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0, 2007

台灣的聯合國入會申請

總統府20日召開記者會宣布,總統陳水扁已經於紐約時間19日上午11時,透過由我駐紐約聯合國工作小組,在我友邦駐聯合國常任代表陪同下,向聯合國秘書處遞交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成為會員的申請書。(全文@HI-ON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回應(2007.07.27):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陳水扁總統再度致函(2007.07.27):陳水扁總統再度致函潘基文及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王光亞

美國對台灣定位的立場(2007.08.30)

回應
柯慶生(2007.09.11):強壯而穩健的台灣原文
陳儀深(2007.09.12):國、民兩黨應以公投共抗一中

延伸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77.08.16):人權宣言
王景弘(2002.03.18):「台北5869」號檔案解密
慕容理深のblog(2007.09.12-):聯合國點名簿上的異動(

佳言錄
楊泰順:「...那台灣到底是什麼東西?」
陳水扁:「...用中華民國的名義來重返聯合國絕對是死路一條。」
馬英九:「...要用有創意、有尊嚴的名稱進去,像是中華台北...」

Monday, July 09, 2007

大師的幽默

Eric J. Hobsbawm (1990).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9.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盧森堡與列支敦士登這兩個國家的存在,著實令人感到有點尷尬,畢竟樂見其建國的,大概只有那些集郵家吧。

說明:

十九世紀,人們對於成為一個國家的條件,議論紛紛。德國經濟學者李斯特(Friedrich List)受到美國漢米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的啟發,認為「大量的人口,廣袤的疆界,豐富的自然資源等,這些均是民族的構成要件...」這個論點得出兩個民族條件:1.民族原則只適用於具有一定大小的國家;2.民族的建立被視為是一種逐步擴張的過程。

第一個條件便是馬志尼所宣揚的門檻原則(Principle of Threshold),即便是十九世紀末,都沒人想要放棄這個原則,因此霍布斯邦才會寫出上述那段話。到了二次大戰之後,門檻原則逐漸被拋開了。