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2, 2007

讀吳叡人「自由的兩個概念」

我常聽到一種說法,認為:民進黨只講台獨,不講民主。比較客氣的說法是:民進黨用台獨去追求民主,而非用民主追求台獨(遠見雜誌)。比較激烈的說法變成:台獨不民主。

我會思考一個問題:為何台獨與民主是分開的,而且是衝突的,是二擇一的命題?

我的假設是:自由是人權,民主則是維繫自由的政治制度;台獨是追求自由與民主的工具,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則是自由民主的體現;因此台獨是追求自由民主的過程及目的。

由於我的學識能力有限,因此這個假設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論述。今年五月《當代》雜誌由吳叡人寫的〈自由的兩個概念〉,正好道出我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是業餘與職業的差距。這篇文章我讀了近一個月,一直思考要如何呈現,但眼看時間不斷飛逝,無奈,只好先簡單介紹,若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翻看看。

吳叡人借用Isaiah Berlin《自由的兩個概念》,來說明「積極的自由」與「消極的自由」,並且將這兩種自由概念放到台灣二戰前後兩個自由運動的歷史脈絡中,去相互應證。

所謂消極的自由,是「免於受干預的自由」,問的是「在多大的範圍內得到自由,是我們能接受的」。Isaiah Berlin認為「這個意義下的自由,和某些類型的專制政體並不是不能相容的」,因為「只要他不削減臣民的自由,或者至少他削減自由的幅度小於其他許多政體,他就符合了彌爾對自由的定義。」

吳叡人認為,《自由中國》雜誌裡,殷海光、雷震等人所推動的自由民主運動,是屬於這類「消極的自由」。因為他們認為國民黨統治下的民主,其自由的「範圍」不夠廣。

所謂積極的自由,是「自己作自己主人的自由」,問的是「我的生命和我的決定,可不可以仰賴我自身,而非任何種類的外在力量」。Isaiah Berlin認為民族主義基於「自我引導與自我決定(self-direc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的積極自由概念,是這種理性解放教義的「社會化型式(socialized forms)」。

吳叡人在這篇文章,開始闡述戰前台灣民族運動陳逢源與蔣渭水的思想,是屬於「積極的自由」。因為他們是從人格主義的立場出發,他們要追求的,不只是政治的自由,而且更是人格的自由。

吳叡人應該還有第二篇,用來闡述自由中國的消極自由,希望能早日看到。但這篇文章已經可以初步解決兩件事情:

一、台獨是民族自決的運動,在適當的情況下,可以體現Isaiah Berlin的「積極的自由」;
二、楊、馬《原鄉精神》對於二戰前後自由運動的拴釋,是相當大的謬誤。

關於第一點,我所謂「適當的情況」,意指台獨必需是有意識型態、理論基礎的台獨,而非見機行事、泛泛而談的台獨。事實上,類似台獨這種民族自決或民族主義,有相當多的批判與反省,例如前述Isaiah Berlin便認為民族主義者經常為了民族尊嚴而不借犠牲個人自由,以換取「自己人」的獨裁統治。二戰之後,非洲被殖民地區的獨立經驗是,獨立運動所建立的政府,僅僅是「換了膚色」的政府。在台灣,政治學及後殖民理論學者,便是用這兩點來攻擊民進黨政府,715宣言是指標事件(吳叡人也是發起人之一)。

我並非否定民進黨符合這項指控,我僅僅認為:台獨(或民進黨)必需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並且進行思想上、觀念上的討論,否則難保不會落入這類指控。

相較之下,國民黨的民主呢?《自由中國》的失敗已經說明了,既使是「消極的自由」都不可以。我們或許可以大膽推測,當時《自由中國》所要追求的,到了今天,難道不是搭了台獨的順風車而被實現的嗎?但我這個推測目前還沒有充分的證據,僅只是假設。

Friday, June 15, 2007

國民黨的民主

國民黨2008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先生14日訪問新加坡前夕,新加坡反對黨民主黨中央委員徐淑真發表1封公開信,針對6月2日新加坡「海峽時報」引述馬英九的談話「新加坡不同於我們(台灣),它的重點不在於民主化。雖然如此,但它專業、無貪腐和有效率,值得我們學習」,這種認為新加坡捨民主而重經濟發展可作台灣借鏡的觀點,是相當不適當的。

徐淑真的公開信,除了指正馬英九及住在台灣的我們,不要被新加坡一言堂的媒體所誤導,也再度引出一個我們經常談論,但不常被仔細思考的問題,那就是:經濟發展與自由民主的二擇一,或者是我們耳熟能響的「亞洲價值」。在台灣,這項命題的結論經常是經濟發展優先,或者是效率優先,即使是歸國的高學歷青年人亦是如此。

印度學者Amartya Sen在其大作《Development as Freedom》清楚地表示,經濟發展並不是我們追求的善,它僅止於有用,而是為了實現人類的自由,且自由與民主更能有效地幫助經濟及社會發展。為了幫助大家透過這本書,去思考「發展與自由」二擇一的命題,特別是所謂的「亞洲價值」,請容許我擅自摘錄書中部份內容,但還是請大家能親自去讀這本書。

開發中國家最常採行的分析路線是:什麼應該被列為優先,是要消滅貧窮與不幸,還是要保障對窮人沒有什麼幫助的政治自由與公民權利?

發展中國家反對民主以及基本公民與政治自由的理由有三:
一、這些自由與權利會對經濟成長與發展造成傷害(李光耀論點);
二、如果讓窮人在擁有政治自由與滿足經濟需求之間作選擇,他們會一致地選擇後者;
三、自由與民主是西方式的思考價值,亞洲價值則是重視秩序與紀律而非權利與自由。

針對問題一,李光耀論點主要用來解釋威權體制下的新加坡、台灣、南韓,以及改革後的中國,但並無法證實威權體制確實直接造成高經濟成長,事實上經濟成長產生於有利的經濟環境,而非嚴厲的政治環境。檢視造成東亞經濟體成功的經濟政策與環境背景,包括開放競爭、利用國際市場、高水準的識字能力與學校教育、成功的土地改革,以及針對投資、出口和工業化的誘因的公共措施等等,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些政策與民主不一致,而必須依靠剛好發生在南韓、新加坡或中國的威權主義才能行得通。

針對問題二,這是威權統治下政府領導人的看法,而非人民的看法,唯一實證的作法,便是讓人民有表達自由與民主的投票方式去驗證,而這正好與威權統治者的價值體系背道而馳,因而得不到實證的支持。有趣的是,在甘地夫人主政下的印度,民眾在一場選舉裡,針對「非常時期」的不自由民主的可接受性進行辯論,印度的選民(世界上最窮的選民之一)對基本自由與權利受到壓抑所發出的抗議,絕不下於他們對經濟貧窮所發出的抱怨。事實上,問題二的論點主要預設政治自由與經濟需求兩者間有著深刻的衝突,只能二選一,也就是以李光耀論點為前題。

針對問題三,所謂亞洲價值的論調,總是出自威權本身或接近權力核心者;亞洲幅圓廣大、文化多元,並無所謂典型的價值。現代的自由民主政治思潮,雖然肇生於歐洲啟蒙運動,但不能因此就判定它不適用於其他地區。我們在亞里斯多得所發現的價值,同樣能在亞洲傳統思想作品中看得到;事實上,在秩序與紀律方面,孔子不見得比柏拉圖或聖奧古斯丁更主張服從威權。孔子曾告訴子路,不要欺騙國君,即使這樣會觸犯到他;印度阿育王主張包容與平等「一個人絕對不能毫無理由地崇拜自己的教派或蔑視別人的教派。」;在回教傳統裡也存在著多元性與差異性,十二世紀猶太學者Maimonides必須逃離不容異教、迫害猶太人的歐洲,而跑到寬容有教養的開羅,接受蘇丹薩拉丁的保護。我們很容易發現,主張亞洲價值的人,主要立基於對思想家及傳統非常任意的拴釋與狹隘的選擇。並非只有一種文化才有尊重自由的傳統,西方文化也不是唯一能讓我們以自由為基礎去分析社會發展的傳統。

徐淑真表示「當你(馬英九)提到新加坡重點不是放在民主而是政府廉潔時,我必須提醒你,民主是維持政府責任政治和確保廉潔最有效的方法。」這個觀點確實獲得支持。

Amartya Sen認為,政治自由有其工具性、建設性的重要角色。首先統治者必須面對人民的批評,必須傾聽民之所需,並提出應對方法,才能在選舉時獲得人民支持,這個機制可以防上嚴重的失能或剝奪。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在任何一個民主政府以及有出版自由的獨立國家裡,從未發生嚴重的饑荒。(目前會發生饑荒的國家,北韓及中國是最有名的專制兄弟)

其次,政治自由及公民權,包括保障公開討論、辯論、容許異議的權利,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政策的推行,例如降低開發中國家的高生育力,印度的克拉拉是1.7(一胎化政策的中國是1.9),已接近英法等國,但它並非在強迫的情況下出現,而是透過教育。

第三,不充分的民主,即使是民主國家也會造成某些失敗,例如非裔美國人在醫療、教育及社會環境上所受到的過度剝奪,使他們的死亡率出奇地高。(中國的一胎化政策,不僅剝奪婦女的生育權,在此高壓政策下,也造成財產的剝奪、貪污等問題)

最後,他強調反對的角色及道德主張的重要性,反對黨的溫和(以台灣來說,是反對黨的無能),會讓政府即使在重要的公共政策上有不當的疏失,還能夠推卸責任。

我們常會誤認新加坡拿自由交換經濟與效率的作法,是值得台灣學習,這不只是馬英九一個人的想法,應該有相當多住在台灣的居民會這麼認為。但事實是,新加坡人正在為他們的自由與民主而奮鬥,同樣的聲音也發生在整個東南亞及中國,因此如同馬英九這種論調,相信對這群渴望自由民主的人們而言是相當錯愕的,畢竟他們都以為,台灣能和平地從威權走向多元民主,應該可以帶給他們許多幫助與啟示。

參考:
沈恩《經濟發展與自由》,劉楚俊譯,先覺出版社
南方快報:新加坡民主黨給馬英九的公開信 http://www.southnews.com.tw/polit/ma_in_9/00/00221.htm
泰國世界日報:民間往來 星職總具名邀請馬英九 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07/0612/article_17871.html

Thursday, June 07, 2007

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

交響情人夢,日文原名「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像野田惠如歌般),乃改編自二ノ宮知子的同名漫畫,電視劇於2006年10月16日起在富士電視台播映。

故事描述天才音樂家男主角千秋真一,因為幼年飛機失事和溺水的經驗而害怕飛機與船,而沒有辦法出國留學,但是在女主角野田惠的幫助下,兩人終於一起到法國。野田妹雖在鋼琴上有極高的天份,但幼年習琴時曾被老師毆打,乃排斥讀譜與練琴,且因而立志當幼稚園老師。

這是一部有點搞笑、風趣且帶著深度的電視劇,於2007年榮獲最佳作品、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等大獎。這裡面,也有許多發人省思的片段:

一、米奇荷士登
理事長(桃平美奈子)為了學生,特別從德國請來名指揮家休得列傑曼(綽號米奇),挑選學生組成一個特別的交響樂團,但米奇找的卻都是被認為是「跟不上」的學生,後來千秋才知道,原來這群學生跟野田惠擁有同樣的特點:「單純、無心機、個性」。而面對這群肉腳學生,米奇的指揮卻可以讓樂團奏出好音樂,因為他「尊敬音樂,尊敬他人,而音樂和他人都回以相同對待」

二、江藤耕造
江藤耕造被稱為「專教菁英」的老師,手拿著摺扇,用嚴厲的方式磨練學生。江藤偶然聽到千秋真一及野田惠彈雙鋼琴,發現野田惠是個人才,因此決定要訓練野田惠。但是由於童年的創傷(被鋼琴老師毆打),野田惠完全不能接受江藤的教學方式。

江藤面對野田惠,他反省「把摺扇的硬度跟尺寸縮小好了,不管是多變態的學生,我都不再用摺扇丟他們了,我不要像千秋那次一樣,重蹈覆轍」

其實千秋也曾是江藤的學生,但是不滿他的作法,因此轉到谷岡肇。後來千秋明白江藤的苦心,因此教江藤用玩具騙野田走進教室。當野田發現江藤時,當然馬上要逃跑,結果江藤告訴野田「我已經把摺扇丟掉了!我已經改變了!上次打你的事,我也道歉!請你原諒我!所以,請你正常地上課!」最後,野田在江藤門下,不僅參加鋼琴比賽,最後還與千秋一起到法國留學。

從以上這簡單的情節,我看到老師「因材施教」、「尊敬教育、尊敬他人」,甚至為了讓學生上課、不浪費天份,老師不僅「反省」自身的作法是否妥當,而且向學生「道歉」。即使這僅是一部電視劇,卻讓人相當感動。

有人或許會認為,這本來就是漫畫嘛!我簡單舉個例子,柯旗化在《台灣監獄島》中描述:

公學校時代的日本人恩師訪問台灣,以前的學生們都歡歡喜喜地款待老師,爭先恐後地提議:「老師,請住我家吧!」二十多年前,日治時代左營公學校教了將近二十年的大貫老師,戰後第一次來左營。左營街上了年紀的人大多是大貫老師的學生,因而舉街款待老師一個月。據說大貫老師十幾年前臨終前連譫語都在說:「左營...蓮池潭...」。

除了柯旗化,我們都能輕易聽到老一輩如何懷念當年他們的老師,這種師生情誼,在1945年之後是面下愈況了。

有人建議我,不要再去批評台灣的老師,因為會施加太多壓力,造成反效果,因此我僅就日劇,簡單介紹個人觀點,希望大家能輕輕鬆鬆看日劇,在閒暇之餘,也感受一些人生的光明面。

最後,如果您想成為受人敬重的老師,那就看「交響情人夢」吧!

Monday, June 04, 2007

佐賀的超級阿媽

佐賀的超級阿媽,是最近蠻有名的一部原著改編電影,相關書籍也在各大書局輕易找得到,因此其內容也就不多說。我第一次看時,有幾處場景令人感觸良多。

一開始,男主角昭廣耐不住對母親的思念,偷跑到母親工作的居酒屋,被母親發現,母親傷心地抱著昭廣,然後要哥哥帶昭廣回去。

昭廣的母親不讓他來工作場合,是不得以的,並希望昭廣能體諒作母親的無奈。這在台灣的話,應該是先一巴掌打過去吧!

第二,昭廣上學時,與隔壁同學打架,級任老師過來制止,問他說,為何打架?一定有原因的。

老師遇到發生問題的學生時,會先希望找到原因,看是否能解決。這在台灣的話,先處罰再說,不用講理由,也不需講理由。

第三,學校運動會時,昭廣的便當是只有一顆酸梅的白飯,結果級任老師假裝肚子痛,拿他的豪華便當跟昭廣換;而就在昭廣正高興著有這種好事時,另一位女老師也假裝肚子痛,要跟昭廣換便當。

學校老師一定都會去注意班上的每個學生,知道誰的家境有困難,誰需要幫助。阿媽告訴昭廣,老師是故意裝肚子痛的,因為他們想幫助昭廣,卻不希望傷到昭廣的自尊,或者讓昭廣尷尬。

這在台灣的話,已有案例出現,某一個學校的同學窮得沒有午餐,因此導師叫這位同學拿著空便當盒,讓全班同學每個人各捐出一樣菜給這位同學。這位老師或許是想讓全班同學都能發揮愛心,卻讓沒有便當的同學成了乞丐。

還有不少場景,讓人覺得這些老師相當偉大,但我不願在這裡寫出來,因為台灣的老師們,壓力已經很大了。我只希望老師們,能更深刻地想想,更用心在教育上面,成為孩子們所真正需要的老師。

最後,台灣的老師們,如果您想成為受人敬重的老師,那就看「佐賀的超級阿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