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8, 2008

Taiwan, The Lord Bless You and Keep You



偶然朋友的邀約,參加由二二八基金會於足球場所舉行的228正義和平音樂會,在不時有飛機呼嘯而過的情況下,我仍然享受了一場美好的音樂饗宴。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城中教會小天使詩班所演唱的兩首歌,第一首是由John Rutter所編曲的「The Lord Bless You and Keep You」,多麼美的一首歌。可惜沒有現場記錄片,只能用Youtube的檔案代替。

The Lord Bless You and Keep You

by Peter C. Lutkin

The Lord bless you and keep you
The Lord make his face to shine upon you and be gracious unto you
The Lord lift his countenance upon you and give you peace, and give you peace

願主賜福保護你 願主祂的面榮光遍照你
榮光遍照你 也用慈悲 也用慈悲款待你
願主賜福保護你 願主祂的面榮光遍照你
榮光遍照你 也用慈悲 也用慈悲款待你
願主使祂的面的榮光遍照看顧你
願主使祂的面的榮光遍照看顧你
賜你平安 賜你平安 賜你平安
賜你平安 賜你平安 阿門

在228事件、清鄉及白色恐怖等壓迫的罪未得救贖之前,去吟唱這首歌,需要相當堅強的信仰與勇氣。我們這麼說:

因228事件、清鄉及白色恐怖等壓迫而遭難的人們,願主賜福保護你;
在不公義的統治下,以致身心受到扭曲的人們,願主賜福保護你;
以不公義致使無辜人民遭受折難的罪人們,願主賜福保護你;
台灣,願主賜福保護你。


接著第二首,南非自由頌。



Siyahamba ekukhanyen' kwenkhos'
Siyahamba ekukhanyen' kwenkhos'
Siyahamba ekukhanyen' kwenkhos'
Siyahamba ekukhanyen' kwen'
khanyen kwenkos'
Siyahamba
Hamba Siyahamba
Hamba Siyahamba ekukanyen' kwen'
Khanyen' kwenkos'
Siyahamba
Hamba Siyahamba
Hamba Siyahamba ekukanyen' kwenkos

We are marching in the light of God
We are marching in the light of God
We are marching in the light of God
We are marching in the light of
The light of God
We are marching
Marching
We are marching
Marching
We are marching in the light of
The light of God
We are marching
Marching
We are marching
Marching
We are marching in the light of God

現場還有許多音樂相當好聽,也就不再去談那些大家早已麻木的話語。

Sunday, February 24, 2008

誌台灣國際關係新展望

由國際文化基金會、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舉辦,與會者包括羅福全、岡崎久彥、陳隆志、彭明敏、李鴻禧、吳志中等。一趕到報到處,放眼望去幾乎都是衣冠楚楚的年長者,還真令我怯步,然現場聽眾幾乎都是老一輩,年輕人甚少,令人擔憂。

日本學者岡崎久彥所長認為,中國以武力或者類似武力的方式壓迫台灣,最佳時機是由KMT候選人當選2008年總統、北京奧運結束之後的四年內。理由是,台灣朝著遠離中國的方向走去,是不可避免的事實,而台灣地區會出現可予以屈服的破綻,是主政者缺乏堅決反抗的決心之時。由歷史上觀察,KMT對RPC的抗壓能力較弱,面對逐漸抬頭的RPC勢力,由KMT主政的ROC很可能會被RPC牽著鼻子走,這是令人相當擔憂的。

的確,記得80年代我聽到的說法是,ROC六十萬大軍只可抵抗RPC一個月;到了90年代,軍中的說法是,一但兩岸開打,無可用之兵。這種失敗主義早在KMT敗逃時即已產生,若非美國同意協防以及大筆美援的投入,蔣介石等高層幾已全逃亡美國;換句話說,馬英九、周鍚瑋、郝龍斌等KMT少壯輩申請綠卡,亦只是反應KMT的失敗主義及機會主義罷了。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貓熊案、以及KMT要員訪RPC案。我們都同意DPP的最終目標是台獨,因此其所堅持的是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一中一台。而KMT是主張維護ROC的,在漢賊不兩立的原則下(也就是一中原則),ROC與RPC是互斥的,但是KMT卻會支持大貓熊案,其要員並且相攜訪RPC,這豈不是在自我消滅ROC嗎?其實,KMT及DPP的目標是一致,都是在面對RPC以求得自我的獨立自主,只是KMT求的是ROC的獨立自主,而DPP求的是台灣的獨立自主。因此,面對KMT的行為失常,我只能以失敗主義來解釋了;畢竟,早在1949年,KMT就從未決心為ROC奮戰到底,如今又怎可能為台灣奮戰。

彭明敏認為,對DPP執政這八年有不少誤解,首先,所謂「不流血革命」是錯誤的說法,因為白色恐怖流過血,而且在DPP執政下的ROC,依然保留過去的法律體系、政治社會結構等,即有流血,亦非革命。其次,所謂政黨輪替也是錯的,整個台灣的政治結構只是換了一個總統及主要部長,而龐大的官僚體系並未更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第三,台灣的媒體依舊是KMT專制時代的媒體,在國際上有RPC推波,在國內則有KMT助瀾,加幅造成台灣整個價值體系的扭曲。因此,對內,必需堅定以台灣為家園,而例如馬英九等KMT,並不以台灣為根,自不可信賴;對外,與其將資源投注在較無影響力的小國,不如放在美、日、歐洲等大國,也就是外交政策不以邦交國的數目為指標,而是務實地與美、日、歐大國建立友好關係。

確實,長期以來,為了維持ROC的面子,付出龐大經費投入無影響力的小國,但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之下,ROC邦交國的減少只是時間問題。從另個角度看,ROC邦交國的減少,對台灣有何影響?(若主張台灣只是ROC代理管轄地,則ROC邦交國減少,並非台灣邦交國減少,因為台灣並非一個國家)若是從台灣的角度看,不如將經費用在美、日等對台灣友好且深具影響力的國家,甚至請美、日派遺顧問來改善ROC及台灣的體質,方具實質幫助。但是這必須在DPP或具台灣主場的政黨主政才有可能推動,若是KMT,就其面子問題及反日親中情結,則每下愈況。

陳隆志最後總結:1)選以台灣為根,願為台灣奮鬥的總統;2)支持公投,深化民主,作為台灣對抗中國的最佳武器;3)正名、制憲,從體質上改造ROC成為台灣。

也就是說,最簡單的評估準則,以及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什麼是對台灣最有利的作法?」。這場座談會沒講到的,這裡必須附帶一提,那就是台灣的主權問題,台灣與美國、ROC、RPC的關係,以及領土主權變動及建國獨立的問題。這部份,請參考雲程《佔領與流亡:台灣主權地位之兩面性》、《放眼國際:領土地位變遷與台灣》,有相當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啟示。

Wednesday, February 13, 2008

中國年看港片「丐世英雄」

中國年回南部度冬,每天在看電影上面花最多的時間,其次則是睡覺。說到看電影,印象最深刻的是港片「丐世英雄」。

「丐世英雄」乃1992年由陳友導演,演員包括許冠文、陳友、張庭堅、吳君如、陳惠敏等。故事敍述許冠文帶著部下從中國偷渡到香港討生活,但是沒有身份證的偷渡客不是受到到欺壓,便是無法享受社會制度的便利,形同乞丐,而這些下層階級生活上的酸甜苦辣也成為電影帶給觀眾歡笑的重要部份。許冠文最後陰錯陽差,捉到同樣中國偷渡客-以打劫維生的陳惠敏,得到大筆獎金,回到中國。

回想起來,其實描寫中國偷渡客的港片相當多,但是「丐世英雄」卻讓我突然思考,為何香港人會這麼「冷靜」地面對中國偷渡客的問題?是因為同為中國人、出於同胞愛的溫情?亦或是對香港政治、社會制度的自信?後者乃我比較觀注的地方。

每個社會,各有其一整套的秩序,這套秩序由政治、經濟、家庭、法律、教育等制度所構成,為了讓這套秩序可以有效地運轉,必須由教育制度,灌輸相對應的價值觀,培養合乎社會規範的公民,對現代民主國家而言,這套價值觀可能包括人權、自由、民主、誠信、正直、友誼、親情等等。有此價值觀,才能建立相對應的制度,當價值觀漸漸淪喪,則制度會先維持一段時間,而後形同虛設。

我大膽作一個假設。香港在英治時期,受英國教育,我猜想其所培養的乃是西式人文價值觀,再配合英式社會制度,人們可能自然而然視人權、民主、正直乃這個社會最平凡無奇的事物,這就是一種「不覺察的自信」,在香港政府的統治下,香港的社會制度總是有辨法面對中國偷渡客,乃出於同胞愛,以社會問題的角度去關懷。當香港轉由中國統治,中國人合法地移居香港,不僅原有西式教育下的價值觀漸漸受到衝擊,而香港原有的政治、社會等制度也開始有所改變,那麼,那些原本視英治香港的價值觀與制度為自然而然的人,是否會開始感到焦慮?對一個從未到過香港的我,這樣的假設或許與現實差距甚大。

對台灣而言,這套價值觀與制度的轉變與重建,卻是此刻台灣人應該去思考與研究的。香港轉歸中國統治,就如同重演1945年台灣被蔣介石的軍隊佔領,同樣面臨了價值觀與制度的崩壞,只是台灣的情勢要更加惡劣。因此我們必須去進行的兩件事,一是去研究1945年之後,台灣如何從「現代社會」退回到「前現代社會」;二是去思考如何將價值觀與制度崩壞後的台灣社會,再次拉往現代式的價值觀與社會制度。

困難的地方在於,台灣的教育宗旨並非培養現代價值觀及合乎現代社會制度的公民,即使部份學生接受到這類訊息,也會在出社會後,發現嚴重的落差。


延伸閱讀:

台灣茶黨:建立台灣公民社會的探討第三世界博士與人文
自我回憶錄:十大最喜愛爆笑場面(東亞篇)
年糕料理館:香港已經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