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我覺得不應該是看作「將中國的原素去掉」,而是「轉變位置去看事物」,轉變什麼位置呢?從中國的位置轉變成從台灣的位置去看事物,如此一來,要轉變的地方就相當多了。舉個最實在的例子,什麼地方最難「去中國化」呢?我認為是民間宗教,尤其是道教,我曾看過道教廟宇所刊行的報紙,裡面完完全全在闡述本廟所供奉的神祇,來自於中原某朝代某地點,他從不探索本廟在當地的現況,而只是一味地宣揚其神尊有多悠久而崇重,您說這要如何轉變觀點?這些神祇或許的確來自中國,但是要將信仰在地化、從台灣角度去接受宗教,會是一條艱辛的路。當然,中國人的陋習還是要去掉啦,例如欺善怕惡、落井下石、見縫穿針等等。
再舉一例,豆腐是中國人發明的(我猜啦,沒考證過),但日本人及台灣人都發揮的淋灕盡致,日本隱約有成為豆腐代言人的氣勢,如果您到過日本吃過他們的豆腐餐的話。我認為台灣也可以迎頭趕上,將豆腐代言人的王座搶過來,有台灣味的豆腐。
在京都吃湯豆腐時,若您跟達人說,「這是中國豆腐嗎?」,他一定會十分明確的跟您說,這是日本的湯豆腐,沒有絲毫懷疑。我想,等到我們吃台灣豆腐時,心中不會產生「台灣豆腐也是中國豆腐」的幻覺時,才是真正去中國化了,因為我們心中的位置很清楚是台灣角度。這類的測驗,可以檢示我們到底「台灣化」到什麼程度。
以此類推,我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米飯、水餃、水墨畫、詩詞、象棋、筷子等等,是「拒絕去用」,還是「轉變位置」?拒絕去用很容易,但是以台灣的角度去用中國的事物,蠻難的,因為我們的小腦袋已經如此習慣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講到詩詞,剛好想到「黃昏清兵衛」一幕,清兵衛的大女兒在誦讀「論語」,很自然、不會懷疑,日本是日本。若當我讀「論語」時,我的感受就像在讀亞理斯多德的「尼可馬赫倫理學」一樣,台灣是台灣,不用懷疑,我應該就成功了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