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台灣的聯合國入會申請
2007.08.30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韋德寧(Dennis Wilder)表示:「台灣或者說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上並不是國家...中華民國是個未有定論的議題」(原文)
We are very supportive of Taiwan on many, many fronts. We have worked hard, for example, to make sure that they are treated appropriately in APEC as an organization,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many oth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However, membership in the United Nations requires statehood. Taiwan, 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not at this point a st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pos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is that the ROC -- Republic of China -- is an issue undecided, and it has been left undecided, as you know, for many, many years.
2007.09.05報導美國正式致涵聯合國,提出九點聲明(引用)
針對聯合國秘書處曾說「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華府消息指出,美國政府已經致函聯合國總部,明確表示美國不接受這樣的說法。美國在信函中表示,所謂「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的說法,並非聯合國多數會員國的共識,也不是美國的一貫立場。而且,聯合國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文並沒有談及「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
回應
金恒煒(2007.09.02):「中華民國」玩完了,下一步呢?
施正鋒(2007.09.03):美國的台灣政策並沒有改變
劉順明(2007.09.04):確認地位未定 凝聚國家意識
陳儀深(2007.09.05):論國民黨對韋德寧談話的反應
雲程(2007.09.10):精明老蔣vs.天真台灣人
延伸
陳隆志(2006.11.09):James Crawford「 警告」台灣
島嶼共和國(2007.04.04):Twenty Years without End
陳儀深(2007.08.07):台灣地位論述總整理
評論
2007.09.06
對法律的拴釋,通常是政治性的。假若當年中華民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國的代表權)的時候,稱作「中華民國」的這個政府願意以「台灣」的名義繼續有效統治台灣,則台灣及(或)中華民國的地位或許會得到一個定論。今天美國的立場是未定論,表示1)目前中華民國政府仍不放棄他對中國權利的宣誓,這會相當容易讓台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給繼承過去;2)台灣仍未有充份的台灣自決的民意。
中華民國繼續存活的可能選項:1)在法律上宣誓中華民國政府僅代表台澎金馬;2)中華人民共和國接受兩個中國;
台灣地位有利的可能選項:1)由宣誓代表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繼續統治;2)結束中華民國統治,成立新的國家
2008.03.02
美國僅表達ROC不是個國家,而對台灣則用創意性的曖昧代過。ROC自不可能以代表台灣的方式,建立新國家,加入聯合國;而台、澎、金、馬的居民則應僅慎、重新思考自己所面對的現狀。
ROC繼續存活的可能選項:1)RPC同意兩個中國,或者同意一中一X,並允許ROC擁有金、馬主權
台灣地位有利的可能選項:1)由具台灣意識的政黨奪取ROC政權,然後與美國、中國等討論如何處理台、澎、金、馬
Thursday, August 30, 2007
Wednesday, August 15, 2007
Third World Ph.D.
Third World Ph.D. / 巫銘
台灣文法科學生到歐美留學,絕大部分以學位為目的。台灣社會(特別是留學生家長)期待留學生“學成”。所謂“學成”,就是拿到學位。依照常理,學問與學位是成正比的。可是,偏偏現實並非如此單純。有學位,卻沒有真才實學的,比比皆是。甚至於可以說是常態。
到歐美留學,就是要學習當代歐美學界最先進的學術思想以及治學之道。歐美文法科學術思想的發展,當然以他們悠久的人文傳統為基礎。如果不能夠具備相當的歐美文明和歷史的人文素養,就不足以窺其堂奧,不可能真正學有所成。至多只能學得一些皮包而已。即使是到歐美大學專攻中國歷史或者藝術文學,也應該密切留心歐美文明對於這些研究工作的影響,學習他們學者的方法論,思索他們所提出的研究題目的另類角度,和他們的專業見解。否則,何必千里迢迢跑到異國留學?可以說,無論是專攻那一門科系,道理都是一樣的。
一般說來,有意攻讀研究所,顯然準備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原本就應該具有水準以上的學養。研究生所需要的人文素養,應該都是早在進入研究所之前就已經具備的。如果到了研究所才有意培養,大多為時已遲。但是,申請入學歐美大學研究所的台灣文法科留學生,其歐美文明的人文素養,絕大多數還不及歐美大學部一般文法科大學生的程度,當然更不如他們研究部的文法科研究生了,甚至於還有更差的。這似乎是台灣社會上一般人所不知曉的。
舉個實例。具有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的馬英九,幾年前在記者訪問中,侃侃而談他所喜愛的課外讀物。他很自豪地一一詳細列舉出他所讀過的世界文學名著,例如基督山恩仇記、三劍客等等。只是,這些他所謂的世界文學名著,不過是一般歐美中學生的讀物罷了。問題是,他們中學生所讀的文學著作,遠遠超過我們這位留美的馬博士。至於他們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那就更不用說了。在文學以外的著作,例如哲學、歷史,情形更為嚴重。有位台灣留學生在德國某聞名大學,以近十年時間攻讀法學博士學位之後,竟然完全不知道德國近代史上有一個呼風喚雨的普魯士容克貴族集團。歐美一流大學研究所的同科系本國籍研究生,如果有這等程度的人文素養,那是完完全全不可想像的事。
就物質條件而言,台灣的中學生和大學生,沒有充裕歐美人文方面的相關讀物。台灣能夠找得到的這方面漢譯本,數量非常有限。單純由此,就可以判斷,台灣學生非常不容易培養出良好的人文素養。再加上文憑主義盛行,台灣中小教育以升學為主,教科書內容貧乏,教科書外的讀書風氣不盛,自然無暇顧及現代文明的人文素養了。這可以說是教育政策和文化體質的問題,也可以說涉及了我們的社會風氣。
台灣的漢譯本,不但為數甚少,而且素質普遍不佳,絕大部分是濫竽充數。錯譯不但錯得離譜,而且謬誤多得令人不敢相信。可以肯定的是,讀者不容易從漢譯本精確了解原著的內容。即使有少數能夠硬著頭皮念完,他們不被混淆已經幸甚,至多只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漢譯本的低素質,當然大為降低年輕學子的閱讀興趣。就這方面而言,日本時代台灣學生的處境好得太多了。因為當時優質的日譯世界重要著作,已經應有盡有,非常豐富。其實,今日韓國的情形也跟當前台灣極為相似。就歐美文化的素養而言,如果說當前這兩個社會的知識分子和一般大學生,大多不如他們日本時代的父祖輩,頗有幾分至理。
這並不是說,台灣學生當中找不到人文素養優秀者。而是說,台灣的環境不良。若要培養雄厚的人文素養,非得自己特別下苦工夫不可。而在台灣文法科留學生當中,這並非全然沒有,只是甚為罕見。再者,台灣學院裏的文法科教師素質一般不佳,鮮有能力啟發和指導大學生去擴大他們的知識視野,以準備在歐美大學的文法科研究所從事較為高深的學業研究。講得白一點,就是絕大多數台灣文法科留學生,肚子裏的墨水少得可憐。如果在歐美大學的研究所課堂上,教授講課旁徵博引,他們肯定大多要“鴨仔聽雷”了。這還不是語言問題,而是根本不熟悉人家視同為必備基礎常識的東西。在此情況下,如果要深入寶山、滿載而歸,當然是不容易的事。
問題的另一面是,遠赴歐美的台灣文法科留學生,外文程度普遍不佳。而外文程度,又跟人文素養有密切關係。在研究所修課,每日課業指定的讀物堆積如山,非有相當好的閱讀能力和極佳的理解能力,是無法應付的。於是,如何完成指定的學期作業、考試過關,那就有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誠然,經過幾年的磨練而外文突飛猛進的,大有其人。不過,我們也看到絕大部分的文法科留學生,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外文程度依然低劣如故。例如,擔任過東海大學教務長的王振寰教授,擁有美國著名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學位,竟然不知道英文的the Commons(有the,C大寫,而且是複數s)是英國國會的平民院,或稱下院。他在一本書上,竟然把它翻譯為“群眾”!類似例子,不勝枚舉。找出原著,對照台灣聞名教授所翻譯或者校訂的譯作,保證可以大開眼界。
跟台灣文法科留學生同病相憐的,還有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公費和自費留學生。在此情況下,很多歐美大學的研究所或者指導教授,開始非正式的“一校兩制”,通融讓這些學生“學成”。這就是Third World Ph.D.的緣起。
台灣留學生Third World Ph.D.的一個特色,是博士論文題目幾乎清一色與台灣或者中國有關。這並不是說,所有這類的博士研究論文,都是低水準的。事實上,做得非常出色的並非沒有,當然不可一概而論。只是,那些程度不佳的台灣留學生,特別熱衷選擇有關台灣與中國的論文題目。而這些論文內容,很多是拿幾個時下流行的學說,以台灣或中國的例子驗證一下而已。到歐美各大學研究所,找出歷來台灣文法科留學生的碩士、博士論文題目加以統計,當知此言不虛。投機取巧,容易矇騙過關,當然也方便掩飾自己的學識實力。他們之中很多就如此這般地“學成”了。在台灣文法科教授群當中,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稍早一點,當連戰在芝加哥大學寫博士論文的時候,美國學術界正集中於蘇聯研究,對於中國(中共)的研究,無論在圖書收集和人才方面,都還遠不如今日。反而當時國民黨政府的“匪情研究”經費充裕,收集不少資料,也有大批人在做分析工作。於是,像連戰那樣的國民黨權貴子弟,大大方方地動用台灣的國家資源,甚至可能由台灣的“匪情專家”捉刀,完成他們的學期作業或者碩士、博士論文。這也是投機取巧,不過更加容易罷了。嚴格來看,連戰固然可以稱為是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其實稱為“匪情專家”可能較為適當。因為他研究的是,中共如何批評胡適。除此,實在看不出來他有政治學學者應該有的學養。
台灣的Third World Ph.D.群就這樣產生了。因緣際會,台灣的大學院校充斥這類從歐美大學研究所“學成”歸國的人物。其中,國民黨權貴子弟出身的,台灣本土派學者,都一應俱全。例如,已故民進黨籍立法委員盧修一的國立巴黎大學政治學博士論文題目,是關於台灣共產黨運動,內容既不能算是嚴謹的歷史研究或者歷史解釋,也不好歸類為是有政治學內容的學術研究。大概只好跟連戰一樣,歸類為Third World Ph.D.吧。若要嚴格批評,應該一視同仁才對。
不過話說回來,每個人的成長,各有不同經歷階段。擇取片斷而遽下定論,有失厚道。如果台灣的Third World Ph.D.們,能夠善加利用他們得天獨厚的好際遇(名利雙收、優渥無比的退休待遇),謙卑而且勤奮耕耘,在學術上真正有所貢獻,或者像盧修一那樣捨命為台灣民主而奮鬥不懈,我們還是應該十分敬重的。應該享有崇高學術地位的,是真正治學有成的卓越學者,與文憑無關。值得台灣人民永遠懷念的,是具有民主運動政治家胸懷的盧修一,而不是擁有政治學博士頭銜的盧修一。至於那些學養不佳、疏懶成性卻又汲汲於沽名釣譽的博士先生女士們,我們應該恰如其分地尊稱他們是Third World Ph.D.。
2003/03/25 12:24 由延平旁聽生轉貼於海國公民學院
轉貼自第三世界博士與人文 Part 1
如果我在大學時期就看到這篇文章、這個論壇,我應該會更加用功,因此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大學生、研究生或博士生,能夠自我期勉。
台灣文法科學生到歐美留學,絕大部分以學位為目的。台灣社會(特別是留學生家長)期待留學生“學成”。所謂“學成”,就是拿到學位。依照常理,學問與學位是成正比的。可是,偏偏現實並非如此單純。有學位,卻沒有真才實學的,比比皆是。甚至於可以說是常態。
到歐美留學,就是要學習當代歐美學界最先進的學術思想以及治學之道。歐美文法科學術思想的發展,當然以他們悠久的人文傳統為基礎。如果不能夠具備相當的歐美文明和歷史的人文素養,就不足以窺其堂奧,不可能真正學有所成。至多只能學得一些皮包而已。即使是到歐美大學專攻中國歷史或者藝術文學,也應該密切留心歐美文明對於這些研究工作的影響,學習他們學者的方法論,思索他們所提出的研究題目的另類角度,和他們的專業見解。否則,何必千里迢迢跑到異國留學?可以說,無論是專攻那一門科系,道理都是一樣的。
一般說來,有意攻讀研究所,顯然準備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原本就應該具有水準以上的學養。研究生所需要的人文素養,應該都是早在進入研究所之前就已經具備的。如果到了研究所才有意培養,大多為時已遲。但是,申請入學歐美大學研究所的台灣文法科留學生,其歐美文明的人文素養,絕大多數還不及歐美大學部一般文法科大學生的程度,當然更不如他們研究部的文法科研究生了,甚至於還有更差的。這似乎是台灣社會上一般人所不知曉的。
舉個實例。具有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的馬英九,幾年前在記者訪問中,侃侃而談他所喜愛的課外讀物。他很自豪地一一詳細列舉出他所讀過的世界文學名著,例如基督山恩仇記、三劍客等等。只是,這些他所謂的世界文學名著,不過是一般歐美中學生的讀物罷了。問題是,他們中學生所讀的文學著作,遠遠超過我們這位留美的馬博士。至於他們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那就更不用說了。在文學以外的著作,例如哲學、歷史,情形更為嚴重。有位台灣留學生在德國某聞名大學,以近十年時間攻讀法學博士學位之後,竟然完全不知道德國近代史上有一個呼風喚雨的普魯士容克貴族集團。歐美一流大學研究所的同科系本國籍研究生,如果有這等程度的人文素養,那是完完全全不可想像的事。
就物質條件而言,台灣的中學生和大學生,沒有充裕歐美人文方面的相關讀物。台灣能夠找得到的這方面漢譯本,數量非常有限。單純由此,就可以判斷,台灣學生非常不容易培養出良好的人文素養。再加上文憑主義盛行,台灣中小教育以升學為主,教科書內容貧乏,教科書外的讀書風氣不盛,自然無暇顧及現代文明的人文素養了。這可以說是教育政策和文化體質的問題,也可以說涉及了我們的社會風氣。
台灣的漢譯本,不但為數甚少,而且素質普遍不佳,絕大部分是濫竽充數。錯譯不但錯得離譜,而且謬誤多得令人不敢相信。可以肯定的是,讀者不容易從漢譯本精確了解原著的內容。即使有少數能夠硬著頭皮念完,他們不被混淆已經幸甚,至多只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漢譯本的低素質,當然大為降低年輕學子的閱讀興趣。就這方面而言,日本時代台灣學生的處境好得太多了。因為當時優質的日譯世界重要著作,已經應有盡有,非常豐富。其實,今日韓國的情形也跟當前台灣極為相似。就歐美文化的素養而言,如果說當前這兩個社會的知識分子和一般大學生,大多不如他們日本時代的父祖輩,頗有幾分至理。
這並不是說,台灣學生當中找不到人文素養優秀者。而是說,台灣的環境不良。若要培養雄厚的人文素養,非得自己特別下苦工夫不可。而在台灣文法科留學生當中,這並非全然沒有,只是甚為罕見。再者,台灣學院裏的文法科教師素質一般不佳,鮮有能力啟發和指導大學生去擴大他們的知識視野,以準備在歐美大學的文法科研究所從事較為高深的學業研究。講得白一點,就是絕大多數台灣文法科留學生,肚子裏的墨水少得可憐。如果在歐美大學的研究所課堂上,教授講課旁徵博引,他們肯定大多要“鴨仔聽雷”了。這還不是語言問題,而是根本不熟悉人家視同為必備基礎常識的東西。在此情況下,如果要深入寶山、滿載而歸,當然是不容易的事。
問題的另一面是,遠赴歐美的台灣文法科留學生,外文程度普遍不佳。而外文程度,又跟人文素養有密切關係。在研究所修課,每日課業指定的讀物堆積如山,非有相當好的閱讀能力和極佳的理解能力,是無法應付的。於是,如何完成指定的學期作業、考試過關,那就有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誠然,經過幾年的磨練而外文突飛猛進的,大有其人。不過,我們也看到絕大部分的文法科留學生,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外文程度依然低劣如故。例如,擔任過東海大學教務長的王振寰教授,擁有美國著名大學的社會學博士學位,竟然不知道英文的the Commons(有the,C大寫,而且是複數s)是英國國會的平民院,或稱下院。他在一本書上,竟然把它翻譯為“群眾”!類似例子,不勝枚舉。找出原著,對照台灣聞名教授所翻譯或者校訂的譯作,保證可以大開眼界。
跟台灣文法科留學生同病相憐的,還有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公費和自費留學生。在此情況下,很多歐美大學的研究所或者指導教授,開始非正式的“一校兩制”,通融讓這些學生“學成”。這就是Third World Ph.D.的緣起。
台灣留學生Third World Ph.D.的一個特色,是博士論文題目幾乎清一色與台灣或者中國有關。這並不是說,所有這類的博士研究論文,都是低水準的。事實上,做得非常出色的並非沒有,當然不可一概而論。只是,那些程度不佳的台灣留學生,特別熱衷選擇有關台灣與中國的論文題目。而這些論文內容,很多是拿幾個時下流行的學說,以台灣或中國的例子驗證一下而已。到歐美各大學研究所,找出歷來台灣文法科留學生的碩士、博士論文題目加以統計,當知此言不虛。投機取巧,容易矇騙過關,當然也方便掩飾自己的學識實力。他們之中很多就如此這般地“學成”了。在台灣文法科教授群當中,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稍早一點,當連戰在芝加哥大學寫博士論文的時候,美國學術界正集中於蘇聯研究,對於中國(中共)的研究,無論在圖書收集和人才方面,都還遠不如今日。反而當時國民黨政府的“匪情研究”經費充裕,收集不少資料,也有大批人在做分析工作。於是,像連戰那樣的國民黨權貴子弟,大大方方地動用台灣的國家資源,甚至可能由台灣的“匪情專家”捉刀,完成他們的學期作業或者碩士、博士論文。這也是投機取巧,不過更加容易罷了。嚴格來看,連戰固然可以稱為是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其實稱為“匪情專家”可能較為適當。因為他研究的是,中共如何批評胡適。除此,實在看不出來他有政治學學者應該有的學養。
台灣的Third World Ph.D.群就這樣產生了。因緣際會,台灣的大學院校充斥這類從歐美大學研究所“學成”歸國的人物。其中,國民黨權貴子弟出身的,台灣本土派學者,都一應俱全。例如,已故民進黨籍立法委員盧修一的國立巴黎大學政治學博士論文題目,是關於台灣共產黨運動,內容既不能算是嚴謹的歷史研究或者歷史解釋,也不好歸類為是有政治學內容的學術研究。大概只好跟連戰一樣,歸類為Third World Ph.D.吧。若要嚴格批評,應該一視同仁才對。
不過話說回來,每個人的成長,各有不同經歷階段。擇取片斷而遽下定論,有失厚道。如果台灣的Third World Ph.D.們,能夠善加利用他們得天獨厚的好際遇(名利雙收、優渥無比的退休待遇),謙卑而且勤奮耕耘,在學術上真正有所貢獻,或者像盧修一那樣捨命為台灣民主而奮鬥不懈,我們還是應該十分敬重的。應該享有崇高學術地位的,是真正治學有成的卓越學者,與文憑無關。值得台灣人民永遠懷念的,是具有民主運動政治家胸懷的盧修一,而不是擁有政治學博士頭銜的盧修一。至於那些學養不佳、疏懶成性卻又汲汲於沽名釣譽的博士先生女士們,我們應該恰如其分地尊稱他們是Third World Ph.D.。
2003/03/25 12:24 由延平旁聽生轉貼於海國公民學院
轉貼自第三世界博士與人文 Part 1
如果我在大學時期就看到這篇文章、這個論壇,我應該會更加用功,因此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大學生、研究生或博士生,能夠自我期勉。
Wednesday, August 08, 2007
日本最北浮島之旅 2
這次走訪日本最北端,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為了傳說中的海膽。
利尻的昆布相當有名,而生存在利尻與礼文海域下的海膽,據說由於吃利尻昆布長大,因此格外的甜美。在利尻YH所遇到的友人指點下,乃鎖定礼文西南側的佐藤商店的うに丼。
若欲從香深港前往佐藤商店,可搭宗谷(Soya)巴士「香深~元地」線到終點。我從YH走路過去,約30min,如果是好天氣,倒是可以邊散步、邊欣賞海岸風光。
佐藤商店的うに丼,沒話說!完全沒有腥味,無論是魚腥味或海水的腥味;入口綿密即化,口感有如乳酪,吃完後口舌間猶存香甜。

我在日本吃過海膽之後,就從不在台灣吃海膽;既使是在日本,某些料理店的海膽,仍不免會在吃完之後,頓覺味蕾開始有些腥味。
回憶最近一次吃海膽,金沢(Kanazawa)近江町市場裡的雙色丼,確實讓人相當大滿足,但是與佐藤商店的うに丼比較起來,其口感與味道仍略遜一籌,既便金沢的うに丼在金箔的點綴下,格外華麗。若論視覺與味覺的享受,那倒是以金沢為上上之選囉!

回到稚內,有兩次機會吃握壽司,一次是在なら鮨,一次在江花,兩間都有海膽壽司,但經過佐藤商店的洗禮之後,不免興味大減。
對了,若您有機會逛礼文,倒是可以到佐藤商店吃海獅肉(トド),照片中的熱狗堡,就是包海獅肉啦!(トド不知是海獅亦或是海豹,但我問吃過的日本朋友,似乎不太好吃。日本只有這裡可以合法販賣這種肉。)
利尻的昆布相當有名,而生存在利尻與礼文海域下的海膽,據說由於吃利尻昆布長大,因此格外的甜美。在利尻YH所遇到的友人指點下,乃鎖定礼文西南側的佐藤商店的うに丼。
若欲從香深港前往佐藤商店,可搭宗谷(Soya)巴士「香深~元地」線到終點。我從YH走路過去,約30min,如果是好天氣,倒是可以邊散步、邊欣賞海岸風光。
佐藤商店的うに丼,沒話說!完全沒有腥味,無論是魚腥味或海水的腥味;入口綿密即化,口感有如乳酪,吃完後口舌間猶存香甜。

我在日本吃過海膽之後,就從不在台灣吃海膽;既使是在日本,某些料理店的海膽,仍不免會在吃完之後,頓覺味蕾開始有些腥味。
回憶最近一次吃海膽,金沢(Kanazawa)近江町市場裡的雙色丼,確實讓人相當大滿足,但是與佐藤商店的うに丼比較起來,其口感與味道仍略遜一籌,既便金沢的うに丼在金箔的點綴下,格外華麗。若論視覺與味覺的享受,那倒是以金沢為上上之選囉!

回到稚內,有兩次機會吃握壽司,一次是在なら鮨,一次在江花,兩間都有海膽壽司,但經過佐藤商店的洗禮之後,不免興味大減。
對了,若您有機會逛礼文,倒是可以到佐藤商店吃海獅肉(トド),照片中的熱狗堡,就是包海獅肉啦!(トド不知是海獅亦或是海豹,但我問吃過的日本朋友,似乎不太好吃。日本只有這裡可以合法販賣這種肉。)
Friday, August 03, 2007
日本最北浮島之旅
七月底到北海道(Hokkaido)一遊,行程為:桃園-東京(Tokyo)-稚內(Wakkanai)-利尻(Rishiri)-礼文(Rebun)-稚內-東京-桃園。主要是為了日本最北端兩座小島-利尻及礼文,因此這趟可稱之為日本最北-浮島之旅囉。
我就不流水帳式地倒垃圾,但有幾件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倒是可以聊聊。
礼文是有名的花之浮島,因此在島上走步道、賞花是此行主要目的之一。島上唯一的YH安排了蹤貫全島的步道漫步,走完全程約8-10hr,這間桃岩莊 (Momoiwaso)YH也相當有趣,應該說相當有energy,但留待下回分曉;這次想講的是有關「浪漫與愛」的8hr步道所發生的趣事。
在前一晚,YH召集所有要走8hr行程的遊客,作行前說明。走這course的有來自日本、英國、美國、新加坡及台灣五個國家的旅客;我與朋友們說笑,沒有人選4hr行程,因為五個國家都在較勁,誰也不能示弱呢。
接下來YH工作人員來段有趣的天氣預報,明天會下大雨。我跟朋友三人商量一下,還是改選4hr比較保險,畢竟年紀大了,又是來避暑的,沒必要搞得這麼累。
各位同胞,我等深感抱歉,榮譽誠可貴,偷懶價更高,我等三人率先放棄,改走4hr行程囉!
清晨,外頭下著大雨,YH開著小巴士載所有人到出發地點。一下車,好似登陸灘頭堡,狂風暴雨,所有人臉都有點慘白,可能是因為天氣又濕又冷吧!我是覺得還好啦,感覺上比颱風還大一點罷,在台灣搞不好還可以逛百貨公司呢。
接下來大家開始出發,爬上爬下,甚至走在陵線上,景觀確實壯麗,如果是風和日暖的天氣,肯定會令人流連忘返。在這樣的天候下,我也僅能冒險拍幾張照片。不過,這種天氣,還要翻山越嶺,正如前一個YH的日本友人所說的,還真像是行軍呢!

走到接近轉折點時,我們三人也大概要跟大家說bye-bye了,因為我們三人的4hr行程會轉到大馬路,而其他人的8hr行程。結果在轉折點休息時,大家突然開始討論起來了,到底要不要繼續走下去?我們三個在旁邊等他們的結果,最後是決定要走回大馬路,坐巴士回YH。
這時又發生一件插曲,英國妹妹看到地圖上有一條捷徑,因此英語系的準備走捷徑到大馬路。但日本領隊認為,應該走地圖上畫的正確路線,在前方休息站再轉折。看他們討論的樣子,似乎是英國妹妹認為不必要一起走,而日本領隊認為要集體行動。嗯,果然民族性不一樣耶!那麼,在旁邊觀望的台灣三人組,又代表什麼民族性呢?還真有意思。
我跟朋友嬉鬧研究結果:
1. 因為我們有先見之明,智慧上台灣勝出。
2. 從頭到尾只有我嘻嘻哈哈,體力上還是台灣勝出。
同胞們,我等雖然偷懶,但幸好不辱使命,這次國際對決下,沒有太丟臉喔!
有兩件事我覺得蠻有趣:
1. 新加坡妹妹講英語,因此跟英語系國家成一集團,另外則是日本一個集團、台灣一個集團,語言這時是區分人我的方式,而非膚色與外貌;
2. 所有人的溝通方式是使用英語,我跟一位美國人打趣說:five country, one language!
我就不流水帳式地倒垃圾,但有幾件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倒是可以聊聊。
礼文是有名的花之浮島,因此在島上走步道、賞花是此行主要目的之一。島上唯一的YH安排了蹤貫全島的步道漫步,走完全程約8-10hr,這間桃岩莊 (Momoiwaso)YH也相當有趣,應該說相當有energy,但留待下回分曉;這次想講的是有關「浪漫與愛」的8hr步道所發生的趣事。
在前一晚,YH召集所有要走8hr行程的遊客,作行前說明。走這course的有來自日本、英國、美國、新加坡及台灣五個國家的旅客;我與朋友們說笑,沒有人選4hr行程,因為五個國家都在較勁,誰也不能示弱呢。
接下來YH工作人員來段有趣的天氣預報,明天會下大雨。我跟朋友三人商量一下,還是改選4hr比較保險,畢竟年紀大了,又是來避暑的,沒必要搞得這麼累。
各位同胞,我等深感抱歉,榮譽誠可貴,偷懶價更高,我等三人率先放棄,改走4hr行程囉!
清晨,外頭下著大雨,YH開著小巴士載所有人到出發地點。一下車,好似登陸灘頭堡,狂風暴雨,所有人臉都有點慘白,可能是因為天氣又濕又冷吧!我是覺得還好啦,感覺上比颱風還大一點罷,在台灣搞不好還可以逛百貨公司呢。
接下來大家開始出發,爬上爬下,甚至走在陵線上,景觀確實壯麗,如果是風和日暖的天氣,肯定會令人流連忘返。在這樣的天候下,我也僅能冒險拍幾張照片。不過,這種天氣,還要翻山越嶺,正如前一個YH的日本友人所說的,還真像是行軍呢!

走到接近轉折點時,我們三人也大概要跟大家說bye-bye了,因為我們三人的4hr行程會轉到大馬路,而其他人的8hr行程。結果在轉折點休息時,大家突然開始討論起來了,到底要不要繼續走下去?我們三個在旁邊等他們的結果,最後是決定要走回大馬路,坐巴士回YH。
這時又發生一件插曲,英國妹妹看到地圖上有一條捷徑,因此英語系的準備走捷徑到大馬路。但日本領隊認為,應該走地圖上畫的正確路線,在前方休息站再轉折。看他們討論的樣子,似乎是英國妹妹認為不必要一起走,而日本領隊認為要集體行動。嗯,果然民族性不一樣耶!那麼,在旁邊觀望的台灣三人組,又代表什麼民族性呢?還真有意思。
我跟朋友嬉鬧研究結果:
1. 因為我們有先見之明,智慧上台灣勝出。
2. 從頭到尾只有我嘻嘻哈哈,體力上還是台灣勝出。
同胞們,我等雖然偷懶,但幸好不辱使命,這次國際對決下,沒有太丟臉喔!
有兩件事我覺得蠻有趣:
1. 新加坡妹妹講英語,因此跟英語系國家成一集團,另外則是日本一個集團、台灣一個集團,語言這時是區分人我的方式,而非膚色與外貌;
2. 所有人的溝通方式是使用英語,我跟一位美國人打趣說:five country, one languag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