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19, 2014

民族榮辱稿(待定)


4月15日下午1時許,香港黃姓男子行經旺角西洋菜南街近麥當勞時,見中國夫婦抱着孩子當街小便,於是用手機拍攝,引起葉氏夫婦不滿,雙方起爭執。過程名以「MK青年大戰強國人」短片上傳網路。一泡尿激起了中港新仇舊恨,台灣也感同身受,中國遊客的行徑每每被引為笑譚。

然而一個社會的生活習慣本就是不均勻的,港台也有人的教養十分不堪。上海上層階級與河南下層階級相比較,可能比港台當地人與中國遊客之比較,差距更大。令人好奇的是,港台視中國遊客,較之上海人視河南人,會是同樣的情況嗎?

例如,水龍頭的故事經常被用來比喻文明發展的差異,故事本身應該是創造出來的,故事所要表達的文明差異可能是存在的,但故事創造的緣起為何?特別是考量前述生活習慣(或者文明發展)的不均勻。

當民族分離意識萌生之後,仇恨、歧視、榮辱更強化了民族認同、區別他與我;他與我的區別,也讓榮辱等感受更加尖銳而敏感。民族的眼睛容不了一粒砂。

一位博客說了,「香港是我們的,我就是要去」,道出中國對香港忠誠度的日益不信任,以及香港作為他者的萌生。當1997香港被移交給中國之後,就註定只能在北京政府允許之下爭取權利,而中港最大的差異不是金錢或衛生習慣,民主制度才能保障香港(而香港人爭取民主權利,或許也是在保護台灣)。隨者中國東南沿海的發展,以及中國人逐漸移入,香港社會的階層流動與資源轉移會不斷變化,就如同台灣一樣。香港此時還能用文明發展來表達不滿,可能不到十年,港巴子也要奪權了。


中國觀光客遊台灣(與香港),對台灣人的親切印象深刻,知名作家韓寒寫道:「我要感謝香港和臺灣,他們庇護了中華的文化,把這個民族美好的習性留了下來」。隨之被綠色台灣打臉,認為台灣的親切與禮貌是來自於日本,跟什麼中華文化無關。然而相對的,某些外省族群同樣也堅持台灣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認為台灣除中華文化之外空無一物,因此阿扁時代的台灣本土化,被認為是越過底限。

守法、守秩序、禮貌、助人為善、舉止合宜等,皆是現代教育的內容,現代文明大抵如是,雖然因為區域生活習慣而有其特色。台灣人在美國出生、生活,若他舉止合宜,更多的原因是來自於美國學校,而非中華文化;所謂中華文化帶給他的頂多是會包一手好水餃吧。

我們的社會,並無所謂純粹的XX文化,但是什麼緣由,會把他人的行徑,視為與我們的行徑有相同的淵源,甚至連我們此時此刻的行徑僅僅保留些微所謂XX文化的殘餘。現實是,背四書、古文觀止,並不會將社會運轉的制度與機制教給下一代,還不如多看幾部日劇或HBO影集。

延伸閱讀

高格孚(2011)中華鄰國:臺灣閾境性
韓寒 - 太平洋的風 http://share.youthwant.com.tw/D31023661.html
上海人眼中的中國地圖 http://blogs.china4global.com/2013/10/269/
郭冠英 - 台巴子要奪權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