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4, 2008

綠色外交

台北的馬先生即將展開中南美洲邦交國訪問,雖口稱務實外交,然而以ROC的處境,能有多少務實,令人存疑,大概依舊是金錢外交(金錢援助),別無二法。這些承認ROC為中國合法政府的國家,全部都是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極需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才讓兩個「中國政府」得以展開金錢外交,只是在這種外交模式之下,ROC只有死路一條,因為北京政府作為中國全法政府已是大勢所趨,而且北京政府是專制集權政府,可以動用一切資源來打擊台北政府。

國際外交的方式相當多,同樣是用金錢進行援助交際,對這些發展中國家來講,其選擇性相當多,不必儘是聽任兩個「中國政府」你來我往。

PERSGA project

在聯合國底下,針對各國國家發展,全由聯合國發展署(UNDP)來推動。UNDP作為聯合國全球發展網絡組織,其目的在促進各國取得知識、經驗與資源,以協助其人民建立更好的生活。UNDP在全球166個國家與其政府及人民一起工作,面對來自全球及國家的發展挑戰,以建立各國自己的解決方案。當各國致力於發展在地量能時,他們可以得到來自UNDP及其夥伴們的協助。UNDP目前主要工作是在2015年達成千禧年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其中特別著重在效援助管理(effective aid management)及南方方案(South-South solutions)。其五大核心目標是:1)民主式治理 (Democratic Governance);2)減貧 (Poverty Reduction);3)預防危機及復甦 (Crisis Prevention and Recovery);4)環境與能源 (Environment and Energy);5)HIV/AIDS

UNDP提供一套國家發展的重點架構,發展中國家要得到實際的經費援助,就得依靠世界銀行集團(World Bank)及全球環境基金(GEF)。

世銀一開始的使命是協助二戰之後歐洲國家的重建,現在的任務則是資助發展中國家解決貧窮問題,提高生活水準。它的貸款工作的確也遭致不少責難,但是有關社會發展、環境保育等計畫項目,也是有可取之處。只是它的借貸對象限於會員國,因此只有中國的合法政府-北京政府可以借貸,不被承認的台北政府則僅可以對它進行研究。

GEF成立之目的,則是向UNDP、UNEP及世銀的會員國提供計畫經費及優惠貸款,所資助的主要都是用來保護全球環境,並促進永續發展的工作項目及計畫。GEF資助領域包括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國際水域、抗沙漠化、臭氧層保護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特別的是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公約,都是指定GEF當作援助管道。可惜,與世銀一樣,可以申請的單位都是會員國政府。

重點就在這裡,台灣當局與其聽任凱子外交,不如藉著邦交國,協助他們去向世銀及GEF申請計畫,然後共同合作去完成計畫。這種環保、綠色的外交方式,可以創造雙贏。

1. 對邦交國來講,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經費確實是十分迫切,但是除了金錢之外,永續的發展藍圖與政策才是長久之計。這對兩個中國政府來講,都是半斤八兩,除了銅臭之外,兩方都拿不出什麼具體方針。因此,與先進國接軌,直接向GEF與世銀申請計畫經費,瞭解先進國國家發展的作法才是上策。

2. 一項計畫,除了計畫經費之外,計畫的執行與評估也是重點。申請國除了拿到經費,透過世銀及GEF的審核與控管,可以讓申請國瞭解計畫設計、經費運用與借貸運作機制,這些都是一國進行永續發展量能建制的關鍵所在,也就是制度的建立。KMT流亡台灣時,連會計帳都不會作(請參考林炳炎《保衛大台灣的美援》),固故自封60年之後,我們都瞭解政府、學術界都是如何執行計畫的。因此,協助這些邦交國向世銀及GEF申請經費,同時也是讓台灣當局學習先進國的制度。

3. 台灣當局在國際場合上沒有練習場域,因此將逐漸地為國際社會所排斥。台灣可以提供高智識人才及經費,邦交國則提供申請資格,在申請、執行至結案過程之中,邦交國同時推動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並確保環境的永續性,同時學習先進國制度安排。對台灣而言,則在這個場域中學習、印證腦中的知識,並且磨練國際交流來往的習慣與技術,培養真正的國際視野,而習得的制度概念也可以用來改善台灣老牛拖車的制度。

4. 台灣除了提供邦交國自籌款之外,也可以提供經費給國內學術界及NGOs,讓有興趣的學者及NGOs可以到這些邦交國之計畫場域進行實際操作,並且與國外進行交流。不僅可以深化學術界的實力,也可以培養NGOs拓展能力。而且,由於台灣對國際組織已有相當研究,也可以讓參與的學術界及NGOs向邦交國提供建言,預先避免申請經費時的負面影響。

5. 台灣當局是站在協助邦交國推動永續性的國家發展,而非灑錢引誘邦交國貪污腐敗,因此可以贏得好名聲;而且實質上也是幫助邦交國人民改善生活、保育環境、深化永續性,十分正當。

台灣當局外交機關如果還是那套「增加邦交國」的信念,一定必死無疑,因為你再怎麼拼,還是拼不過「正牌」中國。與其灑錢,不如承認我們就是冒牌,我們就是沒有國際視野,我們就是需要練習、操作的場域,彎下腰來與邦交國一起向先進國學習。這就是「綠色外交」的精神所在。

【延伸閱讀】

Island Republic:新東北亞安全典範?遺失的三角關係?(2008.08.04)

Saturday, July 19, 2008

誌聯合國、台灣與永續發展座談會

2008年7月19日由新世紀台灣文教基金會舉行「聯合國、台灣與永續發展座談會」,興沖沖跑過去參加,地點依然是外交部訓練中心。感想如下:

1. 發表講演的是台大葉俊榮教授,他的《全球環境議題-台灣觀點》可說是瞭解永續發展思潮在國際上演變的重要書藉,其講演的前半部大抵是闡明這本書部份內容;由於時間不夠,因此後半部有關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部份就沒有講。與談人裡的許晃雄教授正好是氣候變遷的重要學者,而他的意見也是說明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的關係,因此葉許兩人剛好互相銜接。令我訝異的地方是,不僅葉俊榮台語講得好,連許晃雄也是一口流利的台語,雖然許在一開始就表示他沒有在課堂上用台語上課的經驗。

2. 許晃雄表示平常沒有用台語上課的習慣,引來聽眾發出不滿意見。對語言的堅持,也可以說是台派最主要的拘限之一。台灣是個多族群的地區,70's彭明敏就表示不分先來後到、四大族群都是台灣人。坐在台北捷運上,就是用普通話、台語、客語、英文廣播的;到了東部,理想上也應視地區用原住民語;未來,可能還會有不少使用東南亞語言的新移民。從溝通的便利性來看,能夠讓所有族群坐在一起討論的語言,目前就只有北京話(普通話)。現場與談人還有蠻野心足的文魯彬,他就聽不懂台語。

3. 對國家來講,人口也是永續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台灣目前已進入高齡化、少子化的情況,面對座談會現場,同樣也是高齡化現象。跟上週由陳文成文教基金會在景美舉行的「人權之路新書發表會」一樣,與會來賓年齡在30歲以下的,大概不超過5人。我參加多次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舉辨的研討會、座談會,與會者多白髮蒼蒼,需旁人扶持方能入場者,亦3-5人之多。如此歲數,還在為台灣分憂,令人感佩;但是「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新世代的培養是相當重要的。

4. 對「制度」的研究與討論,仍相當重要。台灣有許多關於環境的法律與制度,但是執法能力不足,這種情形在1994犀牛角事件,來台的觀察員就已經提及。是否還需要訂定新法、建立新制度?例如溫室氣體減量法、氣候變遷法等等。現存法制的修正,例如環評法、國土復育法等等。

Thursday, July 17, 2008

金馬撤軍論

2008.6.11金門縣長李炷烽提出金馬撤軍論,引起不少爭議。事實上,金馬駐軍,只存在經濟意義、政治意義,而不存在戰略意義。

鄉村要在短期間內澎脹經濟規模,最簡單的方式有三:1)工業區;2)校區;3)軍區。這三種規劃,都為當地投入大量人口,為當地食、衣、住、行帶來大量需求,因而增加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長久以來,金門的經濟靠的就是軍隊以及酒廠,軍隊為居民提高收入,酒廠則增加地方政府歲入。金門軍隊連年裁撤,50's約有10萬大軍,到90's底約5萬多,至今則只剩5-6千人,對居民經濟收入造成不少影響。

反過來看,居民的生活是建立在依賴性經濟的基礎上的,面對不斷地縮減兵員,金門本就該立即提倡適合當地的社區營造、改變生活態度、提倡永續的生產與消費,將經濟發展轉到漁業或觀光,尤其是生態觀光與文化觀光,都是值得發展的方向(可參考日本沖繩)。可惜長期的依賴,讓人民不願動腦筋、面對挑戰,因此小三通後轉而依賴廈門。

金門不具戰略地位,故宜撤軍,早在50's台海危機,美國即有此建議,要求蔣介石撤守金、馬,但蔣不為所動。然而,金馬真有戰略價值嗎?

1954.10.20中華民國駐聯合國大使蔣廷黻對美國助理國務卿饒伯森說,台北明白沿海島嶼的得失,在軍事上對台灣防務的意義並不大,而且台北也不吝惜那點領土。但是,從心理上政治上講則不然,台北控制這些島嶼是它反攻大陸的決心和希望的象徵。一旦失去這些島嶼,台灣的前途也就黯然了。("Extracts of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y the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Chinese Affairs (McConaughy)", October 20, 1954, FRUS: 1952-1954, XIV, part 1, p.781,轉引自賈慶國《未實現的和解》,頁157)

再稍早一點,9月1日,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滙報說,他和英國首相艾登(Anthony Eden)的談話表明,後者在沿海島嶼問題上的態度跟美國政府很不一樣。他說,在他向艾登介紹美國政府在中國問題上的看法時,艾登聽得很認真。但聽完以后不無婉轉地對他說,英國政府理解美國政府關於防禦台灣的承諾,英國人很可能會贊同美國這樣做。但是,英國政府認為沿海島嶼問題和台灣問題不一樣,因此美國政府若承諾防禦沿海島嶼,英國政府將無法表示支持。("Tlelgram From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President, "September 1, 1954, p.2, September 1954 (1), Box 3, Ann Whitman File/Dulles - Herter Series, The Dwight D. Eisenhower Library.)

也就是說,就政治意義而言,對蔣幫而言,金馬乃是ROC與中國之間的臍帶;對盟國而言,金馬與台澎的政治(甚至法律)意義是不同的。

就在李炷烽重提金馬撤軍論後,聯合報報導,國防部官員私下表示,「金馬撤軍是個政治問題」,軍方一向規劃將金門、馬祖的兵力逐步縮減,甚至最後降至一個聯兵旅。站在軍方的立場,在武力威脅未消前,仍必須有象徵性的部署。至於最終是否完全撤軍,就要看政府高層決定。因此當我看到綠萎也跟著反對金門撤軍,不僅感到好笑~

順道一提,從古寧頭到兩次台海危機,是哪些人擋住中國的攻擊呢?我們可以說,是美、日、台聯合抗敵的成果。

首先是美國人提供的武器與物質,其次是日本人提供戰略,最後則是國府徵台灣兵軍隊大換血。

管仁健:為台灣守住金門的「倭寇」(2005.12.31)
雲程:廣角視野下的八二三(全)(2007.08.22)
陳凱劭:保衛大台灣的美援(2007.02.10)

Wednesday, July 02, 2008

人權之路

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賜,擁諸無可轉讓之權利,包含生命權、自由權、與追尋幸福之權。茲確保如此權力,立政府於人民之間,經受統治者之同意取得應有之權力;特此,無論何種政體於何時壞此標的,則人民有權改組或棄絕之...(美國獨立宣言)


一個國家、政府最基本的義務,便是保障人權;假若這個國家無法滿足保障人權的要求,則人民有權不要這個政府,而這是人的最後一項權利。

參加由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所舉辨的《人權之路》2008新版‧新書發表會,令人高興的是會場有許多年輕人參與,這些都是台灣未來的種子。前考試院長姚嘉文、民進黨蔡英文主席皆全程參與。

這本書,應該民進黨從黨主席、重要幹部到所有會員,皆應人手一冊;這本書,應該所有台澎金馬居民,關心自己未來命運者,皆應人手一冊。

【延伸閱讀】

寫給台灣的情書:我以青春為你護航(2008.06.05)
寫給台灣的情書:更美好的台灣(200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