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至國中時期,稍有印象的是市場上有一間早上賣肉粽及菜頭粿,好像都是自家製作,一早就推著板車到攤位上,攤位有一張鐵煎板、兩張大鍋。先把肉粽籠放在一張大鍋上蒸,肉粽應該事先蒸好的,只是加熱保溫;然後另一鍋擺上大骨加水煮,再放入豆腐、碰皮;另外再把菜頭粿擺在煎板旁。醬料主要是家鄉的醬油膏及辣醬油膏,這樣就可以開始營業了。
我通常點一盤菜頭粿、一碗豆腐湯。老闆先切一片菜頭粿下去煎,煎好再切成8塊;豆腐湯是湯碗裡放上一整塊豆腐,再澆上大骨湯,我習慣會用湯匙沿著表面的棱線切成4小塊。我有時候會點肉粽,但通常吃不完,因此看到有人點一粒肉粽加二片菜頭粿,就覺得他好會吃。
曾經有人點菜頭粿,卻不用煎,心想原來也可以這麼吃。
也有賣豆漿,是自已榨的,因此常看到店裡好幾桶榨過的豆渣。我常喝豆漿打一顆蛋(當然也是看別人這麼作學來的),可以選炸甜饅頭、雞蛋糕(微黃切成菱形)、菜包等配著吃。我有注意到豆漿加蛋只用蛋黃,蛋白會留著可能是用來作蛋糕。有時候會點半條油條,我都是請店家幫我用剪刀剪好放進豆漿,因為不喜歡沾到手油油地。
午餐會吃當歸鴨肉麵線或米糕。當歸鴨肉面線會加點豬血糕,一般有加米的叫米血,沒加米的叫水血,點菜時就說:一碗鴨肉麵線咯一盤米血,諸如此類。吃麵線時,我習慣將辣醬油倒在湯匙而非小碟子,然後筷子夾麵線沾點辣醬油吃,鴨肉也是直接沾來吃,最後將湯匙放進湯碗後,麵湯就會帶點辣。直到現在吃冬菜鴨也是同樣習慣。
米糕是筒仔米糕,單純撒上香菜,不像有些地方會撒魚鬆及小黃瓜。肉羹是香菇肉羮,肉塊會先裹粉炸過再勾芡。醬料除了醬油及辣醬油用在米糕,還多了辣椒細粉可以撒在肉羮裡。
市場裡有賣包子、小籠包、紅醩肉飯。包子有分肉包及菜包,肉包外皮會點上一顆紅點,肉餡是揉成一塊而非散碎的,我通常會先咬一口,看到肉餡後,再將辣醬油倒進肉包的洞裡,讓肉餡及內皮混著辣醬油吃。
小籠包有配魚皮湯、餛飩湯及肉燕湯,也有賣意麵。小籠包配的醬料是醬油汁而非醬油膏,然後是薑絲及辣椒醬。
清明時節,市場會出現賣潤餅卷,潤餅皮放一旁,先放上一鍋大骨湯,湯鍋上則有個裝置,中間有個圓洞擺上大湯匙勺湯,四周約6-8格是配料,有高麗菜絲、蘿蔔絲、蛋絲、肉絲、大麵等,格子底似乎有孔洞,菜汁會滴到下面的大骨湯,而大骨湯則保持上面配料的溫度。先在工作枱上放上兩張潤餅皮,然後配料擺一擺,灑上花生粉及糖粉,可以要求塗辣醬油,然後放在小湯碗裡拿給你,就是潤餅卷的底端塞在小湯碗,然後手拿好從上方吃,潤餅卷會流湯汁,就通統流進湯碗,吃完老闆會勺大骨湯給你,要多喝一碗沒問題。
另外一家是賣炸肉圓及米腸,淋上白色的米醬及粉紅色的海山醬,並不常吃,只覺得醬料甜甜的,想吃醬料時就會點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