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聊到中秋節的烤肉傳統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 Hobsbawm 所編輯的《被發明的傳統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這本書是左派史家 Hobsbawm 及多位史學家共同的結晶,主要是從史學的觀點探究所謂淵源流長的傳統,是如何在晚近被發明出來,這些被發明的傳統,雖然也包含了若干有跡可循的過去的事物,但卻是以不同的面貌呈現。
例如由 Trevor-Roper 所寫的〈創造傳統:蘇格蘭的高地傳統〉,描述蘇格蘭人為了區別蘇格蘭與英格蘭的不同,在雙方合併之後發展出來若干風俗傳統,這些傳統「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也象徵著對合併的抗議」。因此當我們看到蘇格蘭人身著「傳統」蘇格蘭裙及風笛,要求蘇格蘭應該離開英格蘭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時,這些傳統其實是晚近才被創造出來的。
由 Morgan 所寫的〈從消逝到重現:追尋浪漫時期的威爾斯〉,則敘述威爾斯為了建國的理想,「將全副精力投入於文化事務上,試圖恢復過去的歷史面貌與傳統」。
除了從歷史的角度去重新解讀傳統,也有人從後殖民的角度去探究,例如 Ranger 的〈殖民地非洲傳統的創造〉,意外地給予我們分析殖民者如何在殖民地創造新的傳統,以利殖民者的統治。
這本書比較少著墨的是關於亞洲及南美洲的案例,因此有興趣的朋友倒是可以就台灣為主題,找看看關於在台灣有哪些被創造的傳統。
回到本題主旨,剛好晚餐看到一則年代的新聞,標題是「中秋節,民眾多不知其典故」。年代不小心講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今天的中秋節傳統,其實是賞月、烤肉、唱卡拉 ok,民眾根本不知道(或不在乎)中秋節有所謂嫦娥或月餅的久遠典故,甚至許多人喜歡吃的是綠豆碰,而非月餅。
問題就來了,對中國與台灣雙方而言,「中秋節,民眾多不知其典故」這件事會引發不同的因應之道。對中國而言,他會將中秋節往遠古的事物連結起來,創造出台灣與黃河流域一體的想像。對台灣而言,則逐漸賦加更多台灣在地的色彩,更聰明的是與原住民有關月亮的神話與習俗串連起來,創造台灣「自己的」共同體的想像。
首先,小弟對這些「創造」與「想像」的立場是,它們並非完全是捏造的、虛構的,它們適度地表現了當時、當地人們生活的情境與需求。例如我們今天談「海洋國家」,這個概念可能在十年(甚至更短)以前很少被提到,但今天我們不僅理所當然地談,小弟甚至建議可以將海洋國家的概念連結至十八世紀大航海時代下,作為國際貿易樞紐的台灣,想像成一種海洋台灣的特性。這種想像不僅合乎今天台灣向海洋瞭望的情境,也符合台灣立國的需求。
小弟認為,作為移民社會及多族群、多文化的台灣,很難從民族互斥的方向、方式去建構自己的共同體,雖然我們目前的確是從「找出敵人」的方式去「區分自己」,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塊土地上有太多漢文化的痕跡。於其想辨法把這些痕跡洗乾淨,還不如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這些痕跡;也就是去體會前述霍氏等「創造傳統」的歷史案例,去找出台灣可能的方向。
其次,就小弟的認知,「去中國化」並非洗淨中國文化(台灣純化),而是去中國「中心」化,將文化氛圍從「中國中心」轉移成「台灣中心」,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因為文化是隨著時空改變的,而傳統是可以被創造的。一個平等、和諧的族群與文化共存,此刻應該在以台灣為中心的前提去進行較為妥當(也就是說,這是帶著策略的意味)。
最後,我們常會將「今天」在台灣的若干文化活動,與「今天」的中國連在一起談,我們必需打破這個迷思。第一,人類的身體與文化,會隨著時間的流動與空間的傳佈,而產生各種變化,這些變化都是為了適應當時當地的情境與需要而產生。例如今天在台灣的中秋節活動,與今天在中國的中秋節活動,或許可以在遙遠的黃河流域發生關係,但是兩者在今天是可以毫不相干的。就像我們今天到動物園去看黑猩猩,應該不會有人基於 600 萬年前同一祖先而稱呼黑猩猩為兄弟吧,那可是即可笑,也不切實際。(當然,就深層生態學而言,萬物間的關係有不同的典範可以加以解釋);但如果是對在台灣的中國人而言,他們可能會稱呼黑猩猩為祖先吧!(大家瞭解我的意思嗎?)。因此,同樣是端午節,在台灣與在中國,是可以不同的(或者說,不同的意義)。
第二,今天還有人浪漫地把今天的中國與古中國想像在一起嗎?小弟雖沒有科學的證據與論說,但「感覺」上並不這麼認為。除了清末西風東漸之外,人民共和國所進行的文化大革命,已經將今天的中國改造成一個與古中國完全不同的中國。套句他們中國古人的說法,「禮失,求諸野」,或許日本、韓國、越南、甚至台灣,還比今天的中國保留了更多古中國的文化典制與活動(出土文物除外啦)。例如書法與漢畫,我認為在技法上,今天在日本或台灣的藝術家可能遠高於今天的中國吧!倒不必要排拆書法與漢畫,他們只是表現的一種型式,只要將之賦與台灣的本土內涵,這些書法與漢畫馬上可以台灣化,甚至奪中國之風頭,日本的圍棋與茶道便是證明。
最後,貓吉拉提供一個態度:月亮就是月亮,全球所有生物都在看著月亮,你有你的中秋節,我有我的中秋節。美國人、愛斯基摩人、巴里島人、日本人,都以不同眼光度過某個看月亮的時刻;狼、鯨、庭院中的七里香,以及航海中的挪威人,也以不同眼光看著某個時刻的月亮~~
P.S. 其實,我家已經不過中秋節了,它只是我們到愛河喝晚茶的放假日而已耶!
Friday, September 16, 2005
Thursday, September 15, 2005
閒聊中秋
中秋節快到了,每次中國人都會理所當然地把中秋節等節日當成台灣與中國的臍帶,甚至,連中秋節烤肉都被台灣的統媒當成海內外華人的傳統,實在有趣。
首先,「中秋節烤肉」的傳統,正好證明了「被發明的傳統」這個論點。
記得小時候在雲林,大約 80's 吧,中秋節都是喝茶、吃月餅、放沖天炮;不知何時,可能 90's 中晚期吧?開始興起烤肉,月餅沒人要吃。然而到了今天,中秋節烤肉變成傳統了,雖然這項傳統可能只有十年左右的歷史,而且可能只有台灣才如此。
我們也可以聊聊農曆新年,我們印象中的吃團圓飯的傳統,同樣在雲林,我可以告訴大家,也大概是 90's 末吧,我們除了除夕夜會吃團圓飯,接著便是開車到處玩、吃餐廳。可能過不久,新年吃義大利麵也會慢慢變成傳統吧!?
第二點,所謂文化,會隨著時間與空間而改變,這種改變,也可以說是適應的一種,它與最原初的文化己不相同了。文化如同物種一般,也會演化。當中國文化由黃河、長江流域傳至台灣,它會適應這塊土地、環境,而形成屬於它自己的文化。
這是相當容易理解的,台灣人信仰關羽、過中秋節,並不代表台灣非得跟黃河流域拉上啥關係。如同中國人的地獄信仰,乃來自於印度的佛教,所以中國應該併入印度?好吧,說中國與印度太敏感,那麼華人的十二生肖乃來自於匈奴,所以中國應該併入外蒙古囉!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必刻意去排斥源於中國的文化習俗,沒有所謂純淨的種族,那只會自我封閉而己。
首先,「中秋節烤肉」的傳統,正好證明了「被發明的傳統」這個論點。
記得小時候在雲林,大約 80's 吧,中秋節都是喝茶、吃月餅、放沖天炮;不知何時,可能 90's 中晚期吧?開始興起烤肉,月餅沒人要吃。然而到了今天,中秋節烤肉變成傳統了,雖然這項傳統可能只有十年左右的歷史,而且可能只有台灣才如此。
我們也可以聊聊農曆新年,我們印象中的吃團圓飯的傳統,同樣在雲林,我可以告訴大家,也大概是 90's 末吧,我們除了除夕夜會吃團圓飯,接著便是開車到處玩、吃餐廳。可能過不久,新年吃義大利麵也會慢慢變成傳統吧!?
第二點,所謂文化,會隨著時間與空間而改變,這種改變,也可以說是適應的一種,它與最原初的文化己不相同了。文化如同物種一般,也會演化。當中國文化由黃河、長江流域傳至台灣,它會適應這塊土地、環境,而形成屬於它自己的文化。
這是相當容易理解的,台灣人信仰關羽、過中秋節,並不代表台灣非得跟黃河流域拉上啥關係。如同中國人的地獄信仰,乃來自於印度的佛教,所以中國應該併入印度?好吧,說中國與印度太敏感,那麼華人的十二生肖乃來自於匈奴,所以中國應該併入外蒙古囉!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必刻意去排斥源於中國的文化習俗,沒有所謂純淨的種族,那只會自我封閉而己。
Tuesday, September 06, 2005
圖博惡客
再來想談一下觀光客。
印象裡,法國觀光客好像不少,因為有一些觀光客是講法文的。另外,有些旅館會有背包客的公布欄,例如吉日及東措,發現韓文還不少,日文就比較罕見。有趣的是,在機場,一般的標示會有英、日、西等;但是在中國,則是英、韓,日文不見了,多了韓文。
首先要談的是觀光客的惡劣行逕。

在拉薩的小昭寺,遇到兩位觀光客,一位是白人,一位是東方女性,一進到寺院,就拿著數位相機、單眼、攝影機到處拍。尤其是那位女性,拍喇嘛就像在拍花草一樣,有時還會逼近來個等寫。她的行逕惡劣到,有位藏族老太太向她示意不要拍,因為被拍的喇嘛必需要誦經而不能走避,只能低下頭躲藏,但這位女觀光客還是硬要拍。那位白人倒是比較收斂一點,只是拿著單眼掃射。

可惜我只拍到白人的臉,而女觀光客因為到處亂射,所以較難拍到臉。我去售票口找喇嘛,但藏人比較温和,加上一般對白人比較敬畏,因此就任由這對觀光客在這兒逞兇。
我希望這對男女的臉孔能在網路上流傳,讓那些到異鄉觀光的旅客能多尊重在地人一些。
接下來想談談怪異的觀光客。
在哲蚌寺遇到一群奇怪的遊客,拿著天珠對著寺廟比劃著手勢,像是在招引著氣息似地。一進入內殿,這群遊客變本加厲,每一尊神像都不放過,招引比劃著,相當忙碌。我們問喇嘛,他們也不知這群人在比劃著啥,喇嘛也很好奇地看著;這群人連方向也走錯了,逆時鐘地到處比劃著,然後一下子又全消失無影無踪。真是奇妙的一群人。
我曾聽到他們談話,說來很喪氣,是南方漢語,台灣的可能性蠻大的。
說到觀光客,讓我比較生氣的是拍照,曾看過一位觀光客,他要拍喇嘛跟寺院在一起的畫面,喇嘛正要走避,這位觀光客竟然示意喇嘛站在哪個方位不要動,讓他拍,真是他X的,有夠囂張。至於一般人,則是像在拍動物園裡的動物,很多數位相機還帶閃光,都不懂得關掉,那種行逕我都看到麻木了。
若要拍人,我個人建議先跟對方聊方,或者先徵詢其意願,一般藏人都相當親切,應該不會拒絕。我在小照寺藏人的餐館吃東西,也跟她們聊起來;結果是她們看到我們在自拍,而希望我們幫她們拍照耶!

另一種方式是調成廣角,放在腰際盲按,失敗率蠻大的,但至少不會妨害到別人,造成對像的不適,很適合帶數位相機的旅客;若您拍銀鹽的話,則最好帶 28mm 左右的廣角鏡,用超焦距拍,應該也不錯。但最好的方式還是跟藏人打成一片,「相片不夠好,是因為距離不夠近」,講得不只是拍攝的距離,還包括人心之間的距離。
但我後來覺得,相片拍多了沒意思,會只想抓住美景,而忽略了去感受這個環境。相片看得再多,您還是無法體會西藏的空氣、温度、聲音,您也看不到社會階級的不公、文化的壓迫、族群的被消滅,您也感受不到寺院的聖靈、藏人的親切與温和~~我拍了相片,只是讓我自己還想再去一次曾經駐足的地方。
印象裡,法國觀光客好像不少,因為有一些觀光客是講法文的。另外,有些旅館會有背包客的公布欄,例如吉日及東措,發現韓文還不少,日文就比較罕見。有趣的是,在機場,一般的標示會有英、日、西等;但是在中國,則是英、韓,日文不見了,多了韓文。
首先要談的是觀光客的惡劣行逕。

在拉薩的小昭寺,遇到兩位觀光客,一位是白人,一位是東方女性,一進到寺院,就拿著數位相機、單眼、攝影機到處拍。尤其是那位女性,拍喇嘛就像在拍花草一樣,有時還會逼近來個等寫。她的行逕惡劣到,有位藏族老太太向她示意不要拍,因為被拍的喇嘛必需要誦經而不能走避,只能低下頭躲藏,但這位女觀光客還是硬要拍。那位白人倒是比較收斂一點,只是拿著單眼掃射。

可惜我只拍到白人的臉,而女觀光客因為到處亂射,所以較難拍到臉。我去售票口找喇嘛,但藏人比較温和,加上一般對白人比較敬畏,因此就任由這對觀光客在這兒逞兇。
我希望這對男女的臉孔能在網路上流傳,讓那些到異鄉觀光的旅客能多尊重在地人一些。
接下來想談談怪異的觀光客。
在哲蚌寺遇到一群奇怪的遊客,拿著天珠對著寺廟比劃著手勢,像是在招引著氣息似地。一進入內殿,這群遊客變本加厲,每一尊神像都不放過,招引比劃著,相當忙碌。我們問喇嘛,他們也不知這群人在比劃著啥,喇嘛也很好奇地看著;這群人連方向也走錯了,逆時鐘地到處比劃著,然後一下子又全消失無影無踪。真是奇妙的一群人。
我曾聽到他們談話,說來很喪氣,是南方漢語,台灣的可能性蠻大的。
說到觀光客,讓我比較生氣的是拍照,曾看過一位觀光客,他要拍喇嘛跟寺院在一起的畫面,喇嘛正要走避,這位觀光客竟然示意喇嘛站在哪個方位不要動,讓他拍,真是他X的,有夠囂張。至於一般人,則是像在拍動物園裡的動物,很多數位相機還帶閃光,都不懂得關掉,那種行逕我都看到麻木了。
若要拍人,我個人建議先跟對方聊方,或者先徵詢其意願,一般藏人都相當親切,應該不會拒絕。我在小照寺藏人的餐館吃東西,也跟她們聊起來;結果是她們看到我們在自拍,而希望我們幫她們拍照耶!

另一種方式是調成廣角,放在腰際盲按,失敗率蠻大的,但至少不會妨害到別人,造成對像的不適,很適合帶數位相機的旅客;若您拍銀鹽的話,則最好帶 28mm 左右的廣角鏡,用超焦距拍,應該也不錯。但最好的方式還是跟藏人打成一片,「相片不夠好,是因為距離不夠近」,講得不只是拍攝的距離,還包括人心之間的距離。
但我後來覺得,相片拍多了沒意思,會只想抓住美景,而忽略了去感受這個環境。相片看得再多,您還是無法體會西藏的空氣、温度、聲音,您也看不到社會階級的不公、文化的壓迫、族群的被消滅,您也感受不到寺院的聖靈、藏人的親切與温和~~我拍了相片,只是讓我自己還想再去一次曾經駐足的地方。
Thursday, September 01, 2005
圖博美食
談談西藏之旅的吃,相信這是大家最關心、最想知道的~~

在成都,當然是川菜,我們僅買點包子、饅頭、花卷,配上滷味,很簡單地解決一餐,但僅僅滷味就辣個半死。
初到拉薩,首先吃到的是涼粉,又叫面皮,涼拌香料吃,相當辣,老闆娘來自寧夏;我們問她哪兒可以喝到奶茶,她指了指對面藏人開的餐館。我們走過去,單單看門面及內裝,我不相信一般觀光客敢進去,因為看上去並不乾淨。我們走了進去,就說要喝奶茶,女孩很客氣地倒兩杯,大約 300 cc 左右,一杯一元,是羊奶茶,沒有腥味,香甜好喝。想幫淑慧姊帶點熱茶,因此拿出我的 Nalgene 請她裝一杯,結果她給我裝滿一罐,仍然一元。
隔天再來吃午餐,不知吃啥,正在隔壁桌的藏人指了指他的湯麵說不錯,因此我們叫了兩碗,結果是羊肉湯麵,相當可口,完全沒羊羶味;再喝上他們推薦的甜茶,裡面泡著茶葉、紅棗、冰糖等;當然還有香甜的羊奶茶。實在令人滿足的午餐。
關於奶茶,經過查訪研究,有以下分別:
西藏奶茶:羊奶茶
西藏甜茶:加了糖的羊奶茶
尼泊爾奶茶:加了薑的羊奶茶
尼泊爾甜茶:加了糖的尼泊爾奶茶
相當簡單吧!我特別愛喝甜羊奶茶,喝到後來一想到羊奶茶就倒胃口,真後悔第一天就喝太多~


在西藏,最有名的當然是糌粑及酥油茶啦,我曾問藏人,哪兒吃得到,她很好意地回答,外地人一吃馬上拉,讓我打消念頭。您若到西藏,可以到市場試試真正的糌粑及酥油茶。或者投機一點,餐館有糌粑湯麵,吃起來像是加了糙米粉的肉湯,也相當可口,一碗的熱量及卡路里應該非常高。
這兒的餅相當多,有烤餅、蒸餅等等,我也分不清楚。需特別注意的是,在拉薩,管大餅叫饅頭。
再來是喇嘛的午餐,經過觀察,應該是一人五張餅、若干奶茶,最後再加個糌粑湯麵。

較為豐盛的應該是觀光客常去的餐館,例如吉日旅館內的餐館及大昭寺對面的雪域餐館,特別是雪域餐館,主人是尼泊爾人,我們藏、印、尼各叫一種,包括湯、餅、咖哩,如今想起來還是口水直流。關於藏印料理,飲料類的 lassi 要特別推薦,是帶點酸味的羊奶,特調口味的相當好喝,例如香蕉拉西,喝起來像香蕉牛奶,而帶點酸;例如蔬菜拉西,喝起來根本就是蘋果綜合牛奶。跟優酪乳完全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最後,在拉薩,川人相當多,因此很有機會吃川菜。切記我的話,叫菜時,要加一句「不放辣」,辣椒千萬要自己加,我曾看過一位女孩蹲在地上吃飯,一個碗公的白飯,就蓋了大半的紅辣椒吃;而他們的麻婆豆腐是整盤鮮紅色。我曾經想試吃一下,只經過川菜館門口,剛好在炒菜,結果我就連打噴涕,嚇得我沒勇氣走進去。
雖然如此,我在拉薩一家小吃店還是叫碗牛肉麵吃,結果才咬一口麵,胃像吞了,而嘴唇真得腫起來~~到另一家叫重慶餐館吃,不敢叫牛肉麵,而叫了炸醬麵,您猜啥是炸醬麵?原來是肉燥湯麵。淑慧姊叫三鮮麵,所謂三鮮,就是三樣蔬菜~~結果一看隔壁桌的牛肉麵,竟然是不放辣椒的,不知是否重慶的牛肉麵不辣?

在成都,當然是川菜,我們僅買點包子、饅頭、花卷,配上滷味,很簡單地解決一餐,但僅僅滷味就辣個半死。
初到拉薩,首先吃到的是涼粉,又叫面皮,涼拌香料吃,相當辣,老闆娘來自寧夏;我們問她哪兒可以喝到奶茶,她指了指對面藏人開的餐館。我們走過去,單單看門面及內裝,我不相信一般觀光客敢進去,因為看上去並不乾淨。我們走了進去,就說要喝奶茶,女孩很客氣地倒兩杯,大約 300 cc 左右,一杯一元,是羊奶茶,沒有腥味,香甜好喝。想幫淑慧姊帶點熱茶,因此拿出我的 Nalgene 請她裝一杯,結果她給我裝滿一罐,仍然一元。
隔天再來吃午餐,不知吃啥,正在隔壁桌的藏人指了指他的湯麵說不錯,因此我們叫了兩碗,結果是羊肉湯麵,相當可口,完全沒羊羶味;再喝上他們推薦的甜茶,裡面泡著茶葉、紅棗、冰糖等;當然還有香甜的羊奶茶。實在令人滿足的午餐。
關於奶茶,經過查訪研究,有以下分別:
西藏奶茶:羊奶茶
西藏甜茶:加了糖的羊奶茶
尼泊爾奶茶:加了薑的羊奶茶
尼泊爾甜茶:加了糖的尼泊爾奶茶
相當簡單吧!我特別愛喝甜羊奶茶,喝到後來一想到羊奶茶就倒胃口,真後悔第一天就喝太多~


在西藏,最有名的當然是糌粑及酥油茶啦,我曾問藏人,哪兒吃得到,她很好意地回答,外地人一吃馬上拉,讓我打消念頭。您若到西藏,可以到市場試試真正的糌粑及酥油茶。或者投機一點,餐館有糌粑湯麵,吃起來像是加了糙米粉的肉湯,也相當可口,一碗的熱量及卡路里應該非常高。
這兒的餅相當多,有烤餅、蒸餅等等,我也分不清楚。需特別注意的是,在拉薩,管大餅叫饅頭。
再來是喇嘛的午餐,經過觀察,應該是一人五張餅、若干奶茶,最後再加個糌粑湯麵。

較為豐盛的應該是觀光客常去的餐館,例如吉日旅館內的餐館及大昭寺對面的雪域餐館,特別是雪域餐館,主人是尼泊爾人,我們藏、印、尼各叫一種,包括湯、餅、咖哩,如今想起來還是口水直流。關於藏印料理,飲料類的 lassi 要特別推薦,是帶點酸味的羊奶,特調口味的相當好喝,例如香蕉拉西,喝起來像香蕉牛奶,而帶點酸;例如蔬菜拉西,喝起來根本就是蘋果綜合牛奶。跟優酪乳完全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最後,在拉薩,川人相當多,因此很有機會吃川菜。切記我的話,叫菜時,要加一句「不放辣」,辣椒千萬要自己加,我曾看過一位女孩蹲在地上吃飯,一個碗公的白飯,就蓋了大半的紅辣椒吃;而他們的麻婆豆腐是整盤鮮紅色。我曾經想試吃一下,只經過川菜館門口,剛好在炒菜,結果我就連打噴涕,嚇得我沒勇氣走進去。
雖然如此,我在拉薩一家小吃店還是叫碗牛肉麵吃,結果才咬一口麵,胃像吞了,而嘴唇真得腫起來~~到另一家叫重慶餐館吃,不敢叫牛肉麵,而叫了炸醬麵,您猜啥是炸醬麵?原來是肉燥湯麵。淑慧姊叫三鮮麵,所謂三鮮,就是三樣蔬菜~~結果一看隔壁桌的牛肉麵,竟然是不放辣椒的,不知是否重慶的牛肉麵不辣?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