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外交的方式相當多,同樣是用金錢進行援助交際,對這些發展中國家來講,其選擇性相當多,不必儘是聽任兩個「中國政府」你來我往。

在聯合國底下,針對各國國家發展,全由聯合國發展署(UNDP)來推動。UNDP作為聯合國全球發展網絡組織,其目的在促進各國取得知識、經驗與資源,以協助其人民建立更好的生活。UNDP在全球166個國家與其政府及人民一起工作,面對來自全球及國家的發展挑戰,以建立各國自己的解決方案。當各國致力於發展在地量能時,他們可以得到來自UNDP及其夥伴們的協助。UNDP目前主要工作是在2015年達成千禧年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其中特別著重在效援助管理(effective aid management)及南方方案(South-South solutions)。其五大核心目標是:1)民主式治理 (Democratic Governance);2)減貧 (Poverty Reduction);3)預防危機及復甦 (Crisis Prevention and Recovery);4)環境與能源 (Environment and Energy);5)HIV/AIDS
UNDP提供一套國家發展的重點架構,發展中國家要得到實際的經費援助,就得依靠世界銀行集團(World Bank)及全球環境基金(GEF)。
世銀一開始的使命是協助二戰之後歐洲國家的重建,現在的任務則是資助發展中國家解決貧窮問題,提高生活水準。它的貸款工作的確也遭致不少責難,但是有關社會發展、環境保育等計畫項目,也是有可取之處。只是它的借貸對象限於會員國,因此只有中國的合法政府-北京政府可以借貸,不被承認的台北政府則僅可以對它進行研究。
GEF成立之目的,則是向UNDP、UNEP及世銀的會員國提供計畫經費及優惠貸款,所資助的主要都是用來保護全球環境,並促進永續發展的工作項目及計畫。GEF資助領域包括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國際水域、抗沙漠化、臭氧層保護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特別的是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公約,都是指定GEF當作援助管道。可惜,與世銀一樣,可以申請的單位都是會員國政府。
重點就在這裡,台灣當局與其聽任凱子外交,不如藉著邦交國,協助他們去向世銀及GEF申請計畫,然後共同合作去完成計畫。這種環保、綠色的外交方式,可以創造雙贏。
1. 對邦交國來講,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經費確實是十分迫切,但是除了金錢之外,永續的發展藍圖與政策才是長久之計。這對兩個中國政府來講,都是半斤八兩,除了銅臭之外,兩方都拿不出什麼具體方針。因此,與先進國接軌,直接向GEF與世銀申請計畫經費,瞭解先進國國家發展的作法才是上策。
2. 一項計畫,除了計畫經費之外,計畫的執行與評估也是重點。申請國除了拿到經費,透過世銀及GEF的審核與控管,可以讓申請國瞭解計畫設計、經費運用與借貸運作機制,這些都是一國進行永續發展量能建制的關鍵所在,也就是制度的建立。KMT流亡台灣時,連會計帳都不會作(請參考林炳炎《保衛大台灣的美援》),固故自封60年之後,我們都瞭解政府、學術界都是如何執行計畫的。因此,協助這些邦交國向世銀及GEF申請經費,同時也是讓台灣當局學習先進國的制度。
3. 台灣當局在國際場合上沒有練習場域,因此將逐漸地為國際社會所排斥。台灣可以提供高智識人才及經費,邦交國則提供申請資格,在申請、執行至結案過程之中,邦交國同時推動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並確保環境的永續性,同時學習先進國制度安排。對台灣而言,則在這個場域中學習、印證腦中的知識,並且磨練國際交流來往的習慣與技術,培養真正的國際視野,而習得的制度概念也可以用來改善台灣老牛拖車的制度。
4. 台灣除了提供邦交國自籌款之外,也可以提供經費給國內學術界及NGOs,讓有興趣的學者及NGOs可以到這些邦交國之計畫場域進行實際操作,並且與國外進行交流。不僅可以深化學術界的實力,也可以培養NGOs拓展能力。而且,由於台灣對國際組織已有相當研究,也可以讓參與的學術界及NGOs向邦交國提供建言,預先避免申請經費時的負面影響。
5. 台灣當局是站在協助邦交國推動永續性的國家發展,而非灑錢引誘邦交國貪污腐敗,因此可以贏得好名聲;而且實質上也是幫助邦交國人民改善生活、保育環境、深化永續性,十分正當。
台灣當局外交機關如果還是那套「增加邦交國」的信念,一定必死無疑,因為你再怎麼拼,還是拼不過「正牌」中國。與其灑錢,不如承認我們就是冒牌,我們就是沒有國際視野,我們就是需要練習、操作的場域,彎下腰來與邦交國一起向先進國學習。這就是「綠色外交」的精神所在。
【延伸閱讀】
Island Republic:新東北亞安全典範?遺失的三角關係?(200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