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旅行的種種」裡面,谷崎講到,他不會在書裡面介紹他所喜歡的旅館或餐廳,因為怕被太多遊客破壞原本的模樣。我也有這種感受,不太想宣傳景點或美食,但又怕沒有顧客上門而關門大吉。
不一樣的故事,發生在台南。有一次朋友說,千方百計,終於打聽到鳥會的私房景點,可以近距離看到黑琵,於是大家找啊找,終於在某魚塭找到那處所謂私房景點,黑琵也的確在你前面撈魚。就在心滿意足要打道回府時,一輛高級房車開進來,穿著套裝的女士手拿大而無當的紅膜鏡雙筒也來看黑琵。我心裡直os,這不是私房景點嗎?再過一陣子,這裡已變成路人皆知的私房景點了!所以,賞景要趁早啊~沒有永遠的私房景點啦!
2.

這就讓我想到家裡的那隻母貓,她的習慣是,在便盆上拉完大便後,轉頭一看,突然被自己的糞便嚇一大跳,她的意思應該是「怎麼有一坨大便在這裡,是誰啊,好髒喔!」跟著很快地跑掉,留下沒有蓋砂的大便,以及整個房間的臭味。接著她會走到我們面對作蓋砂動作,意思是「好臭喔,你們還不趕快去清乾淨!」我家這隻母貓,應該可以跟谷崎氏成為好朋友。
看不到大便的廁所我倒是有過經驗,一次是在圖博拉薩,山上露天石牆廁所,仔細觀察洞裡的大便到底落到那裡去,但看不出所以然,幾乎沒臭味;一次是在北海道礼文島,相當深的糞坑,因為在室內且設計不良,容易有臭味。遺憾的是,在圖博沒有去上鄉間那種架在小溪上的廁所,想像大便就這麼默默地隨波逐流,倍感惆悵...
3.
「懶惰」對現代人來講,不會是一句稱讚的用語,谷崎氏寫道,「然而,應該注意到,"借得小窗容吾懶"、"半生懶意琴三疊"以及"懶性從來水竹居"等句,說的都是在"散漫"的生活中,自然地體悟天地間別有一番滋味,隨遇而安,喜高蹈出塵,樂超俗絕世;有時,也往往存著故作姿態、裝模作樣的嫌疑。」
Josef Pieper 寫了一本書叫作「閒暇」,他認為閒暇是一種心靈的態度,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洞見、創造力、以及對世界的體認;現代人汲汲於工作,因此無法如同古人一樣富於智慧。這種「閒暇」觀,有點類似於谷崎氏的「於散漫中體悟天心」。
魏晉高士,可說是這種無為絕世的極致表現,但是過猶不及,有時畢竟流於矯揉造作,例如東晉謝靈運,以山水詩人著稱;然《資治通鑑·第一百二十一卷》:「前秘書監謝靈運,好為山澤之遊,窮幽極險。從者數百人,伐木開徑;百姓驚擾,以為山賊。」,這般大手筆地「棄世絕俗」,可不是我們這種小老百姓可以負擔的起的呢!
然而,「懶惰」畢竟不同於「閒暇」,谷崎氏講到30年代的中國,「想來如此的不潔與不講規矩,不問古今,乃中國人脫不了的通病。不管引進多麼先進的科學設備,委任他們去經營,不久便會染上中國人獨特的"懶散",貴重的近代尖端利器,也將化作東方式的粗鈍之物。」胡適之寫了一篇「差不多先生傳」講的是中國人不精確、不踏實的弊病,嚴格說起來,這也是一種懶散的精神態度。
將不潔、不講規矩、不確實等等的「懶惰」,作為觀察的角度,則台灣正好反映了民風士俗的轉變。吳濁流曾談到世局更迭中台灣居民的處世態度,「民風」為之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