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2, 2009

對分裂國家的思考2

東漢帝國面對如火延燒的黃巾叛亂,漢靈帝於AD 188設置州牧,讓州牧集行政與軍事大權於一身,正式宣告軍閥割據的局面。208年赤壁之戰形成曹、孫、劉三個勢力集團,到了220年曹丕即帝位,建立魏帝國,東漢帝國正式結束,而劉備於221年在成都即帝位,延用漢為國號,剩下孫權在短暫地向魏帝國稱臣之後,於222年自立為帝,國號為吳。三國分裂的局勢,直到280年由司馬氏所建立的晉帝國所統一。若由曹丕稱帝開始算起的話,三國時代大概維持了60年的分裂局面。當然,這三個國家有著不同的國家目標,曹魏帝國以統一華夏區域為目標,蜀漢帝國自認為是繼承東漢帝國,故以消滅曹魏帝國、再興漢室為目標,而孫吳帝國則盤據江東、伺機而動。居於弱勢的蜀、吳沒有聯合起來與魏形成均衡,是造成晉帝國統一的原因。

相較之下,民國建立之後,卻不再有分裂的情形發生,只有官兵捉強盜。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共和體制,首任總統袁世凱於北京建立共和政府;1917年孫文糾合國民黨藉國會議員於廣州成立軍政府,對當時的北京合法政府而言,廣州政府乃是叛亂集團。但是這個叛亂集團最後攻下了南京,而北京的共和政府則人去樓空,1928年6月19日中華民國北京共和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通告北京各國公使派員與南京政府接洽外交,從此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就變成KMT的南京政府,昔日的叛亂集團一躍成為合法政府。

中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失去首都南京,退守重慶,汪精衛在日本的協助下,於南京重新成立中華民國政府,於是一個中華民國出現了兩個政府。蔣介石乃指稱汪精衛的政府乃是日本所扶持的偽政府,也就是說,汪精衛乃是叛亂集團,雖然當時有軸心國幾個國家承認。當然,這個「偽」政府也跟著二次大戰而結束。

雖然二次大戰結束,但是由國民政府所統治的中國區域仍舊處於內戰狀態。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北京成立人民政府,共和國的體制沒有改變,但政府一換再換,這算是第三次了吧。國民政府最後一任總統李宗仁逃往美國,而KMT的首領蔣介石則在美國的扶持下,逃往台灣,再次成立國民黨的政府,繼承了中華民國的國號。國民黨政府認為他們是依據1947年成立的憲法所組成的政府,因此乃指控中國共產黨為叛亂集團,而於1948年制訂「動員勘亂臨時條款」,也就是要「勘共產黨之亂」是也。這個「動員勘亂臨時條款」到了1991年才被廢止,大概是不好意思再去宣稱一個統治中國99.99%領土的人民政府為叛亂集團了吧!(當然,主要還是台澎居民要求民主化的結果)

雖然流亡台北的蔣介石集團政府不再勘共產黨之亂,但是仍然拒絕承認北京政府是一個合法的政府;而成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北京人民政府,也依然將蔣介石集團視為叛亂集團。也就是說,同時有兩個政府宣稱他自己才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而對方則是叛亂集團。(有趣的是,當時KMT政府指控汪精衛政府是日本扶持的偽政府,而今天KMT政府則也被指控是美國所扶持的偽政府。

跟三國時代比較起來,三國時代同時出現三個國家,但是民國以來的中國,則只能有一個合法政府,其餘的皆是叛匪。也就是說,三國時代,在華夏區域,成立了三個國家;而在這個時代,雖然事實上有兩個政府,但雙方都不承認對方的身份。

Friday, September 11, 2009

對分裂國家的思考1

〈論語.憲問〉「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這裡陳述的是文化意識(禮樂制度)上的夷夏觀,也就是將「天下」依照開化與否來加以區分,有受到周王分封羈彌的地域,就是華夏中土,其周圍未受教化的,則是四夷;諸候分封為城邦國,而周王則為天下共主。

宋帝國司馬光在其《資治通鑑》以403 BC三家分晉象徵周王朝封建制的崩壞,為戰國時代的開始,各國相互兼併,從城邦國轉變為疆域國;若參考Charles Tilly將戰爭視為國家形成的動力來看,則戰國時期傾國家總體力量相互兼併的情形,可看成是中國區域,形成現代型式國家的雛形。許田波認為中國戰國時期各國間的戰爭,與中古歐洲的差異是,歐洲各國形成了制衡狀態,而中國則最後由秦國統一天下,連帶地,歐洲人形成了分裂的天下觀(歐洲中土),而中國則形成了統一的天下觀(華夏中土)。

但是,中國將統一視為必然的天下觀,要直到西漢帝國平定七國之亂才告完成。雖然,孟子曾說過「天下嗚乎定?定於一,不嗜殺人者一之」,但這只是孟子對諸國相爭而想象出的解決方案,同時存在的另一種方案是蘇秦的合縱策略,也就是諸國制衡,只是最後的結局是由張儀的連橫策略取得成功。從403 BC到221 BC秦國統一,中國區域的諸國分裂長達182年。秦帝國的建立短短14年,取得天下共主地位的項羽並未兼併天下,而是分封各國;既使無國家觀念的劉邦,亦曾聽從儒生儷食其的建議,要復興被秦滅亡的七國以共擊項羽,乃被張良阻止。劉邦於202 BC即帝位,並分封異姓王,雖然旋被弭平,但諸候王的勢力強大,讓皇帝坐不安心,直到154 BC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一個由皇帝集權統治的統一帝國才告完成,也就是說,帝國境內再無足以與帝國政府相抗衡的組織。

我們今天會用漢人、漢族來稱呼居於中國區域中原地區的居民,就是因為漢帝國以軍事統合華夏區域後,成功地結合了文化意識與政治意識的華夏天下觀,在文化意識上,漢人代表著居住在中土、有著已開化、禮樂蔚然、高度文明的人種,就像文藝復興後的歐洲人;在政治意識上,漢人代表著漢帝國統治下的居民的國藉,就像假如拿破倫順利地統合歐洲,則今天的歐洲將會用法國人來稱呼自己。當漢帝國在政治與文化統合整個華夏區域時,疆域內的族群差異就被掩蓋住了;那些蠻夷及其後代將在政治上與文化上被納入國家的小齒輪,而成功地轉變成漢人。

一個視統一為必然的天下觀乃告完成,既使漢帝國之後仍產生分裂時期,但分裂的各國皆視統合天下為最終目標與唯一選項,相互制衡的選項從不納入考量。也由於統合華夏區域的政治組織幾經更迭,加上面臨歐、美、日諸國入侵,華夏天下觀的視野被全球視野所打破,因此到了清帝國末來年乃開始以支那人、中國人、華人的稱呼來代替漢人。我們今天會用中國人來形容一個人的國藉,用華人來形容一個人的文化歸屬,用漢人來形容一個人的種族;然而,其實是因為有更明顯的外部差異(或外貌差異),來掩蓋住漢人內部的差異,也因此我們不會稱呼藏人、賽德克人為漢人。

參考文獻

Hui, Tin Bor. (2005). Wa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UK: CUP. (中譯本:徐進,2009,上海世紀)
Tilly, Charles. (1990). 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2. UK: Blackwell. (中譯本:魏洪鍾,2007,上海世紀)

E大調 - 沒有歐洲帝國,也沒有支那帝國
貓吉拉 - 陶淵明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