢,因此需先獨善其身,以求自保;2)為了表示誠意,只好跳進去跟大家一起圍毆DPP及阿扁,所謂「打某大丈夫」是也。而且從2000年後,社運界動員力不足,欲振乏力的情形看來,社運界可能有某方面的焦慮感,這焦慮也反應在二次選舉得票率的低落嗎?

地圖會說話有一篇文章很有趣,他在人民的感受裡,談到影響民眾對經濟狀況的感受的趨動力,最大的是失業率,其次則是國族認同。這篇文章引起不少迴響,在無差別Mark's Place這裡都看得到。我個人認為,在「人民的感受」那篇文章中,提到兩個重點:1)當經濟表現不佳時,選民將會懲罰執政黨;2)台灣媒體的操控,讓國族認同成為第二項重要趨動因素。

也就是說,如李明峻所言,在媒體操控下,現在已經變成藍綠對抗加上反扁、挺扁的情形,那麼再配合「人民的感受」裡的說法,則社會主義方面的內政(也就是左的啦,雖然我不太清楚什麼是左,但很多社運界都這麼講)的推動不利時,是否也會懲罰執政黨?如果大膽地、干犯眾怒地、大不諱地作片面而不理性的解釋,則社運界的行動,雖沒有達到推亂反正的效果,但是其剩餘價值至少可以成為KMT的最佳助選員?

答案其實不是這樣,因為社運界為了澄清世局,才會跳出來讓大家在藍綠之外,有第三種選擇。這次DPP大敗,DPP應該檢討自己過去八年是否有好好執政,而不應究責別人。而且,社運界也有批評KMT。(最後這一段,是為了讓我不會被萬箭穿心而寫的,雖然這個爛blog沒有人在看,但以防萬一啊~)

延申閱讀:
寫給台灣的情書:九局後半(2008.3.3) <-- 吳豪人的回應不錯
Tiat的生活寫照:難看的表演賽(2008.2.25) <-- Poor Green Party
A Political Animal:我對第三社會黨的期許(2007.7.21)
君子不重則不威:我看第三社會黨(2007.7.22)
Fortis Est Veritas:戰術和戰略的錯置(2007.12.6) <-- bull's eye
打狗旅行社法國辦事處:第三政黨們過不了5%的原因(2008.1.8) <-- bull's 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