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18, 2005

讀宋國誠「這就是我們要的本土化嗎?」 2

這幾天一直到處奔跑,一下子到台北,一下子新中橫,然後才剛從南廻回到花蓮,只覺台灣山川之美,與處處殘破等待修補的大地。

關於宋國誠教授的文章,其重點大概只有兩樣,就是他個人對於「本土化」與「去中國化」的認知與看法。這兩個議題,各位朋友都談到,很清楚地,並不合乎現實,雖然沒有確切的調查;但一口咬定「本土化」與「去中國化」是在建立次殖民霸權,太過危言聳聽。

關於「本土化」,我個人僅認為問題在於每個人對於「本土化」的內涵不一致,像我跟宋教授的認知就不一樣;而我的認知也可能與大家不一樣。關於「去中國化」,宋教授的認知極可能代表了某一部份反對「本土化」者的想法,其對於台灣這個地區的文化認知,可能是「撇開中國則無物」(這句話是我對「他們的認知」的形容)

我個人認為,台灣是個移民社會,也是多民族國家,文化的多樣性是其特色,如何達成文化之間的和諧共處、彼此尊重,是建構台灣主體性過程中的大事;而未來這種文化的多樣性、族群多樣性,也將成為台灣建國後的特殊性格,這種互重、謙遜的特質,也會形成台灣國的立國精神。

因此,「撇開中國則無物」的認知,基本上就違背了文化多樣性的精神;反過來說,追求「純粹台灣人」的想法,等於是前者的反面而已。如此一來,我就思考著,如何去超越這兩種態度,然後體認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文化在活動著,包括中國文化;而這些不同來源的文化,到了台灣這塊土地,卻又變化成屬於台灣的特殊性格,在內涵裡與來源處已不同了。

綜合以上,我只是想把宋國誠教授的文章拿來與大家一起討論,看看我們到底對「本土化」與「去中國化」的認知與看法是如何?別人(及自己)的誤解在哪裡?但這些都還僅限於理念上的討論,至於實際上我們到底作了哪些?所面對的困境有多嚴重?可能得靠大家一起從各方資料來加以會整。

舉個例,在課堂上,有位原住民學校的老師講了一個故事,說有次杜正勝部長到其學校視察,然後以閩南語跟校內的原住民說說話,發現小學生不會講閩南語,於是問校長是怎回事。

這位老師很生氣,認為杜部長是閩南沙文主義。我在課後問他,當時校長的反應為何?他回以「唯唯諾諾」。

我個人的想法,如果那位校長明確地回答杜部長說,原住民的母語不是閩南語,而非唯唯諾諾,那麼球就丟回給杜部長了;也就是說,這是結構性的問題,而非某個個人的問題(如果那位校長適宜地回答杜部長,指正部長一時的錯誤,而部長沒有虛心接受,則判以閩南沙文主義,我沒話講)。既使杜部長有文化多樣性的概念(我並不清楚杜部長的理念為何),但由於教育結構上的問題,這些教育界的中堅還是會把「本土化」想成是閩南化,也就是把國民黨那一套拿來套民進黨,結果是一項好的政策一推到底下就變質了。但身為媒抗的一份子,也該好好監督民進黨的政策是否合乎文化、族群多樣性,畢竟政黨只是人民的工具,工具就是要磨練。

第二部份,是有關宋國誠教授所引用的後殖民理論,如果大家到書店翻一翻那本厚厚的「後殖民論述」(在台北好像看到出第二本了,講後殖民文學),就會發現,宋教授長於理論整理,好像教科書一般把所有理論擺在一起;至於他個人獨特的見解何在?由於小弟資質駑鈍,還需要仔細研究。因此在看這篇文章時,小弟就把前後拆開,前半部份大家來討論「本土化」與「去中國化」;而後半部份有關次殖民霸權的理論,就用來自我檢驗、反省,希望台灣在建構主體性時,不要走上那些被殖民國家已走過的錯路。也就是說,前者是在分析自己,後者是在提醒自己,相信對台灣都是有極大幫助的。

最後,不平路人所引述那段,是宋國誠講的,代表著宋教授的認知。我不敢說對或錯,既使我們看到這十年來台灣在文化多樣性上的努力,但我還是會虛心地檢討宋國誠那段話,千萬小心,不要讓別人的惡意中傷成真。

誠如 Fanon 所言,「殖民主義不只滿足於對現今與未來的統治、淘空本地人的腦袋,它更是要回到被壓迫者的過去來扭曲、改變與摧毀他們」,殖民主義,包括國民黨在台灣的威構體制下的行逕,已徹底地改造了在地人的腦袋,端看這次立委選舉,就可明白所謂本地化運動到底成效如何?難怪有那麼多人無法理解林玉体、杜正勝的作法之內涵何在。

反過來想,殖民主義所加諸在地人的,不只是認知、態度,還包括他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也因此,在地人極可能會以殖民者所賦與的世界觀來處理他的環境 (outlook) ,例如前述校長老師在面對母語運動、媒體將阿扁一家人打造成前威權總統。這種世界觀的影響力相當大,也難保在本土化過程中,沒有走上次霸權主義的在地人,用國民黨的那一套來對付其他民族與文化,因此才更要戒慎恐懼地小心反省。

綜合以上,我個人認為主體性的建構、本土化,是台灣必定要走的路,但我們的格局必須比泛藍更大、更超脫。從這次選舉來看,我認為台灣主體性建構沒有想像中那麼成功,阿扁的連任,可能只是台灣人賭性的結果,不一定代表民眾對本土的認知有多深刻,因此未來的路途一定漫長又辛苦,如果這過程中沒有清楚的認知與時時刻刻的反省,可能就會走上大部份第三世界後殖民國家的道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